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需要”而出发

2015-06-09席丽新

创新时代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然段过程课堂

席丽新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题记

众所周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进军。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达到自我的学习”。儿童的学习生活,也必然要从他们的学习需求出发来形成学习的动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需求”是一切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源泉。语文教育,构建人之语言和精神,为了人之“需要”而出发,是其应然之选。而课堂,是教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刺激新的学习需求的基本平台。

一、慧眼独具,去敏锐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

“需要”视野下的课堂观,旨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习得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是支持与引导,需要的是可以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环境。而我们在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如何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有的教师说:“学生学习还有‘学习需求吗?我怎么感受不到?”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不是由学生直接向教师提出的,而往往表现在他们的错误中、困顿里、疑惑处、创新点,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去机敏地发现,及时地把握,灵动地处理。

1.“错误”不容“错过”

几年前听几位教师执教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将“品尝”的“品”字漏掉了,教师马上帮他纠正就过去了。这里的“品尝”和“尝”是一样的吗?这“品”字能随便漏掉吗?显然这里隐含着一种学习需求:“尝”和“品尝”到底一样不一样?另一位教师课堂上也出现这个朗读错误,但教师却紧抓不放。“品尝”和“尝”的意思一样吗?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李时珍要辨别药材的药效和药性,只能仔细品尝,可不能随便尝尝就过去了;有的说:“品尝”就是细细地品味;还有的说:“品尝”表现了李时珍尝药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以,把“品尝”读成“尝”,绝不仅仅是粗心,而是内隐着一种源于语感不足、理解不到位的学习需求。只是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只顾着完成自己的“预设”而错过了。

2.“困顿”不能“混沌”

教学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我先请同学们静静地聆听母亲唱的歌谣,再请大家读这一段文字。优美、悦耳、动听的歌谣让大家都深深地陶醉了。就在此时,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呢?”是呀,“音韵”本来是听的,现在书上却用了表示嗅觉的“芳香”一词来形容,这与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冲突,头脑中产生了困顿,从而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同学们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沁人心脾,如花的香味一般芬芳四溢,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关注到了学生此时的对独特表达方式的“学习需求”,顺势而导,虽然不用教“通感”这种修辞手法,但这种独特的写法在学生困顿时学习,会“重锤敲击”在学生的脑海里,会“潺潺流动”在学生的心坎上,会从“混沌”到“豁然开朗”,因为这孕伏着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

3.“疑惑”必须“解惑”

教学六年级下册李清照的经典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尾声时,我播放了蔡琴演唱的这首词。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班一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蔡琴歌的味道不对。李清照的这首词不应该是这样忧伤的感觉,我们刚刚不是体会了吗,她心情非常愉悦的呀。”学生对蔡琴的歌声不应该是忧伤的疑惑,正是他此时的“学习需求”。庆幸的是,我马上表扬了他。是的,我当时只觉得自己知道蔡琴唱过这样一首歌,在语文课上融入歌曲,是一种形式上的拓展,课堂的内涵会更丰富些,却没有去先听一听这首歌。蔡琴歌声的忧伤基调与文本的情感确实不在一根弦上,是不应该拓展这首歌的。

4.“创意”必然“创新”

学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识字活动课《畅游昆虫王国》时,请小朋友读“蝴蝶”这个词语,一个小朋友是这样读的:“蝴蝶蝴蝶舞蹈家!”因为前面教师说了“蚂蚁蚂蚁真勤劳”!现在学生自然迸发出了这样的创意,多么有创新意识啊。这样一说,有了一种情境,有了一种意义,有了一种联想。教师原本只要求读词语,学生源于对昆虫的喜爱,有了夸赞它们的需求,所以有了如此美妙的词语朗读。教师及时捕捉到了低年级学生的这种在一定的情境中,形象化、趣味化朗读的“学习需求”,微笑着表扬到:“你读得真好!你读的蝴蝶真可爱!”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孩子继续学习的热望。

