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培训》十年之缘
2015-06-08孔庆斌
孔庆斌
自《培训》杂志诞生之日算起,不知不觉,它已经十岁了。十年,它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2005年初,我从业务部门调到大联想学院,负责联想渠道的培训工作,完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急需培训方面的资讯充实自己。一位同事告诉我,有本叫《培训》的杂志可能会有帮助,我便立即找来阅读——这本实用而针对性强的杂志,似乎是专门给我定制的,让我爱不释手。从此,我成为了《培训》杂志的忠实粉丝,更与这本杂志结下了十年之缘。
同生同长
这份感情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让人难以割舍,我想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
同生 我的培训职业生涯和杂志的诞生几乎同步,并且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它及时地出现在我眼前,让我欢欣。
同鸣 《培训》杂志一直坚持的办刊风格和大联想学院的办院风格非常相似,因而被我引为知音。我私下里以为,“最佳实践分享制”是我们共同认可的一种方式,把企业培训实践中最真实、最有效、可复制的做法和细节呈现出来,能带给读者完整、生动的体验。
同长 不管是我,还是《培训》杂志,我们在十年中都共同经历了各种考验。从初生牛犊,到行业里的“老人”,我们相互见证了彼此十年的成长。
创新才能持久
e-Learning、行动学习、教练技术、领导力、互联网转型,这些都是我从杂志上了解到的新名词。设想一下,当我们想学习的时候,恰好就能从杂志得到全面、专业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这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本杂志要想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最核心的因素便是创新——持续关注培训行业的发展趋势,率先收集最专业的信息,给我们这些培训实践者以明确的指引。创新也让我受益匪浅,从而对这个行业保持着持续的新鲜感。
每次收到杂志,翻开它的一瞬间,我总是能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期盼的墨香,有一种急切阅读的冲动。
分享是最好的成长
定期举办会员活动是《培训》杂志的一大特色。不同主题的会员活动,不仅帮助我们更立体地了解其他企业的实践,还能深入研讨一些操作技巧。
2010年北京的读者会活动依然历历在目,第一场就是“走近大联想学院”。因此我第一次“被逼”梳理了大联想学院的实践,并从中发现学院受合作伙伴欢迎的原因,以及如何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分享过程中,我所提出的“教是最好的学”,还逐步成为了学院坚信的理念,并得到了合作伙伴们的认同。
分享是最好的成长。培训年会、ATD分享会、《培训经理指南》读书会,所有这些活动都有效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自己对培训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与友携行
除了专业方面的提升,各种分享活动让我得以结交许多同行朋友。天涯的陈蕾、百度的魏欣,都已成为我的挚友。即使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我们依然保持着很好的联系。这些热衷奉献、热情无私的年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他们交流让我收获满满。
作为同行,到了不同的地方还能小聚,实乃一大幸事。2013年的年会上,我给更多的同侪分享大联想学院的实践,也因此收获了更丰厚的友谊。
十年很慢,很快,很长,很短。不管怎样,《培训》杂志已经用一本本带着墨香的杂志滋养了无数的培训人,陪伴着我们快速成长。回顾这十年,它用自己的悠悠墨香,孕育出了中国培训行业的十年芬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