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能力实现高效课堂
2015-06-09吴士春
何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以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而尽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为高效课堂。简言之“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少教多学是否得到了实现;三看师生情感,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否就课堂打造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在这里,笔者就提升教师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激情可以带来灵感,让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更多共鸣。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如果教师上课没有激情,一进教室一讲到底,一个腔调,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只管教、不管导,课堂气氛沉闷,又怎能给学生以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成绩日趋下降。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笔者认为学生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
二、提升教师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能力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必需。
三、提升教师“授人以渔”的能力
每节课都要注重科学的学法指导,学生会学了才是教学最终目的。“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则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教学生会学习,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最终达到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四、提升教师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的能力
现在大部分教师中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对解题能力进行指导时,教师只满足于解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得满分的方法,这样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但也有的教师机械呆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能让学生倒背如流,但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境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的结论。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其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仅有知识本位而离开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是低层次的甚至是应试的。我们固然可以承认知识能够通过灌输获取,那能力呢、智慧呢,可以靠灌输得来吗?离开了“在经历中体验”这一过程,死记硬背和知识灌输则显示出必然的劣势,传统教学方式太过原始,由此而导致的传统课堂“配置”过低,笔者甚至怀疑传统课堂的“立意”是错误的,方向也是错的,它无法承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学习能力从何而来?得舍弃“马车”换乘“汽车”,尽管有些不情愿,试着“心一狠”吧,舍得舍得,有舍方有得。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依照新课改转变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转变评的方式这一理念,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尤其是关于“教”和“教师”,我们以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其实更多就来自于这样的定位,而发展教师“专业化”其实就是在培养“二传”技艺,问题是即便是“二传”的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假如今天的课堂是否会因为教师的情绪不高、愿望不强而技艺发挥不好呢?高效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怀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锻炼学生的“一传”—让学生动起来,和知识直接对话。这个对话的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即经历,学习即失败、反馈、矫正,学习即创造、成长、收获,知识一旦离开了应用,课堂一旦拒绝生成和生长,教学一旦变成了灌输和填充,那让学生得来的则只能是“死知识”,而“活知识”必须生根、开花、结果,能够让学生一生“带得走”、“用得上”,因此我们从相当高度上认识学习能力,我们主张,唯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生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我们要在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中、向先进学校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通过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努力,高效课堂定会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吴士春,江苏省沭阳县外国语实验学校(沭阳县实小初中部)校长,历任张圩、钱集、北丁集初中校长,参加工作23年,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省、市的课题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多元评价在初中立定跳远项目中的研究》、省级课题《依托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已顺利结题。荣获江苏省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先进个人”2次、宿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宿迁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沭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沭阳县“先进班主任”等称号,是沭阳县第十届党代表、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11年9月10日被沭阳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