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5-06-09堵惠丽

创新时代 2015年5期
关键词:驴子海燕老虎

堵惠丽

随着这几年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探讨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如歌曲导入、情境导入、欣赏导入、问题导入、悬念式导入、故事式导入、谈话式导入、导游解说式导入、多媒体导入等。经过几年的教学经历,笔者总结了几条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让学生无限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黔之驴》时,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可用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师:黔地没有驴,好事的人用船运一头驴进黔地。运到后没有什么用处,便放在山下。老虎从来没有见过驴子,它们第一次见面,心中各自会想些什么呢?

生:老虎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怎么长得比我大?

生:驴子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怎么长得比我小那么多?

生:老虎在想,我能搞定它吗?怎么才能搞定它?

……

师:老虎后来把驴子当成了神。老虎偷偷看它,渐渐接近它,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害怕了,逃到远处,很恐惧,认为驴要咬它,但反复观察,发现驴没什么本事。后来习惯了驴的叫声,碰撞以致冲撞冒犯驴,驴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这下,老虎会想什么呢?

生:老虎想,原来驴子只会踢呀!

生:老虎想,原来驴子只有那么点本事啊,我肯定能把它吃了。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很厉害,老虎也跟你们一样厉害,一眼就识破了驴子外强中干的本质,还真的把驴子给吃了。

此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精彩的故事中去,并为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自豪。

像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内心深处激起了千层浪花。

二、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起来

有一位资深学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笔者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考虑到学生对鲁迅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如果用传统的上法一定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若能在不断的反问中激发学生对鲁迅人格魅力的感动,那就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收获。于是在上课之时笔者用了这样的导入:

师:有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谁?

生:鲁迅。

师:有一个人手中的笔如同枪和匕首,直插向国民党的心脏,他是谁?

生:鲁迅。

师:有一个人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的逝世震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他是谁?

生:鲁迅。

顺着学生高亢、激动的情绪,继续简单地补充介绍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教师补充介绍:“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用几个“最”在原来高亢的情绪上更加“惊涛骇浪”了,学生们对鲁迅的崇拜、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本来比较枯燥的教学一经这样的问题导入,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学生思想的浪花,用心灵与心灵沟通,真正读出了诗歌丰富的情感。事实上很多的文章我们都可以用问题导入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学生带着这份思考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交汇,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又如,笔者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考虑到这是一篇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小说,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主人公小弗朗士为什么会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一下子变得懂事、爱学习起来,很难体会法国人民当时那种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感受。经过再三思量,只有换位思考,采用问题式导入,直接架起学生心灵与文本主人公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更有效地教学。为此,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民族尊严。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我不会说日语怎么办?

生:我是中国人干嘛要说日语,心痛!

生:那我一定要好好上语文课了。

……

可见这样一问,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思想浪花,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小弗朗士的角色里。笔者顺势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再一次强化了学生心灵与小说文本心灵的沟通,为本次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了个好头。

三、多媒体导入,让学生眼睛亮起来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合。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的中国心》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长城图片并播放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此时,学生边看着歌词边听着音乐。听着听着,突然有的学生轻声哼唱以来,笔者顺势也轻唱起来,听我唱起来了,大家都轻声唱起来了,俨然上起了音乐课……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呢?

生:是爱国之情。

生:是强烈的爱国之情。

生: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生: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师总结道:同学们都很聪明。不错,这首歌词表达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教师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而围绕音乐和“我的中国心”的主题,接下来学生自主提出来的问题就深刻多了。

2.以片段再现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对于生活在江南的孩子们而言,海燕显然非常陌生,不要说这种鸟类的特性了,连它具体长什么样都不清楚,此时就必须借助海燕片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了。笔者于是这样导入:各位同学,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海鸟—海燕,老师查阅资料后综合了一下,请同学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出示片段—在波澜壮阔、电闪雷鸣的海面上,海燕在高傲地飞翔,嚎叫。

出示海燕的文字介绍:海燕,一种海鸟,体色苍灰,两翼细长,常掠海面疾飞。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它是暴风雨的报信者,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

教师总结:可见,海燕是以大海为家,与狂风作伴,与暴雨为友,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最大特性,似乎它天生就遗传了抗争与搏击的基因。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走近这位勇敢的斗士。

经过这样图片加文字的导入,学生对于海燕其形、其特性就了然于心了,自然而然就顺着教师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入文本,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导入在课堂中的三个作用以外,当然还有其他的作用,如游戏活动导入,让学生乐起来;物体导入,让学生显而易见;歌曲导入,让学生唱起来等。

科学、合理、新颖的导入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导入的原则,如符合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语要短小精悍、形式要多种多样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课堂的导入,尽量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努力创设好每一堂有效课堂。

猜你喜欢

驴子海燕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驴子赶集
老虎不在家
Friendship
驮盐的驴子
赏春
赏春
老虎变成猫
三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