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姿绰约 古韵悠长

2015-06-09何飞

收藏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茶器茶具饮茶

何飞

【编者按】

2015年9月27日,为配合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万里茶道协作体联合策划的“中国古代陶瓷茶器展”,作为预展,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在展厅展出了一百多件唐宋陶瓷茶具。这些唐宋陶瓷器茶具,既有驰名中外的唐三彩,又有唐宋时期著名窑口的瓷器,件件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品相一流,有些甚至是目前所见的唯一品,因而引起古陶瓷界收藏爱好者和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为此,本期选择其中部分精品刊载,供读者赏析。10月初,为更好地研究和鉴赏此次展出的中国唐宋陶瓷茶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与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联合召开专家研讨会,本刊将持续关注,及时刊发会议消息及学术论文,敬请关注。

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茶尽具,已盖藏”之语。茶生于山水之间,承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在茶器与水的怀抱中,茶叶上下翻腾,散发出自己独有的芳香,解渴去腻、清心怡神。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拙朴到精巧、由混用到专用的过程。唐宋时期,当时的主要饮茶方式是煮茶而饮。饮茶方式的变化推动了茶具的发展,在宫廷贵族、官僚文人之间已经有成体系的专用茶具。唐宋时期的茶具,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其优美的装饰更提高了茶的色、香、味、美。

一、丝绸之路对唐宋时期茶器的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在我国古代,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共有三条:最主要的一条是指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

除了这两条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些,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但使得大量的中国器物进入到了西域波斯一带,更使得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器物大量传入中国,不但推动了唐宋时期陶瓷业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茶器上带有外域风格特征的原因。唐代出现的鹰首壶、凤首杯、鸭首杯、龙首杯等器形,就有诸多外来文化的元素。吸收外来风格的唐宋茶器加上西域文化纹饰的大量使用,使得唐代陶瓷器中呈现出更多具有异域风情的茶具,体现出高度发达的唐宋社会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在不断的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将外来器物的优美形态变成适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新形制。唐代陶瓷器中仅一个杯的造型,便出现了钟形杯、高足杯、单柄杯、束腰杯等二十余种器形(图1、2、3)。

唐朝通过重新繁荣起来的丝绸之路和海上发达的航运贸易,与域外各国建立起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唐代陶瓷器的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从以往的单色釉衍生出了黑白双色釉、三彩釉等。而以器形论,在西域波斯文化的影响下,繁荣的经济、频繁的文化交往、安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陶瓷业的进步,使得茶具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如凤首壶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壶式,源于波斯萨珊朝金银器的造型。最接近于萨珊朝金银器造型的是唐三彩凤首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则是将异域文化中的造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龙文化结合得完美无瑕。图4白釉凤首壶从造型上依然延续了萨珊朝金银器的基本形制,但壶体呈垂腹状,胫部变短,在装饰上已趋于简化。唐三彩中的鹰首壶、凤首杯(图5)、鸭首杯(图6)、鹦鹉杯(图7)、龙首杯(图8)、龟首杯(图9)等器形无不带有异邦色彩与趣味。

二、唐宋时期茶器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执壶

唐代执壶的造型风格特征与它特定的时期所承担的主要功能、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审美趋向是密不可分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唐代人民生活富足,个性得到解放,充满自信,这种特征决定了唐代审美崇尚丰腴,这反映在陶瓷造型上则是浑圆饱满,舒展大方。唐代也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时期,无论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还是社会中下层,甚至平民百姓,都流行饮茶之风。作为茶器使用的执壶承担的功能包括储水、向茶瓯里注水、加热保温等。所以唐代执壶的造型呈短直流、鼓腹、平底(图10、11),短直流可迅速注水,鼓腹盛液体较多,平底接触面积大,适于加热。

宋代沿袭唐代饮茶之风,从宫廷到平常百姓,以相聚品茗为雅。宋代斗茶的盛行和点茶的流行,促使宋代陶瓷茶具大量生产。执壶作为饮茶具的种类之一,占据了主要地位。为了适应点茶的功能需求,宋代执壶整体造型的风格呈现出、挺拔俊朗的特征,以长曲流、喇叭口、瓜棱腹为主要造型特征(图12、13)。

