APP下载

宣传那些事儿

2015-06-10占蜜蜜

电视指南 2015年4期
关键词:影视剧

占蜜蜜

宣传的岗位职责

影视剧宣传是基于作品品质,按照传播规律和市场运作,对影视剧由内到外进行全新包装推广的锦上添花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影视剧的制作之外,能让影视剧锦上添花的事情,都是宣传的工作范畴。

在电视剧播出前后,在作品中寻找能吸引眼球的点,在各种新媒体上制造能引起争议的话题,将其炒热,以吸引网友关注和互动,最大限度提升作品的关注度……这只是新媒体兴起后宣传新增加的岗位职责。他们的日常工作还包括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宣传部分,这才是他们的固定岗位分工,接到一部影视剧的宣传任务后,他们会从题材、主旨、剧情、演员、制作、服化道等各个方面对剧集做全面解析,挖掘每部剧的特性后,制作整合营销计划。针对剧集内容的宣传以及演员站台、周边八卦等方面的新闻扩散只是基本业务。更专业的宣传公司,会将工作细致到在哪个阶段在哪个媒体投放哪个新闻,还会“炮制”热点事件来为影视宣传服务。以《妈祖》的宣传为例,在这部剧的宣传期,针对年轻目标受众的微博、微信、论坛、视频网站等新媒体上先后出现过“信妈祖,世界末日不用怕”“随手拍《妈祖》”“网友祈福妈祖保平安”“万能妈祖比杜甫忙”“妈祖飚英语”等各种形式的话题,最终,在强大的话题攻势下,这部网友公认的“雷剧”,播出后创下央八开年剧最高收视纪录。让“妈祖”忙起来的宣传们,比“妈祖”要忙多了。

宣传的“丛林法则”

如今,为了宣传影视剧,一些宣传公司开始了故事营销。故事营销是用“起承转合”的方式将零碎的宣传“点”串联成一个立体的“面”,形成一个兼具信息性与趣味性的整合营销计划。说白了,就是在剧集之外讲述一个独立的“新闻故事”。专业的宣传们知道,与其直接投广告,做信息轰炸,不如给受众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新闻故事。而故事要吸引人,离不开五大要素——预热、进展、冲突、高潮和结尾。新《西游记》的宣传就是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地面预热期的话题是“张纪中新作遭封杀”“西游解禁”;进展是“创新下的不足”,冲突是新版“创新”带来的诸多争议,高潮是舆论引导下,正反两种声音的“两极化”评价,而结局则是“全民热议”引起的西游热和由此衍生出的“文化现象”。负面争议、观众吐槽以及不同话题轮番转换交织成一个脉络完整的新闻故事,为新《西游记》提前预热,开播前后,做足话题。如今,伴随电视剧的播出而来的大量话题和争议已经屡见不鲜了,“故事营销”已然成为宣传们的惯用手法。

还有一种手法叫做“定制营销”。也就是宣传公司针对不同剧集的类型、特色、阶段和受众,量身定制个性化宣传策略,并结合剧集的播出情况、各方反响和当下时事热点等动态信息对宣传计划不断调整。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传播方式、手段进入“全媒体时代”。只有积累各种渠道的媒体资源,并根据不同剧目的受众需求灵活把握各媒体渠道的搭配运用,才能做好“故事营销”和“定制营销”。这也是全媒体时代,宣传的必备生存法则。

宣传,推波助澜的幕后高手

Q:目前,“小鲜肉”这个关键词既炒红了一些演员,也炒热了一些影视剧。这个现象的出现与宣传的助推有什么关系?

A: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全部。每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一种力量所能主宰。“小鲜肉”能成为网络热词,甚至成为一种娱乐文化现象,表面上看是在男色时代,年轻、高颜值偶像明星的集体爆发.但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在最对的时间,满足了新时期的大众审美诉求。作为宣传,它也只是借着这种时代特征和文化心理,对其推波助澜而已。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讲,它是明星、影视剧关注度和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双赢。

Q:君和传播有没有做过艺人的宣传?

