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
2015-06-08皮发万张铧
皮发万++张铧
在乌蒙山深处,生长着一种名叫海洲香薷的植物,它的附近隐藏着一种纯度高达91%的天然铜块,几乎就是纯铜,人们称之为“乌蒙顽石”。科考组找到海洲香薷,就能找到乌蒙顽石。找到乌蒙顽石,就能找到海洲香薷生长在乌蒙顽石附近的原因。
2015年,全国有90多所试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共同条件是“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假如把创造力比喻成海洲香薷,把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比喻成乌蒙顽石,既然科考组找到乌蒙顽石就能找到海洲香薷生长在乌蒙顽石附近的原因,那么,通过创造力的概念,是否能找到“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特征?
一、创造力的概念
先看两个例子。对于创立大陆漂移说的魏格纳,他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发现大陆某些地方“非常吻合”的观察能力,提出“大陆漂移”假设的科学研究知识与方法,寻找大陆漂移证据时的调查和资料收集方法,从理论上对大陆漂移机制问题做出合理解释的智慧,写作大陆漂移方面论文和著作的能力等等。
对于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他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收集各种汉字字型输入法研究成果的调研能力,发现汉字组成规律的思维能力,利用灵感思维创新的能力,计算机键盘设计能力等。
通过对一些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的创造力并非单一的知识、智力或能力,而是多种知识、智力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给创造力下一个定义:创新力是指最能代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或能实现创造的多种知识、智力和能力的集合。
二、寻找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特征
单纯的知识、智力和能力不是创造力,那么单纯的创造性思维、心理测验也不是创造力。到底什么是创造型人才特征,或能实现创造的多种知识、智力和能力的集合?
我们从创造学中找到了线索。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有学校成绩、举荐、作文和论文。其中学校成绩指学生在考卷上的分数。
假如把考试得分看成工作总量(实为学习进度),把学习效率看成工作效率,把学习时间看成工作时间,学校成绩(分数)就变成了一个公式:分数=学习效率×学习时间。
创造力传统测量法中的学校成绩除表示分数以外,还应有另外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表示学习效率,即:创造力=分数÷时间;另一种是表示学习时间,即:创造力=分数÷思维力。
在这三种形式中,只有“学习效率”创造力的“含金量”较高,而“分数”和“时间”创造力的“含金量”并不高。利用排除法,排除用“分数”和“时间”表示学校成绩这两种形式,只有“创造力=分数÷时间”这种表现形式才是测量创新潜质的优选方案。
根据“创造力=分数÷时间”,显示创造力概念特征的是学习效率,而不是“分数”。学习效率也是思维力的体现,我们习惯把考试得分称为“分数”,把完成考试的时间称为“时间”,把个人所取得的学习成绩称为“成绩”或“学校成绩”。根据语言使用习惯,把“成绩”读成“学习效率等于分数除以时间”正确,把“成绩”读成“思维力等于分数除以时间”也正确,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里,用“学习效率”来测量学校成绩“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代表性。
用“学习效率”测量学校成绩“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代表性是否准确?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又想到了人的大脑所做的功,能否用机械功的原理进行证明。
在物理学中,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力学里称这个力做了功,即W = F·S。读书、做作业俗称“功课”,这里的“功”指读书、做作业的“成效”。如果读书、做作业也用“功”来表示,那么学生到达教学目标,即完成学习任务就等于思维力与知识沿思维力的方向在大脑中发生迁移的距离的乘积。
假如用“W(单位:分)”来表示读书、做作业所做的“功”;用“F(单位:分/分钟)”来表示思维力,显然无法计算知识受思维力的作用在大脑中迁移的距离,但可以计算读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T(单位:分钟)”。然后根据思维力与知识受思维力的作用在大脑中迁移的时间计算思维力所做的功,即F·T=W,原理与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效率乘时间一样。知道了大脑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时间,思维力就等于大脑所做的功除以大脑做功的时间。
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把试卷上的总分看成大脑要做的“总功”,把考试得分看成大脑所做的“有用功”,把考试时答错或答不上来丢失的分数看成大脑所做的“无用功”,“有用功(分数)就等于大脑要做的总功(试卷上的总分)减去大脑所做的无用功(考试时答错或答不上来丢失的分数)。“思维力等于大脑所做的功除以大脑做功的时间”,准确的读法应该是:思维力等于大脑所做的有用功除以大脑做功的时间。
根据语言使用习惯,把“成绩”读成“学习效率等于大脑所做的有用功除以大脑做功的时间”正确,把“成绩”读成“思维力等于大脑所做的有用功除以大脑做功的时间”也正确。
这样再次证明了用“思维力”或“学习效率”测量学校成绩,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代表性。
三、成绩表示思维力的优势
与学校成绩表示分数相比,学校成绩表示思维力的优势不仅在于发现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折旧,读书不讲效率,不提高、训练人的思维反应速度,哪有时间来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或信息?所以学校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速度。
学校成绩表示思维力理所当然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分数与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其次,学校成绩表示思维力与学校成绩表示分数相比,站在德育和心理学的角度,更有利于观察学生品格,教育转化行为问题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拓宽德育和心理学的知识领域,而且为发现学生具有突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最后,学校成绩表示思维力更有利于智力转化为创造力。提高思维反应是急中生智和产生灵感的诱因,与开发创造力有必然联系。学习效率高、思维反应快,容易急中生智并诱发灵感。
一个人的灵感增多后,发明创新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获得发明创新成功的几率也会增加,这是智力转化为创造力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