茶碗、盏

唐代不仅饮茶之风日盛,而且饮茶方式也由粗变精,日渐提升、完善和讲究。唐代的饮茶用具主要以碗、盏(图14、15)为主,这从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可窥一斑。画中左下有一满脸胡须的长者蹲坐在风爐前,炉上置放一锅,锅中水似已煮沸,刚放下茶末,长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弯身,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以便向宾主奉茶。长者专注地备茶,童子小心翼翼地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另外,在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碾磨茶叶的茶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此画布景简单,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地记载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礼仪,并重现唐朝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以及饮茶的方法与过程。

宋代盛行斗茶和点茶,对茶器有了新的要求,蔡襄《茶录》中记录的“茶色白宜黑盏”,这种黑釉茶盏更加能衬托出茶的“雪白汤花”(图16、17),于是深色釉茶盏,尤其是建窑烧制的黑釉瓷茶盏成为宋代人们崇尚的茶盏颜色,同时宋代盛行的青釉茶器(图18、19)也颇受欢迎。说明宋代人在品饮过程中追求茶的色香的同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茶器的搭配关系。

木叶纹装饰(见图17)是宋代茶器的典型装饰方法之一。它是以植物叶片经工艺处理贴烧后在器物上形成的纹样。它的制作过程一般是先把天然的植物叶片做处理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存在器物上。这种木叶贴花装饰方法是宋代的独特创造,装饰于黑釉瓷盏的内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显现纹饰美丽的黄颜色。木叶纹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错落有致,极富天趣。

如果说唐代饮茶文化只在中间阶层的文人中流行的话,那么到了宋朝,饮茶文化则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之间流行开来。《群仙集成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两宋时期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饮茶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为当今研究两宋茶器提供了佐证资料。

1.禅茶一味

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与和乐感,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这也就是所说的禅茶一味,在饮茶中品味茶器美好的韵律。在把玩茶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悟”,品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系起来。“禅茶一味”的思想在这种“饮”与“品”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也是各类茶器的展示、品鉴场所,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2.佛教文化在茶器纹饰上的表现

正因禅与茶的这种不解之缘,佛教对茶推崇备至,这对陶瓷茶器的造型及装饰具有深远的影响。陶瓷茶器的装饰纹样中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纹饰,如飞天图、忍冬纹、莲花瓣纹等,其中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莲花是佛教中代表着神圣净洁的名物,是佛教的主要象征。莲花的形象在我国的寺庙佛堂中处处可见。唐宋时期的陶瓷茶器中有很多茶碗、茶盏、盏托等器物的造型都设计成了莲花式样,或在这些茶器上装饰有莲花的图案,寓意着佛家清寂、正直、不与尘世争风夺势的禅意。

此外,缁素瓷的出现也或为受佛教的影响。

缁素原意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唐代佛教信徒与制瓷艺人便将此着装习俗引入到茶器设计中。外黑内白瓷茶器或瓷片,多现于唐长安城内外寺院遗址当中。个别与寺院过从甚密之文人士族墓中,间或亦有外黑内白瓷茶器发现(图20、21、22、23)。此类瓷茶具,外壁黑循乎佛门仪轨,内里白宜于茶汤品观,颇受大德高僧及文人雅士钟爱。史载,大诗人王维常云游于长安各大寺院和终南山间,于吟诗泼墨之暇,嗜茶如命,其携行出游之茶铛,能够与考古发现互证互鉴者,恰为外黑内白瓷之茶铛,此为该茶器具组合当中,唯一能够便携野外,煎、饮一体,且不失优雅之茶具。

四、唐宋时期陶瓷茶器蕴含的道家思想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这样的自然观,成为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源头之一。唐宋时期陶瓷茶器造型以简约见长,多有“天然去雕饰”的道家美学风范,同时又具有高雅的韵味。其造型无繁杂的附加装饰,只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均匀的纹饰,体现出道家的美学思想,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和韵味。唐代陶瓷茶器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多花瓣形口沿,通过变化的曲线赋予器形节奏感和韵律感,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清淡和自然的美学境界。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仿植物造型的茶器,如海棠形,葵花形,莲花形碗、盖、盏托等。这些无不是当时人们对道家的“道法自然”学说的体现,对自然植物的巧妙仿生,既具有良好的功能,又不失为一件优秀的艺术品。