A:我们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影视剧推广、娱乐事件策划、演出代言活动推广、公关事件策划和商业活动承办。艺人宣传并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有时候会配合电视剧宣传,做一些主演的个人推广。

Q:在宣传影视剧时,和艺人之间是怎样配合的?

A:影視剧和艺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一部影视剧成功了,能“造星”,更能推动艺人登上事业高峰。同样,通过优秀演员的精彩表演和明星号召力,也能助推影视剧迅速火爆。因而一般情况下,艺人都会很积极地配合宣传,包括参加宣传活动、接受媒体采访、跑通告、通过自己的微博与观众互动等。而我们在制定、执行影视剧宣传策划案时,也会和艺人保持沟通,深入挖掘他们身上的新闻点。需要资料时,他们会向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提供相关资料和宣传想法,甚至爆料一些外界不太知道的事,比如拍摄期的剧组趣闻和拍摄感悟等。

虽然艺人宣传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但我认为明星艺人最好的展现方式是作品,所以对于这类宣传,我们也主要侧重于用他们参演的影视剧来推广,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剧带人”。比如朱晓渔,我们在推广史诗大戏《木府风云》时,就有意识地借助该剧的热度来做他的个人宣传,先后围绕该剧“最炫民族风”的特色以及“民族和谐融合”的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演员热点新闻和娱乐话题,来强化他“木府王子”的形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朱晓渔的身价和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升。此后,我们又通过《劝和小组》、《半为苍生半美人》等大戏,连续复制这种艺人宣传模式。

Q:在你看来,宣传对影视剧的成功能起到什么作用?

A:宣传的终极目标是把影视剧当做现象级文化品牌去包装、推广,这也是君和传播的营销宗旨。

Q:电视剧和电影的形态不一样,具体的操作上,这两者的宣传有什么不一样?

A:电视剧和电影虽然形态不同,但大体上的宣传还是相似的,只是宣传周期和宣传策略上有些区别。从周期上看,电影的上映周期比较集中,其风险因素也较多,针对电影的宣传主要侧重于上映前的预热,宣传效果的成败也基本从上映前的影片热度和首周票房就可看出;相比之下,电视剧的播出周期较长,属于一个长线宣传,先抑后扬的收视状况并不鲜见,所以,宣传电视剧是个持久战,效果评估也是剧集播出期的平均收视和最高收视。

在全媒体时代,电影和电视剧都注重互联网宣传的基础上,电影宣传更针对上映城市,加大地面推广和宣传物料投放(宣传资金投入更大)。不仅如此,在热门话题制造上,由于当下观众观影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明星,不接受剧透,因而很多电影宣传也主要围绕明星做文章,以求放大明星效应,让粉丝拉动票房;而电视剧的宣传点则要宽泛得多,可围绕剧情、阵容、制作,多点开花,做立体化推广。较之电影,其经费投入的伸缩空间也会更大一些。

Q:从业这么多年,您觉得这一行业做起来最累和最满足的是什么?

A:最忙的时候,我们同时在宣传八九部电视剧。加班熬夜是常事,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常常东奔西走,或去剧组探班,或跑明星通告,对身体承受力是个考验。尽管很累,但看到我们推广的影视剧取得了高收视,口碑爆棚,我们就觉得很开心,内心得到了最大满足。

Q:一个好的宣传要具备哪些素质?

A:一个好的宣传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系统的组织力、坚决的执行力以及超强的抗压力。还要有扎实的文案写作和资源整合能力。未来,我们更需要复合型宣传人才,因为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重要节点的宣传,对于我们,都是一场硬仗。这不仅是脑力的对决,还是执行力,甚至体力的较量。

宣传公司最重要的宣传利器是“人”。经过这么多年培养,我们公司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策划执行团队。团队有专门的策划、文案、设计、媒介,各有侧重,相互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在我们推广《四十九日·祭》时,恰逢12·13国家首个公祭日,策划组迅速反应,借助这一契机,掀起了“献礼国家公祭日”“首部民族自救剧”“崇洋媚外不知历史者不看等三不看建议”等话题,以激发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罪恶的清算。不少知识分子、影视评论人纷纷撰文评说该剧的价值意义,盛赞其“代表中国最高水平”;我们的设计组、新媒体组也迅速配合,日夜赶制了一组设计感十足的《四十九日·祭》“公祭日海报”,于12月13日当天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出,网友纷纷自行转发,实现了“自传播”效应,为《四十九日·祭》树立了“全民零差评”“正能量标杆”的口碑剧形象。

Q:和前几年相比,国内影视剧宣传手段有什么变化?

