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哥的微笑

2015-06-08危砖黄

福建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吴哥窟吴哥柬埔寨

危砖黄

1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吴哥窟,果然名不虚传。

晨曦中,西半天的月亮在悄悄隐身,它对吴哥窟的回眸泄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护城河和寺前池塘的水渐渐轻盈起来,倒映出吴哥窟安闲的身躯。在菩提树和棕榈树的呵护中,吴哥窟缓步走来,它的脚步态端庄沉稳,不急不躁,它的面容渐渐清晰,身后是一片灿烂的朝霞,太阳正从那里升起。游客们来自世界各地,它将以最传统最庄重的礼仪迎候宾客。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的暹粒省,离暹粒市不到20分钟车程。公元12世纪前叶,古高棉人所建立的吴哥王朝达到鼎盛,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决定,在首都这块平坦之地兴建一座代表国家意志和信仰的寺庙,于是,倾全国之力,费时30多年,建成了这座宏大的石窟寺庙。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所以这座寺庙又叫“毗湿奴神殿”,体现着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吴哥窟东西长1000多米,南北长800多米,围墙外辅以护城河,呈口字形布局。它是吴哥古迹群中唯一正门朝西的宗教建筑,为印度教的最高神毗湿奴而建,西方世界都要向这里朝拜。

欣赏吴哥窟,一看它的建筑结构,二看它的浮雕艺术。

从西往东,穿越百余米宽的护城河和围墙门,笔直的石板参道直通寺前的十字王台。数百米参道的护栏,被雕成一条条七个头的眼镜蛇造型,蛇头高昂,蛇身平直,摆脱了鬼异之态。眼镜蛇被当地人称为水神,是他们的图腾,蛇形装饰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建筑物和家具装饰上,这就跟中国人以龙为图腾一样。参道的南北两边,建有两座据说是藏经阁(又称图书馆)的小型建筑,也都是石头砌雕而成。在十字王台前,南北对称布置着两方水池,南边的水池是一泓清水,北边的水池植有睡莲,时值三月,莲花盛开,有红有白,它们在你眼前的出现,立刻使吴哥窟灵动起来。池中可见吴哥窟倒影,游客们的相机里,最经典的照片必定在此拍摄。

穿过十字王台,就是吴哥窟主体建筑了,这是一座石头的迷宫,整个建筑全部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垒而后雕,精湛无比。

由外围向中心,宏伟的吴哥窟分别布局着三层回廊,层层推进。最外围的一层,墙壁上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四周总长度有800米。浮雕的题材主要是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罗摩衍那》的故事和国王苏耶跋摩二世的生平故事,无论是首领、战车、勇士、部队,或是狩猎、耕种、采摘、舞蹈,或是树木、花草、日月、云彩,画面繁杂而精细,浅处如壁画,有的地方被游客摩挲得光滑透亮。其中,“罗摩衍那”意思就是罗摩传记,史诗中的大英雄罗摩,其实就是宇宙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他的使命就是代表众神的意志去铲除魔王罗波那。第二层回廊有许多现已残损的佛像,墙上则布满了婀娜多姿的仙女浮雕,她们或端庄站立,或翩然起舞,绝无笔挺僵硬之态,大大小小,数以千计。这些仙女裸露上身,头冠华丽,雍容华贵,其舞姿造型各异,形态优美,雕刻精巧。静心观之,只觉得整个墙壁仿佛舞动起来,乐曲和歌声似乎在柱廊间回荡。第三层设计为田字型,四座石塔占定四角,田字的中心就是主塔,象征着宇宙中心和神圣之地。在古代高棉人的信仰中,世界的中心是一座位于大海之中的高山,这座高山叫须弥山,是众神的居所,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居所奥林波斯山。吴哥窟象征着须弥山,它的五座尖塔就象征着须弥山的五座山峰,而以中心塔最高。纵观吴哥窟,它的尖塔、它的回廊、它的窗栏,无不美轮美奂。

夕阳西下,此时再回头从正面看吴哥窟,正是它最为容光焕发的时刻。整个吴哥窟泛起橙红色的光芒,辉煌的历史似乎被唤醒,从石头缝隙里钻出来,闪耀着你的眼。

如今,吴哥窟的造型已经绘在柬埔寨国旗上,而且,在柬埔寨人的服装、街道建筑和各种可以绘图的标志或装饰上,都可能看到吴哥窟的图案。

吴哥窟虽然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寺庙,但它实际上只是整个吴哥古迹群的一小部分,因而吴哥窟被称为“小吴哥”,吴哥古迹群则被称为“大吴哥”。吴哥古迹群方圆十余公里,掩映在丛林之中,不但有数以百计的寺庙,还有王宫、法院、斗象台的遗迹,是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期间,这里历代王朝的建筑遗存,集中反映着一代代国王们的统治理念。

