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英:在纳米世界如花绽放
2015-06-09姜晨怡
姜晨怡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1996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11月至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并留所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毒理学会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会员,2007年起担任《生态毒理学报》杂志编委。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①高效低毒抗肿瘤纳米药物的研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②典型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③核分析与同步辐射技术及组学技术用于生物体系纳米颗粒暴露和效应标志物的研究。④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分子毒理学研究。
成熟美丽,温文尔雅。看到陈春英的笑脸,你会这样评价这位女科学家。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突出。在国际一流SCI刊物如Nature Method等上发表论文146篇,论文他引3419次,H·Index为34,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中国仅142人),是中国大陆入选的5名女科学家之一。”
这是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给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陈春英的评语。在获奖时,陈春英说:“如果钟情科学且能矢志钻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卓越的科学家。”
选定了方向就不会轻易改变
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对陈春英来说仿佛是命中注定。父母都是湖北省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小跟着父母进实验室,看着父母摆弄着那些奇奇怪怪的瓶瓶罐罐,让她觉得神秘、好奇又有趣。
但一度,陈春英也差点选择了学文。上高中的时候,家里兄弟姐妹4个人在父母的影响下都学习了理科,这让酷爱古诗词的爷爷感到有些“孤独”。看着春英比较聪明伶俐,爷爷动了“私心”,悄悄劝说陈春英学文。
陈春英一度也很犹豫,那个时候,她的化学竞赛成绩很棒,这让她很有成就感,也让她开始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书在陈春英所在高中非常流行,书中那个到处流浪,能够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新鲜事物的记者三毛让陈春英也充满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无限憧憬。
怎么选择?其实那个答案早已在陈春英的心底召唤着她了。在准备高中化学竞赛的过程中,常常要自己去学校实验室做实验,有一次,陈春英待在实验室里做了好长时间实验,做完后抬头一看,发现偌大的一个实验室里空荡荡的,竟然只有她一个人。这种感觉,沉静而又美妙,有一种不可言说之美。
陈春英说,自己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属于那种一旦选定了方向,就不会轻易改变的人。”儿时那份对化学的兴趣与热爱,让她再也无法割舍,时时也不忘初心。她坦陈,在科研中,自己并非有多么超人的才智,而是喜欢为自己制定目标,短期一个小目标,长期一个大目标,就这样一点点把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攻克,让她感到踏实而有成就感。
让癌症患者有尊严地活下去
让癌症患者更有尊严地活下去是陈春英团队的使命,通过破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上游调控机制,将已有药物从实验室推向市场。除此以外,她还积极将纳米研究应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甚至包括探索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物中超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进入纳米尺度的材料不仅能够作为载体把抗癌药物运送到肿瘤部位,还可以直接作为药物精确打击肿瘤细胞。那么,当这些极其微小的颗粒进入细胞后,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陈春英从纳米材料的毒理性质研究入手,在分子、细胞和动物机体这三个层面,分别研究了纳米材料可能以什么方式引起什么样的生理效应。她发现,纳米颗粒的大小、组成、形状,颗粒表面的修饰物等多种因素,都是决定纳米材料是否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这些成果为纳米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也让陈春英入选美国汤森路透公布的2002~2012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成为“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全球133名科学家之一。
在安全性基础上,陈春英和她的团队在利用纳米材料治疗癌症上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比如,有一种被她们称为“金棒”的纳米金材料,不但可以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和CT成像时的对比剂,还因为能在近红外领域吸收很多热量而具有热疗作用—相比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对温度更加敏感,42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就能杀死大多数肿瘤细胞。通过这项研究,发现可以将热疗药物、药物载体和CT成像对比剂统一在同一种材料上。另外,在研究富勒烯时,她们意外地获得了一种含钆的新型纳米材料,能够抑制帮助肿瘤细胞侵袭的一种蛋白质的活性,就可以阻止肿瘤细胞转移,这让人们意识到,纳米颗粒不仅可以作为载体,还能直接作为药物治疗肿瘤。
深入进去你会发现科学很有意思
陈春英开朗健谈。“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科学挺有意思的!”伴随陈春英一路前行的,正是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她的团队共有25人,其中有18位年轻女性,她希望更多的年轻女性能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陈春英凭借在新型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突出成果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在国际一流SCI刊物如Nature Method等上发表论文146篇,论文他引3419次,H·Index为34,主编中英文专著3部。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中国仅142人),是中国大陆入选的5名女科学家之一。
在陈春英的成长过程中,她的导师—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徐辉碧对她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陈春英眼里,恩师把毕生精力投身于科学事业,直到今天,八十余岁高龄的她仍然坚持每天去实验室,扶持年轻人,指导学生,是女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如果钟情科学且能矢志钻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卓越的科学家。”陈春英说。
女科学家要比男科学家付出更多
在普通人的眼中,科学与美丽似乎注定是一对矛盾体。但在陈春英眼中,冰与火其实并不矛盾,科学与美丽其实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而最能体现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就是女性科学家。
像其他爱美的女性一样,陈春英的办公室里摆了很多小物件。墙壁的一侧挂着纳米模型海报,另一侧则挂着她在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的间隙拍下的照片、买下的小物件。书柜里,一侧摆放着厚厚的科研著作,另一侧摆着她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厚厚的精美画册。
虽然很忙,但陈春英还是在试图寻找科研与生活、科学与美的平衡。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欢书呆子,在她看来,一位女科学家,“只有爱生活、懂生活,才会真正爱上科学、理解科学。”
在坚持科学梦想的道路上,女性总是远远少于男性。对此,陈春英说,女科学家常常要比男科学家付出更多。从生孩子开始,到抚育孩子,关心孩子成长,母亲的责任不可替代,这让很多女孩子在博士毕业后,涉及结婚、生子时,先选择了家庭。而对于陈春英来说,她的标准很简单:“只要做一件事的过程让你很享受,就坚持做下去。”
谈到社会对女科学家的误解,陈春英说,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大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女科学家,而在她所在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很多女性同事身上就颇有女人味。她们也会去逛街、美容、健身、跳舞或唱歌,在家里,她们能烧一手好菜,朋友聚会,她们幽默、风趣、能言善辩……
“文化的熏陶对于科学的思维是有帮助的。”陈春英说,现在,她也在不断尝试在静好的岁月中找到更美的风景:从科学中发现和享受美好,面对远大目标时“望峰息心”,深入微观世界时“窥谷忘返”;在闲暇时细品清茗,研习瑜伽,用儿时开始接触的曼妙诗文平衡着生活,并驻足流连,沉醉其中。
“希望还能有更多女孩子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陈春英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