A:从宏观传播角度看,宣传推广策略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传播媒介的演变,营销内容的丰富以及受众口味的提高。具体到影视剧宣传推广,随着受众需求多样化和产品营销进入全媒体联动时代,品牌化、类型化、细分化、全媒体化是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这也决定了影视剧营销的大方向。即从以前单一的广告、新闻投放转向全媒体营销,尤其侧重新媒体推广;从传统的填鸭式传播转为依据影视剧市场定位和观众喜好,开展定制营销;从简单粗暴的“烧钱”时代转为“小快灵”的创意时代。

一方面,电视剧的营销运作将更加系统和精细化,营销动作更加提前。现在有不少电视剧都是从筹备期、拍摄期就开始宣传轰炸,像我们之前宣传的《东方战场》《功夫婆媳》,正在宣传的《克拉恋人》,在拍摄期就进组跟进,传统媒体、新媒体随之铺开造势,这样能增加发行砝码。新政推行后,电视台购片会更加谨慎,他们不仅看价格与集数等“硬指标”.更多的会通过媒体传播效果评估这部剧将来的收视。如果一部戏的前期宣传做得好,从一开始便会吸引各界的广泛关注,发行自然如虎添翼。

另一方面,整合营销理念将被广泛运用。所谓整合营销就是把各个独立的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社交网络的兴起,集碎片化、个性化、精细化于一身的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的“主流媒体”。微博、微信、百度贴吧、QQ空间、论坛、各种社交APP等社会化新媒体将被广泛运用,同时,门户网站、传统纸媒和广播电视虽然日渐势微,但其作用仍不可忽略。可以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化营销下,近几年的影视剧营销将是新媒体打头阵,传统媒体跟进,两条腿走路。以新版《西游记》为例,我们在话题制造和新媒体推广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首次提出“双开年贺岁剧”、“龙年看猴戏”、“看西游,除心魔”等新颖概念,还先后推出了“新《西游记》遭封杀”、“习近平访美引用西游主题曲歌词评价中美关系,新《西游记》海外受宠”、复旦大学用“玉帝和如来谁最大?”做自主招生面試考题、50元人民币惊现“唐僧师徒头像”等热门话题。同时在微博、百度贴吧等新媒体上推出多轮“神仙”、“妖魔”高清组图,积极与网友互动,引导网友展开“西游”造型的讨论。在这种强密度话题轰炸下,新《西游记》播出后尽管有争议,但“一边吐槽,一边收视飘红”、视频点击量突破20亿也成了观众茶余饭后的话题,实现了收视和影响力的双赢。

Q:在新媒体推广方面你们的宣传特点是什么?

A:在我们的营销中,新媒体是重要一环。我们专门成立了新媒体团队,负责微信、微博渠道的影视剧推广,针对不同剧集类型、特色、阶段和受众,用互联网语言将剧集与热点结合起来与观众保持互动。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电视剧《四十九日·祭》《长沙保卫战》《我的特一营》《剑侠》《舞乐传奇》《青盲》《穆桂英挂帅》等推广上我们都采用了这种宣传方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影视剧宣传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跟上观众的诉求变化,用互联网思维包装自己。一部剧的宣传,核心在于找到观众需求点和剧集精髓两者间的契合点,才能在宣传上引起观众共鸣,而渠道资源则为这些共鸣提供了必要的扩散通道。未来的电视剧之争,不再仅仅是资源的争夺,更是营销理念和传播创意的较量。在影视剧同质化现象加剧的背景下,制造热点娱乐话题,展开“全媒体语境”下的整合传播将成为电视剧克敌制胜的法宝。

