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友谊质量研究进展

2015-06-10姚梦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初中生

姚梦萍

〔摘要〕友谊质量是指个体间友谊关系的好坏程度,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初中生友谊质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初中生友谊质量的概念、重要性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提高中学生社交技能,保持良好友谊关系的干预对策,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友谊质量;初中生;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1-0004-03

一、友谊质量的概念

友谊质量(Friendship Quality)描述的是友谊关系的状态,是对个体间友谊关系好坏程度的评价[1]。目前研究者关于友谊质量的评价维度提出了不同的假设。Parker和Asher提出从肯定与关心、亲密分享与交流、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与背叛以及冲突应对策略六个维度对友谊质量进行测量[2];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可以从亲密的自我袒露、亲社会行为、自尊肯定、竞争、冲突五个维度评价个体间的友谊质量;国内李淑湘、陈会昌和陈英和的研究认为,儿童友谊质量的结构包括以下五个纬度: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亲密交流、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榜样和竞争[3]。

二、友谊质量对初中生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的友谊质量对其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和同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显示,友谊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社会技能,而且也能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良好的友谊还可以降低与消除青少年的孤独感。有研究表明,受欺负的青少年所受到的伤害以及体验到的无助感会因为得到朋友的支持而有所减轻[4]。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还提出,亲密性是青少年友谊关系的核心特征,亲密的关系会促进青少年自尊的发展。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高质量的友谊会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友谊质量是描述同伴关系质量高低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建立在合作、信任基础上的自愿、亲密的二维关系,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结,它具有信任、亲密、陪伴、安抚、帮助、肯定价值的特点。

友谊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谊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提高青少年的自尊,促进青少年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影响青少年短期和长期的适应情况等。研究表明,友谊质量低往往与不良性行为、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抑郁和学校适应不良联系在一起[5];如果青少年与有社会问题的朋友交往,则会增加其吸毒和违法犯罪的频次,相关研究表明,高友谊质量的青少年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

王晓丽、胡心怡和申继亮[6]对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表明,友谊质量能显著预测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同时也表明友谊质量对初中留守儿童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均显著大于小学留守儿童。即一定程度上,高质量的友谊能减轻留守压力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因素。

三、初中生友谊质量的研究进展

(一)初中生友谊质量的一般特点

初中生友谊建立的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由泛化的伙伴式友谊发展为分化式的朋友式友谊,且友谊圈内的朋友也表现出友谊深浅之分。一般而言,第一层次是在学习中有所接触的朋友;第二层次是可以彼此信任,情感真挚的朋友;第三层次是有共同志向,彼此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且能交心的朋友。

在交友选择上,一般初识阶段,有邻近优势或有共同爱好的易结成伙伴,如座位邻近,住处邻近,都喜欢看漫画,喜欢打游戏等。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有的学生偏向于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或与自己学习层次差不多的同学玩耍。

初中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圈子,使得他们交友的途径和对象单一化,相关研究表明,“同学关系”是他们认识的主要途径,占80%以上,其次还有“互相介绍认识”(9.5%)和“邻居”(4.8%),甚至还有“打架认识”的(1.4%)。

初中生异性间的交往存在着从相斥疏远到渴望接近接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性意识萌发,各自的性别角色和定位比较清晰,有时虽然表现出对异性很排斥、疏离,其实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

(二)初中生友谊质量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时期的友谊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友谊认知方面,初一学生相比初二学生在关心与帮助、信任与尊重上得分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初一年级的阶段性所致,并非是友谊的本质性变化。刚刚升入初中,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个体会面临新的挑战与困难,此时新同学的关心与帮助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更容易结交新朋友,形成新的友谊。以往研究也发现,对于12岁儿童来说,除共同活动和游戏外,相互指导和帮助是友谊形成的重要因素[3]。因此,在初一学生看来,相互关心与帮助是友谊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初二学生来说,随着对环境的逐渐熟悉以及个体认知水平和社交技能的提高,他们不再仅仅将关心与帮助作为评价好朋友的标准,而是更倾向于结交有共同爱好、志向的朋友。另外,由于初一学生逐渐开始体验友谊所带来的快乐与陪伴,尊重与信任作为友谊的重要方面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初中生友谊质量的性别差异

