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架构的期刊采编系统设计
2015-06-09张瑞张晓晨苗变陈金芳
张瑞+张晓晨 苗变 陈金芳
摘 要 在数字网络迅速发展环境下,传统媒体向数字领域发展,开辟按需服务新业态,推进技术进步下的服务改革都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网络为平台的期刊采编系统,以供作者投稿,编辑编修,专家审稿,论文作品的发布,读者的评论等。在线采编系统是B/S架构,采用.net平台,系统的扩展性很强,系统能够及时升级更新,界面美化,数据有序方便,方便了期刊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 期刊采编系统 B/S架构 .net平台 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11.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26
Journal Editors System Design Based on B / S Architecture
——Take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ditorial Platform as an example
ZHANG Rui[1], ZHANG Xiaochen[2], MIAO Bian[1], CHEN Jinfang[1]
([1]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2] Xi'an Sancai Technology Industrial Co. Ltd.,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traditional media to digital areas of development, open up a new form of on-demand services, and promote technical progress under service reform is the only way to ob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twork as a platform for journals editing system for author contributors, editors editing, expert reviewers, publishing, reader comments and other paper work. Online editing system is B/S architecture, using .net platform, highly scalable system, the system can timely updates, interface landscaping, convenient and orderly data to facilitate the journal workflow.
Key words journal editors system; B/S architecture; .net platform; modules
0 引言
期刊出版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催生数字期刊出版新业态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我刊2009年以前一直使用电子邮箱或邮政邮箱投稿、审稿,效率比较低下。期刊出版需要审视环境的变化作出应对,因此,面对WEB2.0带来的新模式,调动读者作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组织好这些积极性是办好数字时代期刊的基础。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未来将不会有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在未来10年中,所有都将上网。静态媒体未来很难生存……我们现在需要辩论的是传统媒体究竟是在1年、2年、5年还是10年内消失。”基于作品资源的知识发掘和按需服务是增值的重要途径,在数字网络迅速发展环境下,传统媒体向数字领域发展,开辟按需服务新业态,推进技术进步下的服务改革都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此产生了以网络为平台的期刊采编系统,以供作者投稿,编辑编修,专家审稿,论文作品的发布,读者的评论等。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采用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采编网络平台,于2009年初建成,运行已有5年;自从使用期刊在线采编系统以后,编辑部的办公费用大幅下降,而办公效率却直线上升,学报影响因子也稳步上升;而且,在综合使用网络平台后,提升了学报的影响力,为我校学报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优良的编校质量再辅以网络平台这个有力的翅膀,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
1 在线采编系统的架构
我刊期刊在线采编系统是B/S架构,即B/S结构,是指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B/S结构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使用,而且客户端零维护;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容易,只要能联网,再由系统管理员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登录使用。这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
2 在线采编系统相关技术
2.1 .net平台
同时,该系统采用.net平台,它是包括语言、类、框架和开发工具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net平台包括了VC++,VJ#,C#等语言和及其各自的类库,其中微软首推的是C#语言。其类库非常强大,控件也很多,因此利用此平台编程非常轻松,同时也非常廉价。目前.net平台主要是用的visual studio2005和2008版,各自的框架是2.0和3.0。
该系统综合了B/S结构和.net平台的优点,使得系统的扩展性很强,能使成熟的产品通过这种结构本身的优势,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新的接口,甚至更换其中过时的插件,使系统能够及时升级更新。
2.2 数据库支持
在.net平台的后方,有数据库SQL Sever数据库的支持,数据库中各个字段,控制着B/S结构服务器端(Server)各个栏目的秩序化;用户在浏览器前端(Browser)进行的所有的操作,都会自动提交到服务器端,SQL数据库会记录下所有的这些操作记录,并且根据操作的类型,形成有序的表单;当用户在浏览器端提交检索命令或者是统计命令的时候,服务器端会把这些命令转换为SQL命令,SQL会根据之前接受过的命令进行有条件筛选,从而选择出前段需要的详细内容,以浏览器端的形式显示出来。
3 在线采编系统的功能设计
期刊在线采编系统包括作者在线投稿查稿系统、专家在线审稿系统、编辑在线办公系统、网上免费公开发布系统等,如图1所示。
图1 编辑采编系统流程图
3.1 作者在线投稿查稿系统
(1)作者首次投稿,必须先注册,填写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投稿时填写标题、关键词等信息,编辑就省去信息输入工作,大大减轻了编辑的非智能工作。(2)作者可随时登录编辑部网站,查询稿件进程和具体进展,一则节省了电话费,二则节约了编辑的工作时间;作者发给编辑的邮件会自动发到责任编辑信箱中,方便了作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3)作者可以直接上传修改稿,并查看稿件各个版本的文件,如清样,节省邮寄费用,缩短发稿周期。(4)有可开放式专家收集系统,发动作者可以把一些德才兼备的专家选入审稿专家库。
3.2 专家在线审稿系统
(1)专家可在线查看稿件、填写审稿意见,节省了打印、邮寄费用,缩短审稿周期,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专家可在线及时修改个人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寄错样刊和审稿费的可能性。(3)专家审稿超期时,可自动发邮件或短信催促,以便专家在要求时间内完成审稿。对于专家超期未审回稿件,可以对编辑进行提醒,以便采取其它措施。(4)审稿专家可通过内部邮件与编辑进行联系,对于不能接受的审稿任务可以很方便“退审”,避免专家压稿。
3.3 编辑在线办公系统
(1)可自动发送收稿通知。具宏变量替换功能,如收稿、录用等通知中的作者、稿件标题等可自动代入;自动形成稿件登记本,不需要人工输入,大大减轻了编辑的非智能工作。(2)可在系统中集成初审、外审、编辑加工内容和要求等,期刊规范得到有效的传承。简化外审专家指派工作,可根据稿件的学科领域,自动指派责任编辑和初审编辑,不需人工干预。采编系统可以根据审稿方向、关键词等自动匹配专家,还可标识出专家的在审稿件数等作为派审的参考。可方便了解自己指派出去的外审、退改的状态和进度,以及作者、专家对任务的知悉状态,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所有编辑(包括编务)对自己负责的稿件和任务一目了然,避免工作遗漏。(3)可对保密审查书、打印稿等文件进行有效管理。安排刊期和刊期调整,目录自动形成。可对投稿量、发刊周期、录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对特种稿件加以备注并提醒。(4)支持远程办公,在假期、出差时能及时处理稿件。
3.4 网上免费公开发布系统
编辑部将近五年的期刊发表论文都上传到期刊在线采编系统,方便作者和关心本刊的读者查阅利用本刊的成果,有利于提高本刊的影响力。
4 结语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通信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编辑出版业也随之发生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革命性变化,如今科技编辑的工作大都在计算机和网络中实现的。①作为一个省属高校的学报,更需要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虚拟社区、微博、微信、博客等,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出版发行领域逐步推行,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也是一个新的方向。②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发表要从单一、单向型转向全景式、立体式、互动式、不间断型转变,传播手段要从传统的文、图型向文字、图片、视频、微博等复合型模式转变。
注释
① 张瑞,陈金芳.现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内涵[J].学习月刊,2014(3):107-108.
② 张瑞,苗变,陈金芳.努力打造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实践和构想[J].科技与出版,2015(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