提篮罐,是唐宋时期的一类茶器,主要是贮水之用。图24三彩鼓钉提篮罐构思精巧,造型独特,体现出古人高超的艺术想像力和独到的审美取向,与其说是一件古代茶器,不如说是一件难得的三彩艺术精品。该器物鼓腹收口,五十四颗鼓钉分上、中、下三行均衡排列,鼓腹中部略显带状突起,双系连接麻花状提梁,白、黄、绿三彩艳丽,分色层次分明,器物整体造型不但自然流畅,表达清晰,而且给人以丰富的想像空间,从中可以看出道法自然思想的具体展现。这件出自唐代河南巩县黄冶窑的三彩器,从造型到釉色都应该是当时该窑的代表作。一般而论,三彩器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黄冶窑又是唐代三彩器的巅峰。其原因就在于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三彩工艺的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古人审美情趣的脱尘超俗。

唐宋时期,煮茶用的风炉形如古鼎,如图25绿釉风炉,其设计运用了《易经》中的“坎”、“离”、“巽”三个卦象,取其水、火、风互相调和而达到化境之意。

急须,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煮茶器,后来又演变成为煮酒器。北宋著名诗人、曾任礼部尚书的黄裳,在《龙凤茶寄照觉禅师》一诗中写道:“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诗下自注到:“急须,东南之茶器。”可见当时急须便已经是重要的一种茶器了。唐代饮茶,主要是以煮茶法或煎茶法为主,急须就是用来煮茶的一种茶器。在制作形制上,一般都把壶嘴做得很高,以免茶汤溢出;将直柄与流做成直角,更便于倾倒。有的瓷制急须还把直柄做成中空,则是便于插入导热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时烫手。到了宋代,饮茶方式由煮茶法变为点茶法,急须也就随之由茶器演变成为了酒器。

图26唐代三彩急须,高肩短流平底,通体线刻蕉叶纹,叶脉清晰流畅,手柄上翘,并制做成竹节形状。该器物整体造型古朴端庄,比例适当,在同类器物中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釉色都极具典型性。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遁世逍遥享乐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把制茶、点茶、饮茶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儒家崇尚“中庸之道”。儒家认为:要达到中庸和谐,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其礼仪教化,力图通过礼,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茶能使人在世俗中以茶礼仁、以茶静心,品茗时静怡的心境、清幽的环境、雅致的茶器,包含着丰富的儒家讲究“和谐”的美学思想,因而讲究茶礼便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茶器的形态也正体现出平稳、对称、庄重的意境。宋代审安老人所作《茶具图赞》中所附12种茶具图,每一种茶具都以当时的官职来命名,即是儒家的“君为臣纲”之礼。茶人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可见,在古代的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儒家所倡导的和谐精神。

唐宋宫廷每年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清明茶宴”。唐以后各朝代皆效仿,以茶荐社稷,祭宗庙,至朝廷会试皆有茶礼。文人雅士渐渐地成为主要的品饮茶的群体之一。他们通常在品饮茶的同时还对饮茶器具进行赏析,从口到足,从造型到釉色再到纹饰,边喝茶边品评,甚至吟诗作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贊美之情。茶道精神融入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呈现和谐、朴素、清淡、廉洁等美德。这些在无形中会影响唐代陶瓷茶具的造型特征,使得其造型特点总的倾向是自然大方,中规中矩,实用坚固,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另外,陶瓷茶具中的装饰纹饰也很形象地体现了儒家思想。

在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文人雅士的饮茶器具的面貌,执壶平稳端庄,茶盏雅致优美,体现的正是儒家文化中的和谐与礼仪。再如图18青釉托盏,茶托托沿呈现出花瓣形,微微向上展出,茶盏光素无纹,形体简洁大方,托、盏二者搭配和谐,端庄中不失雅致。(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茶器茶具饮茶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美轮美奂的茶具
作品四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