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上蔡
2015-06-08晨光
晨光
“上”“蔡”二字在殷商时期的古文字材料中就已经出现。“上”字本义是指方位,与“下”相对。《说文解字》:“上,高也。”由高义引申可指天或君王。而“蔡”本义是指野草。蔡用表国名、地名,当是用其假借义。
上蔡县古为蔡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约3000年。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后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史称上蔡。
孔子居蔡三年
蔡国历史厚重,蔡地历史悠久,汝水与蔡河之畔不仅诞生了很多杰出人才,也是不少外来圣贤大儒曾经的活动地。孔子跟上蔡的渊源就很深,那句被作为考究“蔡”字含义演变的“臧文仲居蔡”就出自夫子之口。春秋末期,他为推行自己的学说,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曾断断续续居蔡三年。
这三年里,发生了两件非常著名的事。
一是孔子自叶(今叶县)返蔡时,走到汝水南岸,派子路寻找渡口,反被两位在此务农的隐者出语讥讽:你们老师孔子居然还有不知道的事情?坏人坏事像洪水一样泛滥,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别瞎折腾要改变天下了。
面对这种不帮忙还要拆台的人,孔子随后发出那句著名的感慨来稳定军心:“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和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改革了。
第二件事是“陈蔡绝粮”,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孔子行至陈蔡之间(今上蔡县蔡沟北厄台旧址)时,楚国派人礼聘孔子,陈、蔡两国大夫认为如果孔子为楚所用,将不利于陈蔡,于是派人将师徒围困在荒郊旷野,绝粮七日,孔子弟子们屡遭挫折,饿的饿、病的病。
不过,蔡地给孔子留下的印象一定不都是负面的,因为,孔子在蔡地得了六个高徒,分别是漆雕开、漆雕从、漆雕凭、漆雕侈、曹恤、秦冉,后世有“孔门七十二贤上蔡居六”之说。其中,漆雕开最有名气,曾著《漆雕子》。孔子死后,弟子散居各国,依照各自理解发扬儒学,至战国时,韩非把他们归结为八个派别,其中就有漆雕氏。漆雕开也受到历代帝王的加封,唐朝封为滕伯,宋朝真宗年间加封平舆侯,明嘉靖又改封为“先贤漆雕子”。
今天,上蔡县华陂镇存有漆雕开墓,而当地还有很多漆雕氏的传说。比如,漆雕开就是因为在师徒绝粮期间,冒雨到鸿隙湖(华陂镇)边采莲藕,失足落水而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里有弟子为救书而被淹死的情节,不知导演是不是受了漆雕开的启发。
秦相死前仍念上蔡逐狡兔
若论上蔡古今哪个人名气最大,非李斯莫属。李斯,一代名相,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力排众议废除分封,推行郡县,辅助秦王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对李斯也极为看重,李斯之子皆娶始皇之女,李斯之女皆嫁始皇之子,可谓中国历史上一大奇观。
除了政治、军事,李斯在文学、书法方面也有很大造诣。他的文章被鲁迅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书法被唐人张怀瓘在书法专著《书断》中赞为“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在秦代,名山碑玺铜人上的书法,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不过,秦始皇暴病而死后,李斯因为畏祸贪权,协助赵高立胡亥杀扶苏,最后自己仍不免被赵高诬陷“谋反”,被处以割鼻、断舌等五种酷刑后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堂堂法家之集大成、有如此功业者,最后竟然落得这般下场,太史公司马迁为其作传时,笔下亦不免无限感慨。
