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无绝色 悦目是佳人
2015-06-09
仕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中国仕女画形成在一千多年前的两晋时期。描绘的女子主要是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如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诗意创作的《洛神赋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画家们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闲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闲的生活情调。如周《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表达了强烈的时代感及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宋代作为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时代,在仕女画的创作上承袭了唐、五代兴盛之势而又有所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方面,其表现范围已扩展到社会低层女性形象。如王居正的《纺车图》等。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元代作为蒙古族统治时期,特殊的社会现状,人物造型上则继承了盛唐人物“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遗风,如周朗所绘《杜秋图》中的杜秋,与周《挥扇仕女图》中的人物形象相仿。明代是封建社会的政权稳定时期,仕女画在题材上和技法上亦丰富多彩,除肖像外,戏剧、小说、传奇故事中的各色女子成为画家们创作的仕女形象。如吴伟的《武陵春图》代表了明前期白描仕女画的最高水平,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代表了淡彩仕女画的最高境界。清代仕女画起初均以表现女性“倚風娇无力”的仪态为画家的审美追求,后期在表现技巧上吸取了文人画的一些积极因素,把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合到作品中,给后来人物画革新开辟了道路。清代存世仕女绘画作品留存最多,也最接近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现撷选部分清代传世仕女绘画作品与大家一起欣赏!
清 王素《梧桐仕女图》 纸本设色 纵134.6厘米 横30.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题写李清照《醉花阴》词。画中以粗笔大写山石及梧桐树叶,点叶勾花写秋菊数丛,笔法纵逸,意境冷峭。倚窗而立的女子纤弱秀美,用线细劲。以人物之实与景色之虚相映衬,烘托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意境。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小某、逊之,号竹里主人,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善画人物、花鸟、走兽、鱼虫,幼师鲍芥田,后法华。所作笔墨清逸,人物富有生活气息。兼能篆刻,法汉印,然为画名所掩。传世作品有《二湘图》、《春雷起蛰图》、《渔家乐图》、《钟馗图》等。
清 陈清远《李香君小像》 绢本设色 纵115.5厘米 横35.5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才学卓然,同时又是怀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一代奇女子。本图旨在突出李香君的才华与气质。画中李香君绣衣缃裙,正专心致志的捧读书卷。衣纹多用钉头鼠尾描,画风近似改琦。
陈清远,号渠仙,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善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绝。
清 李育《出浴图》 扇面 纸本设色 纵17.8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以杨贵妃出浴为画题,取白居易《长恨歌》诗意,表现杨贵妃娇美、动人的体态,画中人物有聚有散,姿态刻画准确到位。线条近兰叶描,宛转曲折。敷色讲究,以艳丽的色彩突出主要人物。
李育(1843-?),字梅生,号竹西,江苏扬州人。工人物、花鸟,偶作山水。光绪年间尝作《修竹远山图》,时年62岁。
清 刘彦冲《听阮图》 纸本设色 纵20.7厘米 横78.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图中款识可知此画是刘彦冲以其八兄为描绘对象绘出的。图中文人身着高冕宽服,抱膝而坐,正听一位歌女弹奏阮琴。阮音清扬,四处芳草如茵,梧桐枝叶繁茂,又配以湖石、芭蕉、翠竹,清幽异常。
图中人物用线细劲圆润,颇有古意,设色妍丽明快。草地以大面积花青渲染,以重色细笔根根绘出,间以浓淡的变化,形成雾动云涌之感。梧桐近乎淡墨白描,更有幽深清丽之意。整个背景有一种缥缈空灵的虚幻意味,衬托出人物笔墨的写实生动;画中人物的表情动态,又反衬阮音的悠扬动听。虚实相辅,以有写无,形成脱俗越尘的艺术效果。
刘彦冲(1807-1847年),初名荣,字咏之,四川铜梁人,侨寓江苏苏州。朱昂之弟子。工诗文,擅绘事,山水、人物花卉师古有深造。泼墨作小米云山,苍郁可观。传世作品有《柳燕图》、《群峰秋翠图》、《松阴高士图》、《听阮图》。
清 费丹旭《月下吹箫图》 纸本设色 纵136厘米 横56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此图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烟笼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美轮美奂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画面工写结合,疏密并存,浓淡相宜,人物神态形象的刻划是作者一贯画风的体现。
费丹旭(1801-1850年),字子苕,号晓楼、偶翁、环渚生、三碑乡人等,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其幼承家学,能诗词,精写照,如镜取影。善画人物,尤精仕女。兼工山水、花卉,取法恽寿平,所作清灵神秀,颇有韵致。尝卖画于江浙一带。曾为丁敬、金农、厉鹗等人画肖像,名噪一时。向高垲、张廷济学书法,交游甚广,艺术修养深邃。传世画作有《东轩吟社图》卷、《韩康卖药图》、《昭君出塞图》、《红装素裹图》等。著有《依旧草堂遗稿》。
清 包栋《仕女图》(之一、二、三、四) 屏 绢本设色 纵90厘米 横21.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为仕女图四条屏。以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与纤秀动人的仕女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清丽的视觉效果。