在友谊关系中,初中生均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友谊认知方面,女生在关心与帮助、重情轻利以及信任与尊重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更为强调人际支持的重要性和友谊中的亲密性,更为关注情绪情感的倾诉和分享[7]。

在友谊行为方面,女生有更多积极的行为表现[8]。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男女生对友谊认知的不同看法,同时也与男女生不同的交往目标相关。有研究者指出,女生的交往更多是为了建立人际的联系与陪伴。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女生会有更为积极的行为,会主动邀约朋友陪伴,一起学习或是参加体育活动,而男生则表现出更高的竞争水平。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在社会上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与更高的社会预期,因此,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男生会表现出更多的竞争行为。但也有可能男女生具有同等水平的竞争行为,只是迫于传统观念的压力和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女生未能如实报告。

女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为主动、积极的行为,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对友谊有更高的满意度。而对于男生来说,由于其友谊更多是以共同的活动为中心,友谊未能提供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竞争与社交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归属与爱的需要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友谊未能给男生提供比较强烈的归属与爱的体验,其社交焦虑程度表现相对较高。

四、干预对策

友谊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同伴依恋、较高的友谊质量能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支持,满足其情感需要。这对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而言,意义尤为重大[9]。在青春期,友谊是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它有助于为青少年提供亲密交流与袒露的机会,减少这一时期青少年体验到的焦虑、恐惧和孤独感。

研究表明,友谊质量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他们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友谊质量,是降低和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来锻炼青少年如何发起交往,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去寻找新话题与他人交流,如何学会倾听和共情,如何让别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和学习,青少年可以提高人际关系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降低孤独感。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关注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发掘其积极的兴趣关注点,使其拥有乐观、自信的品质,从而减少孤独感的产生。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烦恼、迷茫与困扰的时期,青少年的情绪又变化多端,阴晴不定,向有相同烦恼的同伴倾诉是青少年极佳的解忧途径。朋友的有无和友谊质量的高低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帮助青少年顺利渡过充满危机的青春期时,如何帮助其建立和维持高质量的友谊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人际交往的理论基础知识。例如友谊的含义和发展阶段;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社交交往的基本礼仪和原则;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真诚待人;如何恰当处理朋友间的矛盾;如何与异性健康交往等。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形式上,可以多个角度、多种形式展开,既可以是主题班会、心理社团、心理剧,也可以是集体的团体辅导和心理拓展训练,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进行个体心理咨询。

此外,如前所述,男女生的友谊质量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有区别地对待男生、女生。男生由于情绪有较大的内隐性,不轻易外显,更加需要心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和人际信任均是影响青少年友谊质量的重要因素,人际信任有利于青少年发展良好的友谊关系,而高社交焦虑可能会损害友谊质量。因此,中学阶段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一些帮助青少年减少社交焦虑和提高人际信任的内容。从长远意义上看,社交焦虑所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人际信任和友谊质量受损。因此如何预防和干预社交焦虑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不但要重视对高社交焦虑青少年进行干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重视对社交焦虑的预防。目前,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对社交焦虑非常有效的干预方法,既适用于个体咨询,也可用于团体辅导活动,且在团体疗法中效果显著。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提高青少年社交技能入手,来达到预防社交焦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扶跃辉.友谊对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7)3:36-39.

[2]Parker J G,Asher S R.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4):611.

[3]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1997,(29)1:51 -60.

[4]Hodge E V E,Boivin M,Vitaro F,Bukowski W M The power of friendship:protection against an escalating cycle of peer victimization[J]. Develpomental Psychology,1999,35(1):94-104.

[5]王晓彦,周明娜,童俊.友谊质量与中职学生危险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73-277.

[6]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52-254.

[7]徐瑜姣,马世超,刘秀丽. 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0):23-26.

[8]王英春,邹泓,张秋凌.初中生友谊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2:52-56.

[9]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 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32-38.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FCM学习适应性干预策略研究
失落的一角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
斗门区妇女生殖道感染临床特点与干预策略分析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