作为“楚上蔡人”(《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上蔡至今仍留有诸多遗迹,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台词,临刑前对儿子说的那句“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既是一句对政客生涯成败的彻悟,也让人记住了他的家乡——那里不仅出产元龟,狡兔也很肥。
李斯在上蔡的住址有两处,一是在县城西南的李斯楼村,或为出生地;一是上蔡东门里,至今地下还保留有李斯井,为古蔡八景之一,相传是李斯为浇菜所挖。根据史料,李斯生于公元前280年,当时楚国败给了秦国,迁都淮阳,以上蔡为别都,置上蔡郡,此后二十多年没发生过大战乱。李斯就在这个短暂的安定局面中读书、娶妻、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在上蔡郡做小吏,并在厕所中看见老鼠担惊受怕地偷食污秽的食物,感慨仓库里的老鼠不仅吃得好,也不怕人犬来扰,是所谓“贤与不肖在所自处”,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后来的成就,与他这种“在所自处”的考量激励有关,后来受到赵高的逼迫,其患得患失,也是受此之累。正如唐代胡曾《题李斯墓》诗中所写:“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康熙版《上蔡县志》中载“李斯故宅在县西南”,李斯楼方位与记载一致,当地也传李斯为李斯楼人。大墓并无围墙,立在青纱帐中,四周松柏掩映,几块近代所立碑石,记录了他的生平。墓西不远处有跑马岗和饮马涧,据传,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此涧沟中饮马。
李斯被腰斩,夷三族,不过,多数人姓李的李斯楼村民世代相传,李斯被杀时,有个小儿子就藏在李斯楼,活了下来。史记中说跟李斯同时被斩的是“中子”,说明可能确实还有小儿子,但史籍中却没提过,这个传说给后人以遐想空间。李斯楼人说,李斯的尸骨便是其小儿子在亲友帮助下运回上蔡的。
祖无择与王安石
祖无择,字择之,大宋蔡州上蔡人。祖无择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从师于经术大师孙明复学习经术,后又从师于北宋散文家穆修学习文章。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28岁的祖无择参加科举考试,就以第三名的好成绩高中“探花”,被朝廷授于承奉郎,正式步入仕途。
虽然诗人祖无择的文采现在并不被众人所知,但是在大宋时他的名气很大。祖无择的诗文、苏唐卿的书法小篆和王公衮的篆刻,在当时被世人称为“三绝”。他与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司马光是好友,与著名词人梅尧臣是连襟,与改革家王安石是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
宋神宗时,祖无择与改革家王安石同任知制诰。宋朝时任知制诰的官员,每天要在处理的公文上签字。祖无择和王安石每天要处理的公文很多,所以他们签字要简单些,王安石签署文件时只写一个“石”字。而祖无择签字时不签“祖”字,而是签一个“口”字。别人问他,你又不姓“口”而姓“祖”,为什么签“口”字呢?祖无择说:“口无择言”。而王安石的“石”字下面也有一个“口”字,王安石是个急性子,每当写“石”字时,下面的“口”字,他就画一个“O”代替,但是他的圈多半画得不圆,有时竟将“石”字写成了“歹”字,当时多有议论。王安石听到后,竟然回家刻苦练习好几天画圈,所以王安石后来画圈都很圆。再后来,别的官员签署文件不管自己的名字有没有“口”字,也都跟着学画“O”,渐渐就形成了“圈阅文件”,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领导圈阅文件。
当时的知制诰还负责为官员起草诰命,也就是官员的任命书。知制诰起草官员的任命书,在当时是允许收润笔费的。有一次,有人给他们润笔费。王安石不要,可是人家硬要给,王安石就把这笔钱放在办公室的梁上。不久,王安石回家奔丧,祖无择却取下这笔钱中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作为办公室的开支。王安石回来后,知道此事非常生气,他认为祖无择贪财,而祖无择却认为王安石这是沽名钓誉,两人也因此交恶。