国家一强盛,大兴土木和生活奢华似乎就成为天下国王们无法逃避的喜好和宿命,由此加重百姓负担,并造成王朝的衰落,形成一个历史的循环。吴哥王朝不例外地在15世纪走向了衰落,1431年,它遭到暹罗等属国的攻击和洗劫。第二年,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进攻它的那些国家或部落,掠走了大批的人财物,但并没有驻扎下来,而当地大多数百姓由于害怕被洗劫,也没有再住在这里。从此以后数百年,吴哥首都四周渐渐被荒废,湮没在丛林里,与世隔绝。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发现”了它。其实,在中国元代,就有个叫周达观的中国官员考察过此地(1295年),称此地为“真腊”,并写有《真腊风土记》。而法国博物学家之所以“发现”这片古迹,也是从中国元代官员的记载中得到线索的。

2

吴哥古迹群可以说是石头的史诗,大多数都是先垒后雕的。无法逐一看去,只能片断浏览。即便是断垣残壁,即便是黯然失色,其每一块石头都承载了历史的尘烟。透过历史烟尘,那恒定未改的,游人可以揣进怀里、带往世界各地的,却是“吴哥的微笑”(又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那种美丽动人的微笑,在吴哥窟回廊的浮雕里,在那些仙女的脸上,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展示。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微笑,跟仙女们的舞蹈动作一样,毫不夸张,而是舒缓优雅。与这种祥和氛围相匹配,整个吴哥窟见不到面目狰狞的雕像。那微笑的表情,自然而然地显示着一种含蓄、神秘的意味,大方得体而又似乎含情脉脉,感染着过往的游人,使人感到亲切。当过客们陷入浩瀚浮雕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可以不顾“读不懂”的压力,只管把这微笑揣进行囊,继续上路。

“吴哥的微笑”最集中的展示地,还是在“大吴哥”的巴戎寺。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在12世纪末期所建,当时他重建了吴哥城,巴戎寺就在城中心。木构建筑早已消失在时光和大自然的隧道里,或者被焚毁,而石头筑起的城墙城门、巴戎寺、斗象台等则得以留存至今。阇耶跋摩七世信奉佛教,这个时候吴哥地区的信仰开始由印度教转变为佛教,因而在巴戎寺可以看到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建筑风格。巴戎寺从四个方向看都是同一造型,外围的门廊已经损毁,内在结构基本完好。寺庙墙上的浮雕,不只展现阇耶跋摩七世与敌人战斗的壮阔场面,也有描绘市井小民的生活场景。而最典型的是,由外向内,一圈一圈,共排有54尊四面佛像,以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为蓝本雕刻而成,全部面带微笑,这就是“高棉的微笑”的由来。许多佛像已经斑驳残损,或缺目少鼻,或掉耳裂唇,但都掩不住微笑的表情。那表情无怨无怒,看破生死,看穿红尘,仿佛雕进了肌肤里、骨血里,不知雕刻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真让人惊叹。这里同样有许多仙女浮雕,无论是长脸或圆脸,她们的脸部表情无一例外地,也是微笑。不是僵硬的造型,而是动态的、湖面微波般的笑。每每在拐角处或是门廊边,与之蓦然照面,恰有众里寻她千百度之感。

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古高棉人要把这些佛像和舞女像雕刻成微笑的样子,但可以肯定,那时的高棉人一定很讲究礼仪,也很自信,微笑是他们的崇尚。他们以微笑面对一切,包括自然灾害,部族战斗,礼拜神佛,乃至历史沧桑。与其说他们信仰诸神,不如说他们信仰微笑。

夜晚,在暹粒市的酒吧街,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们在那里享受着休闲时光,享受着古老民族遗存的热情和友好,同时沉淀着对于吴哥的体验,排遣着平日里俗世生活的烦忧。如果是在典型的柬餐饭店,人们还可享受到柬埔寨人的民族歌舞——我所看到的那场歌舞具有明显的戏剧的特性,以爱情故事或者善与恶的斗争为题材。他们的舞蹈,虽然节奏缓慢,但分明可以看到,“吴哥的微笑”就写在演艺者脸上。他们眉目传情,歌唱爱情,歌颂美德。他们微笑着,没有畏惧,只有亲和,没有敌意,只有友善。

3

微笑,可以说是柬埔寨的民族性格。微笑的身后,是生命力的顽强,是民族的信心和友善。

吴哥的寺庙,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并不多,除了吴哥窟之外,大多数都显现着破败的景象,有的石柱石梁已经歪斜,似乎不久的将来就会坍塌。电影《古墓丽影》的取景地塔普伦寺,是破败得最为典型的一座寺庙。这是阇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母亲而修建的,整个建筑包含了他母亲的陵墓。在这里,大量的巨石、墙垣已经倒塌成堆,而屹立者更坚强地选择屹立。它的门洞、窗栏,它的塔顶、台基,它的柱梁、雕刻,每一处都可以让最傻瓜的相机拍摄到绝美的画面。尤其让人惊叹的是,许多高大的红棉树、无花果树和榕树,不但笼罩寺塔,而且用它们弯曲、粗壮的树根,像怪蟒一样毫无节制地向石堆里穿插、延伸,不管那些石头是站立还是倒塌。树木和石头,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争夺着生存空间,仿佛演绎着爱与恨、生与死的绝世传说。塔普伦寺因而被称为“树根盘踞的神殿”。这样,站立的和躺倒的相互依存,破败似乎反而使寺庙获得了新的结构、新的生存形式。废墟上残损的美,因而更加饱满。遗迹和生命交响,由于树木的参与,吴哥就这样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对大自然的恭谦和友善。

