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情感观论析

2015-06-09万绪珍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颜回积极情绪中庸

摘要 人类是最具情感的动物,情感对人尤其重要,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孔子,其思想体系也包含着对人类情感的回应,他对人类真情充满了赞誉,并把情感作为道德的源泉,礼仪规范的根基,甚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理性即“知”。如何让情感张弛有度、舒畅和谐?在孔子看来,情感应该顺应“礼”的规范,“知”的调节,可以为诗乐所熏陶。

关键词:孔子情感

人类是最具情感的动物,反过来可以说,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因此,处理情感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物质丰富,文化多元,面对斑驳的外界刺激,有些人不堪情感重负而无助、彷徨,甚至有人因情感而致病;只有正确看待情感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与管理,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进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而在距今2000多年的哲人——孔子那里,已经对“情感”问题有所涉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孔子思想的基础,离开情感,孔子的思想如空中楼阁。关于情感,孔子有哪些观点及情感管理方法?对今天有什么启发?本文将一一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 真情所在,出于自然

在心理学领域,情绪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孔子之时,情绪和情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我们在此对情感进行分析包含了情绪和情感两方面。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体验。在古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在孔子整理的《礼记》中说道:“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就是说情绪是人类的自然本能。

孔子在阐述自己的主张时,经常涉及各种情绪和情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显得如此纯真朴实,从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

1 怎样看待积极情绪?孔子提过“悦”、“乐”、“安”等积极情绪,在《论语》开篇“学而”中就提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就包含了“悦”“乐”“愠”三种情绪,“悦”和“乐”积极情绪,这是使人舒畅、愉快的力量,孔子对他们持肯定的态度。在孔子看来,积极情绪是可控的,如经常温习、练习自己所学的知识就会引起心灵上的愉悦;积极情绪是随遇而安的,比如说远方的朋友来了,是一件“乐”事,比如曾点觉得能在暮春时节在沂水边的祈雨台上和几个伙伴吹吹风、唱唱歌、跳跳舞就是一件乐事,这些都不需要人们做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积极情绪有赖于内心修养,如颜回之“乐”,是超越境遇的积极情绪。

2 怎么看待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在他的言论中也时有出现,如“愠”“忧”“怨”等,关于“愠”,他认为如果被别人误解,也无须感到生气,从而做到“不愠”;关于“忧”“惧”,《颜渊》篇中有一段对话,司马牛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为什么这么说,孔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因为君子对自己问心无愧,所以哪来的害怕和忧愁呢?此外,“怨”在孔子的言谈中多次出现,表示不满意、不高兴、反感,怨气太多不利于自身健康,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应该努力进行克服和消解,最好是能远离这种情绪,怎么才能做到呢?孔子是认为:作为君子,应该宽厚仁慈,遇到问题要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不要过分苛责别人,这样不仅自己内心的怨气减少了,也根除了别人的怨气。

3 对情感和真情非常重视。人类离不开亲情,父母之情、兄弟之情,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人不能孤单地存在于这个世界,需要父母兄弟之爱,同时也以爱来回报他们,相互得到情感的满足。血缘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出发点,亲情是情感的基础和起点,因而孔子认为“孝”是最基本的,如果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孝”是“仁”之本,所以,孔子所倡导的“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

4 赞美人类真情,反感矫揉造作。在《孔子诗论》中,对《燕燕》这首诗,他的评论是“‘燕燕之情”,这是一首送人远嫁,依依惜别的诗,饱含了真挚的感情,孔子用“情”字来概括这首诗的大意,这与《论语》里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完全吻合,即认为《诗经》都是出于人类真情即“思无邪”,足见孔子对于真诚感情的肯定。相反,他对虚伪的情感则嗤之以鼻,最好的例证即是孔子对“棠棣之花”这首古诗的评价,诗意为:棠棣花开得这么美,我对你的思念却因路途远而隔断,评价为:这感情是假的,明显是矫揉造作,如果是真的思念,又怎么会害怕路途遥远。

二 情之价值,文明之源

正如钱穆先生说:“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考察孔子的思想,情感是绕不开的因素。情感不仅是孔子学说的源泉,也是人类价值的源泉,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无外乎情感与理性,是理性战胜情感还是情感战胜理性,或者这二者相辅相成。

1 情感是道德的源泉

孔子所讲的仁、孝、悌、慈、爱、忠,无一不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内涵。首先看“仁”,它是一种基于情感的道德要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爱人”等思想都是以情感为基础。正是因为以情感为基础,这些道德才显得亲近,才容易被人接纳,才能对社会安定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再看“忠恕”,曾子用“忠恕”一词来概括孔子的思想,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忠”就是对人要一心一意,“恕”就是宽恕,其来源也是人的内心情感。最后,孔子所言之“孝”也是源于情感的,他看出当时的“孝”并不是真正的孝,很多人认为对父母只顾及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孝”,可是,缺乏感情的供养和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子女成大长人,作为子女,应该时刻心存感恩之情,孝顺父母本应是出于对父母的真情,这种情不是简单的外在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深切关爱之情。