图之一为《投壶图》,两个女子正在亭院之中投壶取乐;之二为《寻梅图》,写月光如水,梅花似雪,几个未能入眠的女子正结伴前去撷取梅枝;之三为《鼓瑟图》,古藤飞花,松泉相映,一女子临水鼓瑟,引起旁人无限暇思;之四为《箫韵图》,烟波江上,柳色青翠,小船之上,一女正吹箫抒怀,惊起一行白鹭疾飞而去。四个画面,人物各异,背景不同,但绘景多用写意笔法,勾染点皴,隽永秀丽。人物则刻划工整,线条宛转飘逸,有“吴带”之风。
包栋,生卒年不详,字子梁、子良,号近三、苕华馆主,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刘咏弟子。工画人物,衣折古雅,神态生动,在改琦、费丹旭两家外,独树一帜。兼擅山水、花卉,笔意秀丽,苏、浙诗笺,多出其手。传世作品有《人物仕女图》、《理鬓图》、《采菱图》。
清 任淇《送子得魁图》 绢本设色 纵97.6厘米 横42.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临摹之作。图中仕女、孩童面部造型、衣纹线条、甚至右上角“老莲洪绶画于狮子林”九字,都仿陈洪绶的艺术风貌。从自题中可知此画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虽神不足而貌尚在,可以看出他的临摹态度还是比较认真的。从中国近代绘画史的角度来看,这件摹本自有其特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任淇(?-1861年),字竹君,号建斋,浙江萧山人,任熊族叔。工书法,学二王,楷法精妙;精篆刻,金、石、竹、木无不擅长;还擅画花鸟、人物、界画,尤长双勾法画花卉,画风工细。人物学陈洪绶,在其倡导和影响下,任熊、任薰、任颐师法陈洪绶风靡一时。传世作品有《送子得魁图》。
清 任熊《瑶宫秋扇图》 绢本设色 纵85.2厘米 横3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工筆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写着重刻划动态。造型略带夸张,风格近似陈洪绶,是任熊的传世杰作之一。
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曾至上海卖画。工人物、山水和花鸟。人物学陈洪绶,风格有所变化。笔力雄厚,气韵静穆,深得宋人神髓。与任薰、任颐、任预合称“四任”。传世作品有《四梅图》、《洛神图》、《少康像》册页、《瑶宫秋扇图》等。
清 任薰《麻姑献寿图》 纸本设色 纵172厘米 横81.5厘米 常熟市博物馆藏
此幅为工笔重彩佛道人物画。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修道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莱仙岛。三月三日,王母寿辰,麻姑用灵芝酿酒作寿礼,后来民间多画此以贺女寿。此画仿陈洪绶笔意,用铁线描,却又多方折之笔,笔意新颖。仙女造型皆作凡人,富有天上人间的变幻,引人入胜。
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长、舜举,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弟。长期在苏州、上海等地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尤工花鸟。人物取法陈洪绶而独创一格,在用色方面尤见浓淡相间的匠心。传世作品有《瑶池霓裳图》、《深闺礼佛图》、《莲桥像》、《麻姑献寿图》等。
清 任颐《松溪吹箫图》 纸本水墨 淡设色 尺寸不详 新加坡私人藏品
本图是写诗意之画。诗意委婉清幽,含几分伤感,画亦随之同调。任氏作画用笔多激亢,节奏感强烈。本图却平和简静,人物动态十分入情,女子低唱的面部表情与手势刻划得尤其精微传神。松姿的运笔也变以往常见的苍劲奇崛为柔润婀娜,更烘托出本图所画诗意的深沉情境,实为其晚期绝妙佳作,极耐人寻味。
任颐(1840-1895年),字伯年,号小楼、山阴道人、任和尚等,斋号颐颐草堂、不舍、雁斋等,山阴(今绍兴)人。仰承家学,承接陈洪绶、任熊画风,后吸收八大、华技法。擅人物,尤精肖像画,间作山水。流寓上海,为清末画坛巨匠,声誉赫然,与胡公寿并重。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各省博物馆都均有其藏品。
清 沙馥《芭蕉美人图》 纸本设色 尺寸不详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图虽以诗意入画,却更接近于人物肖像画。画中女子发髻高盘,面部五官比例恰当准确,具有写生的效果。不着痕迹的淡彩晕染,突出人物肌肤的质感和结构的明暗变化。蕉叶及衣纹皆以墨笔勾画,运笔迅疾,顿挫宛转,流畅自如。此图虽未脱离美女细眼长眉的标准,但仍有别于当时面目千篇一律的仕女画风潮。
沙馥(1830-1906年),字山春,江苏苏州人。师从马仙根,擅长写意人物、花卉,兼能山水。传世作品有《书馆童戏图》等。
清 陈崇光《柳下晓妆图》 纸本设色 纵127厘米 横43.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图中杨柳低垂,桃红点点,清寒未退。一位仕女手持铜镜,正整理晨妆。作者以小写意花鸟画法写景,点叶皴干,勾草染石。人物则笔法细致,注意设色的搭配协调。整幅画面清新动人,婉约脱俗。
陈崇光(1838-1896年),原名召,字若木、栎生,号纯道人,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拜虞蟾为师。二十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从事绘制壁画。太平天国失败后回扬州,从洪福祥至各地画土地庙。山水、花卉、人物俱能,尤擅双钩花卉,为当时扬州大家。吴昌硕赞其“笔古法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传世作品有《麦间野雉图》、《柳下晓妆图》。工诗,著有《一沤山馆选集》
清 倪田《四红图》 绢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49.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中以古拙奇趣之笔意,塑造四个不同时期的女子。线条圆润劲秀,设色妍丽,笔法工整细致。作者近学任伯年,远效陈洪绶,得工笔重彩之神韵,却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夸张,但比例大致准确,面部及目光的正侧欹仰,自然生动,赋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人物或刚或柔,或外露或内敛的不同精神面貌。
倪田(1855-1919年),初名宝田,字墨耕,号墨翁、壁月盒主,江苏扬州人,侨居上海。初学画于王素,人物、仕女、佛像皆取景高远,线条流畅。尤擅画马及走兽,随意挥洒,形象生动。兼擅山水。传世作品有《写吴昌硕六十六岁肖像》、《钟馗仕女图》、《三侠图》、《松阴论道图》等。(责编: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