坍塌的是石头,微笑并没有坍塌。塔普伦寺残存的浮雕里,同样不乏微笑的面容。

“吴哥的微笑”,高贵和平凡兼具,却又并非吴哥的遗世绝响。微笑的身后,那种对于生命的信心和友善,早已化为民族的血脉,流淌到普通民众的身上,即便是乡村野地。

吴哥的南边,有个扁长形湖泊,叫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实际上,它就是由周边河流汇聚而成的一个蓄水区,其水面面积在旱季也有三千平方公里,雨季更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柬埔寨地处热带,一年分为两季,大致上说,5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河水会倒灌进洞里萨湖,湖面大大扩张,反之,湖水又会通过洞里萨河补给湄公河,可谓天然的水量调节器。可以想见,平坦广阔的湖滨平原,土地肥沃,河道纵横,丛林茂密,物产丰富。

3月,正是柬埔寨的旅游旺季,没有见到洞里萨湖之前,早已向往了这里的丛林沟汊,潋滟水光,以及水上人家。然而,见识之后才知道,洞里萨湖并非柬埔寨人的休闲之所,而是他们的劳作之地,生命之湖。

尽管由于湖中死鱼和生活垃圾的赏赐,以及来往船只的不断搅动,湖水显得浑浊不堪、脏臭兼具;尽管岸边贫民居住的高脚木屋,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甚至分不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界线,卫生条件非常差;尽管饮水那么困难,穷人甚至直接饮用湖水;尽管许多儿童不得不光着身子,上学困难;尽管他们常患血吸虫病、疟疾、肝硬化、登革热、肺水肿等病,平均寿命只有53岁;尽管如此贫困,如此艰难,当地百姓对于生命的顽强,对于生活的执著,还是让人吃惊。

他们并没有因为贫困而搬离家园,而是选择坚守。为了对付食物的变质和匮乏,他们把从湖里打捞上来的鱼腌制成一种“臭鱼”,长年食用。为了对付毒蛇,他们发明了一种奇特的“妙方”——用当地人的大便制成粉末,混入炭灰,和以小便,据说服用之后蛇毒立除,也不知是真是假。据当地导游介绍,雨季的时候,岸上的道路会被淹没,成片的红树林在洪水中只露出树梢,如果有人死亡,人们会简易装棺“葬”于树梢,待到洪水退去再入土为安。尽管医疗措施和力量极其有限,柬埔寨还是给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我曾在暹粒亲见,数以百计的家长,带着小孩在儿童医院门口排着长龙等待看病,他们执著地从夜间等到凌晨,从凌晨等到中午,为的就是争取那一份国家提供的免费治疗。

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只要自家拥有一条船,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他们的肤色,一律的黝黑。他们相信,好日子就在不远处。我所拍摄的那个船家的儿子,稚气的脸上,黝黑而又带着微笑,那微笑里分明写着坚韧。微笑,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态度。

贫困,是自然灾害和长期战乱的恶果。1953年独立之前,柬埔寨曾经长期是法属殖民地(二战期间,一度被日本占领)。法国殖民者撤走后没过几年,柬埔寨又卷入越南战争,并且遭受了美军地毯式轰炸。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人在柬埔寨扶植的傀儡政权被推翻之后,柬埔寨经历了一段红色高棉执政的岁月,那期间有超过100万人被杀害,还有上千万枚地雷埋在地下,遍布道路、田野和丛林。现在虽然排除了六七成,地下所残存的地雷还有数百万枚。后来,柬埔寨又遭越南入侵(1978年至1991年),国内党派之间也一片混战。但是,贫困、战乱和磨难,并未摧垮这个民族。1993年,柬埔寨终于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恢复君主立宪,组成了新的柬王国政府,迎来和平的日子。

洞里萨湖的夕阳,依然亮丽,整个湖面和湖边披上了一片金光,红树林显得安宁而神秘。站在水上人家的客厅外,撇开身后的嘈杂,远方的宁静依然会让你发现,湖水的微波映现着晚霞的微笑。这里的人民,那种超越贫困、超越历史苦难的顽强的生活态度,尽管被城市里的繁华和绚丽所遮蔽,依然回应着来自吴哥的乐观和从容。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猜你喜欢

吴哥窟吴哥柬埔寨
柬埔寨·贡布
柬埔寨鲜芒果出口猛增
扶贫工作中的一段“插曲”
柬埔寨吴哥窟游进入小吴哥窟
柬埔寨:失落的天堂
张辉版画作品
我眼中的“高棉微笑”——吴哥窟游记
林中的俩女孩
探秘吴哥古迹
柬埔寨筹组新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