2 “礼”以情为本

面对周朝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曾经大声悲叹:礼,指的是玉帛吗?乐,指的是钟鼓吗?当然都不是。礼并不外在于玉帛,而在于内在的情感,因此,孔子认为,周礼就是因为过于形式化,又缺乏情感根基才日益走向衰微。当林放问他礼的根本是什么时,孔子对这一问法大加赞叹,因为礼的根本并不外在于具体事物上,而在于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无论是喜庆之礼还是丧礼,仪式是否周全、完备都不是最重要的,繁文缛节更多,并不等于人们的情感更真切,现如今,有的人婚礼极尽奢华,可是婚礼仪式过后不久就夫妻反目,有的人把喪礼办得很大,可是连一点哀戚之情都没有,这样的礼节因为失去了感情,才显得空乏。以祭祀为例,儒家讲求慎终追远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很看重祭祀,无论是祭祖还是祭神,或表示怀念,或表示愿望,都要能真正有所感,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祭祀的本意,也只是为了求得情感的慰安。推而广之,在履行任何礼仪规范时都要注意:要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并表现出来,以“情”贯通“礼”,否则“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情”在“知”之上

《论语·阳货》中有一段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谈话,宰我的意思是用三年的时间守丧太久了,孔子问宰我如若在这期间仍然吃好的穿好的是否“心安”,而宰我的回答是“安”,孔子觉得既然是安那你就这么做吧。从这段对话明显看到,为什么要实行“三年之丧”,孔子并不是一开始就关注理性即“知”,而是根据人的内心状态,接着甘、乐、安并提,这说明他看重的是人们内心的安适、和乐的情感体验。与此类似,他还有“察其所安”的言论,要洞察一个人,必须看他做事的动机、心情,勉强做好事,心情肯定不会愉悦。心情之所以成为判断人品的标杆,因为它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源泉。可见,构成人类行为的终极依据,首要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情感的安适。

三 顺情循礼,和谐中庸

在现实中,怎样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情感方面做个豁达的人。孔子不仅提出了情感的理想目标,也提出了达到目标的方法。

1 情感的最终目标是和谐中庸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最高的德。运用在情感管理上,就是任何情绪、情感都不能过度,无论是快乐,还是悲哀,情感应处于控制之中,不滥情,不失度。实际上就遵循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原则。高兴和悲伤都不能过度。过度的激动不利于身心健康,平静的情感则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情感的和谐与中庸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达到情感的和谐,才能叫中庸;只有中庸的情感才叫和谐,反之,任何长期不适度的情感都会造成心理问题。

2 调节情感的方法

人们可能认为圣人都会压制情感,而事实却是这样。

(1)以礼顺情。既然情感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纯粹抑情感是違背人性的。在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中,孔子用“改”字来概括《关雎》,这首诗作为《诗经》的首篇,前几句描绘的是炽热的男女情感,后几句则是以礼成婚,顺应了爱情,结局圆满。因为礼本是因情所生,应让人类情感得以升华而非成为桎梏,从普遍意义上,“礼”应该被用于顺情,而不是抑情。

(2)以礼制情。可是,当情感和“礼”相悖时,就应该采取克制,以“礼”至上。众所周知,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深得孔子喜欢,他们之间有很深的师生情,曾经他们也谈过“死”,颜回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可是上苍无情,颜回偏偏英年早逝,当孔子听到颜回逝世的消息时,其悲痛之情难以掩饰。但当颜回的父亲请孔子变卖马车为颜回买“椁”时,孔子却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呢?原因只有一个,按照当时社会礼节,身为大夫的他,出门不可步行,即车子不能卖。这并不是孔子不爱颜回,因为贫穷,他自己的儿子孔鲤当初也是有棺无椁就下葬的,也没卖车。此事件清楚地展现了:孔子在“情”与“礼”的冲突中,最终选择了“礼”。

(3)以智胜情。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违抗社会规范,而是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倍受不良情绪的折磨,此时要以“智”胜之。同样在上博简楚竹书《孔子诗论》中,对《汉广》这首诗,孔子只用了一个“智”字来概括,该诗意为:一位男子对汉水旁边的一位女子充满了爱慕之情,可是这位女子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这位男子就只好告诫自己不要有非分之想,然后在想象中祝福这位女子。在孔子看来,对于情感,这位男子的明智蕴藏于字里行间。在第13简,他说:“《汉广》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明知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去追求,这才是智慧。生活中有很多意愿,人们在主观上有很多欲求,要对自身和欲求的对象进行判断,对于那些得不到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懂得放手,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之中,这就是智慧。

(4)以诗乐熏陶。孔子比较重视“诗”和“乐”的教化作用,因为这二者都饱含感情,容易影响人、感染人。孔子之所以整理《诗经》,并把《诗经》作为他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诗可以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能引导人们表达快乐,帮助人们抒发忧伤,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可以提升人的境界从而与广阔天地宇宙圆融感通。那些具有正能量的诗篇能够感染、陶冶人们的自然情感,可使人摆脱郁郁寡欢之境,铸就豁达乐观的胸怀。孔子也重视“乐”的启迪作用,“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可见,古人就懂得用诗和音乐调节人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2年版。

[2] 王承略:《〈孔子诗论〉说〈关雎〉等七篇义解》,《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3]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万绪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颜回积极情绪中庸
中庸自明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颜回偷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颜回之乐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