Q: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微博营销”。这种线上线下互动营销适合哪些类型的影视剧?君和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A:之所以能做到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一个很大因素就是这些影视剧具有共鸣性,有共鸣才能充分互动起来,人人都有表达欲,都有话说。电影《失恋33天》的成功,就在于它牢牢抓住“失恋”这个大众话题,并发展延伸到了人性、情感的层面。所以它的“微博营销”和线下推广都能得到受众的广泛参与,这种“病毒式”传播很迅猛。基于此,一些古装剧、抗战剧就不太适合,但一些娱乐性、共鸣性强的都市情感剧和青春题材剧就适合做互动营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情感输出是人类永恒的诉求。

我们在电视剧《我在北京,挺好的》和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宣傳上也做了这种探索。这是一部现实题材剧,平心而论,这部几乎没有大牌明星、缺少时尚剧情的电视剧在眼球经济时代并不显眼,很容易失去存在感。但作为反映社会变迁、聚焦社会热点的现实题材剧,《我在北京,挺好的》的优势在于它有极强的时代烙印和观众共鸣。为此,我们在大密度传统新闻推广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围绕“观众互动”和“情感共鸣”,通过人气论坛、微博、微信展开新媒体营销。除了在开播初期广发论坛贴,收集观众反馈,积极与网友互动外,开播期间我们还分别发起了“北漂心语”、“随手拍,写微剧评赢大奖”、“令你感触最深的一句台词”等系列有奖微博活动,激发观众的观剧热情。另外,我们在全国目标收视城市群发短信,最大范围覆盖观众群,引发大众对“异乡族奋斗生活”的话题讨论。而这些活动同时也在微信平台配合发布、瓦动。正是由新媒体激活全媒体,实现了多平台营销,事先不被看好的该剧在央视‘套开播后,收视一路走高,平均收视1.82%,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2.32%,连续数天拿下“双网收视冠军”。

Q:听说一般宣传公司的宣传费用和实际支出是10:3,君和的营销费用方面,投入和产出能达到多大比例?

A:具体的营销费用投入支出比,因项目而异,没有统一,不同的宣传公司也可能不同。但就我们君和传播而言,宣传费用和实际支出不是10:3。我们的营销原则是尊重市场规律和行业准则,把客户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评估一部电视剧营销的投入产出比,除了要考虑电视剧作品和市场的契合度,更重要的是看他的主要营销诉求是什么。不同题材、不同受众的电视剧,其营销策略和效果评价也是不同的,收视率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我们在推广主旋律正剧《四十九日·祭》《毛泽东》《焦裕禄》的时候,这种格局宏大、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作品,相比那些博眼球的雷剧、神剧,可能在收视率上有所不及,但在艺术性、思想性上肯定要胜出,这类人文大戏的营销诉求主要就是该剧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客观来说,随着电视剧市场规模的扩大、大量民间资本涌入以及跟风题材剧盲目拍摄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电视剧产能相对过剩,电视剧基本处在买方市场。再加上“限娱令”、“一剧两星”、“限用劣迹艺人”等行业政策影响,电视剧市场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其预期市场效应也存在更大的变数。应该说,电视剧投资上不确定的投入产出比,也适用于营销上的投入产出比。在当前大环境下,一部电视剧的市场成败很难预料,这也催生出两个趋势:同等环境下,各家影视制作机构和电视台对电视剧的营销推广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电视剧的营销推广压力在加大,其内容和方式必须更加精细化、多元化才能适应市场和受众的需要。在电视剧同质化严重、营销要求差异化的当下,内容为王和定制营销仍是关键。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之一黎万强的《参与感》中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当你在做内容营销时,你的产品本身是不是够强,是不是有话题性,是不是能够得到认同感是更为重要的。这种思维同样适用于影视剧营销。没有绝对的胜算,一切皆有可能。大投资、大制作的影视巨制如果营销不当,也会遭遇市场滑铁卢。相反,一些看似冷门题材的作品,如《木府风云》《妈祖》等,只要能精准定位,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小而美”的社会化营销,制造出热门话题,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猜你喜欢

影视剧
影视剧配音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表现形态分析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那些年,影视剧中的校服
盘点影视剧中的那些医学误导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影视剧的认同重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从对《甄嬛传》的评价说起
当前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历史真实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