二、课型重构,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成长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刺激新的学习需求呢?“批注式阅读”不失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所谓“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及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在批注式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易把握学生学习需求的程度,并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效度。

1.自主批注,实施自我学习思维在场

“自主批注”是一种“准备性”自学,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强调了学生的自我探索,使学习成为主动建构和积极习得的过程。当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交流表达、语言实践的话题,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有效生成语文能力。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时先预设:这一自然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老师课前查了字典,什么叫“韧性”呢?字典上的解释是“指物体柔软而坚实,不易折断”。比如说橡皮筋就是有韧性的。那夹竹桃的韧性是什么?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呢?静静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可以圈画关键的字词,在旁边写写体会。

这样一个问题抛下去,课堂变得十分安静,学生的学习状态是非常专注的。在这种安静的气氛里,流动的恰恰是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用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写下感受体会。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到学生想到了哪些,思考到了何种程度。

最后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并板书到黑板上的是:谦虚低调、默默无闻、不计名利、连续不断、接连不断、生生不息、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强不屈、花开三季、花期很长。教师指着板书小结:默默无闻的低调,接连不断的坚持,始终如一的执着,花开三季的坚守,这种顽强持久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学生的感受、理解化为一个个语词呈现。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思维缺失”,而是“思维在场”的过程。批注式的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泛泛而读,而是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让思维穿越文字,自由驰骋。

2.小组讨论,暴露自我学习的探究兴趣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小组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教学五年级下册《水》时,笔者请学生小组讨论:作家马朝虎的语言质朴,有好多特殊的语言样式,仔细读读,你有什么问题吗?可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绝大多数孩子目光聚焦到了第五自然段,“明明只有一勺水洗澡,他们怎么会感到这么舒服呢?”“我觉得其实一勺水冲下去只要几秒钟,作者却写了那么长时间?”“我们一勺水洗手还差不多,他们兄弟两个人母亲用一勺水给他们洗澡,还全身每一寸皮肤都舒服得不得了,这怎么可能呢?”

学生在小组中暴露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探究问题。于是笔者就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一勺水让我们全身的每个部位、每个毛孔、每条血管、每寸皮肤都舒服极了,请学生细细体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并且想象“水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就像什么、怎么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紧紧围绕学生的问题,学生特别想感悟、理解的语言展开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而不是由教师“代替”学生“钻研文本”。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不正是最佳的教学机遇、教师应该推波助澜的地方吗?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笔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辩论:饿水是苦的,可一场雨、一勺水带给人的却是那样痛快,那样舒服,那叫乐。那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苦”还是“乐”呢?引导学生讨论、思辨、理解。留在作者记忆里的是短暂的乐,反衬出的却是无边的苦,这个乐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艰难与苦涩,这叫“以乐写苦”。充分讨论的语文课堂就充满了情趣和深度。

3.集体分享,实现自我体认的价值归属

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发展过程。集体分享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阅读过程的机会,把阅读的过程放慢,表现出学生在阅读时是如何思考的,能够给全班带来你不曾想到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快结课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课文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呢?”这个问题完全是课堂上生成的,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马上要下课而划过。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在集体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彰显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这种理解走向深刻化。有的说:“这样写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好。如果再写德军接下来是怎么做的,伯诺德夫人一家接下来是怎么做的,就是画蛇添足。”有的说:“情报保住了,这是最关键的,这样的结尾已经足以说明……”有的说:“课文已经通过一个片段集中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镇定机智,勇敢爱国。”

自我体认是个体自我能力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在这样的集体分享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我体认感也随之提升了,因为“我”能自己提出问题,“我”能和大家大方地交流,“我”能向老师挑战,“我”在集体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欢乐开心的笑声、畅所欲言的论辩声、思维生长的拔节声。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入乎其内”的兴趣、“沉乎其中”的情趣、“出乎其外”的智趣,让学生永保好奇心和求知欲。好的语文课堂,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已有问题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因为内心需求、内心喜好,心向往之,从而推动新的学习。

猜你喜欢

自然段过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秋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美丽的秋天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