后来,诗人祖无择出任杭州知州,当时的监察御史王子韶的岳父沈扶闲居杭州。沈扶在修建自家宅舍时曾多次向杭州知州祖无择借役兵干私活,均被祖无择拒绝。王子韶也因此对祖无择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不久,王子韶奉诏出使淮浙,他为了巴结王安石,报复祖无择,就诬陷祖无择在杭州知州任上与官妓薛希涛私通、贪赃枉法等罪行,并请朝廷派遣内侍都官郎中沈衡将祖无择押赴秀州监狱。在宋朝,是严禁官员嫖妓的。怎耐薛希涛是一个宁死也不出卖情人的主,死不承认与祖无择有染,结果被活活打死。后经查实,诗人祖无择贪赃枉法也是子虚乌有。祖无择只不过是贷官钱接济部民、超标准乘船以及将公家的三百小瓶酒送给宾客等违纪行为。王安石因此将祖无择贬为忠正军节度副使,不签书本州公事了事。此后,祖无择更不满王安石专政。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祖无择辞请朝廷分司西京御史台。后又移知信阳军,不久便卒于信阳军任上,享年74岁。
蟾虎寺与万佛塔
蟾虎寺位于上蔡县城西北3公里卧龙岗上,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高僧智渊大法师率弟子云游四海。一日,路过古蔡境,忽见城西北上空紫气升腾,隐约成莲花状,忙与众僧到岗顶察看。只见不远处有一中间低洼、状似莲花的地方,氤氲紫气笼罩,四面岗岭环抱。走到近处一看,见一百余亩的高台,高台四周深数丈、宽数十丈的涧溪与岗领相隔,俨然似一朵莲花出盆,盆中隐约现出一碧眼金蟾和一猛虎的幻身法象。通晓天机的智渊大师甚为惊喜,当即合掌礼拜,选定在此建寺修行,并定寺名蟾虎寺。
关于蟾虎寺的传说还有一个版本:相传数千年前(实为东汉),蟾虎寺一带“冈高林密,泉水清美,有涧沟数十余道,纵横曲折,深可数寻(现有涧沟王村)”,常有野兽出没伤人,尤以一对大蟾、老虎为甚,它们结伴而出,害人无数,一时间从此经过的进京官道无人敢走。某天,有位云游僧人从此经过,不顾众人好意阻拦一意孤行,百姓怕他受到伤害拿着铁锨、木棍尾随其后。但当蟾虎再次出来时,老百姓看到了令人称奇的一幕:只见蟾虎跪在路边不停地向异人叩头作揖,那僧人说:“我明白了,你们去吧。”从此以后蟾虎不知所踪,乡里太平。接着,一所占地百亩的寺院拔地而起,在此可以“观古柏荫郁,听涧水轰哗,迎爽风袭面,闻花香浸脾。”好一个风景秀丽、灵气翁郁、机缘萌动、莲香四溢的佛事灵地!这位云游四方的高僧就是佛教初从西方传入我国时(东汉末年)的携象门徒,名叫智渊。该寺自此名声远播,香火鼎盛时有僧人数百名,晨钟暮鼓,虔诚诵经,弃恶扬善,教化众生。
而在上蔡县东岸镇,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巍峨雄伟的万佛塔,其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该塔始建于唐朝武则天年间,历经风雨侵蚀,明嘉靖8年重修。因为砌筑塔体的每一块瓷砖上都刻有一个佛龛,每个佛龛内都雕刻有一尊慈眉善目的坐姿佛像,故名万佛塔。
自古有“唐建寺庙,宋建塔”的说法,而此塔却修建于唐朝,实为罕见。可想而知,此塔的修建必有其不凡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东岸万佛塔上世纪50年代就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塔是砖木结构,六角十二层,高约39米。塔的第一层较高,约有5米。底层大门朝南,门高2米、宽约1米。塔内是空的,从大门进入塔内,向上观看呈拱形穹顶。塔的下面是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据传,若从此井放进一只鸭子,不久,鸭子便会从塔东200米外的洄曲河里出来。 塔的第二层到第七层,每层都留有一个小门。到第八层,塔的六个面上分别留有一个小门。此门是供人们登高观景所用的。塔的外围雄伟壮观,佛龛连连,一至六层皆飞檐挑角,每个角上都挂有一个铁铃,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塔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考究。沿塔的内壁靠左,有一条1米宽的砖砌台阶,从底层可达到第二层的北门。从北门盘旋而上,可以直接到达塔的第八层。第八层不同方向的六个面留有6个小门,供游人四下眺望。再往上已无路可走,只有攀砖而上。到了这一层,登塔者十有八九会迷失方向。所以,大家把此层称为“迷魂阵”。无论站在哪个方向四下望,都能把方圆十几里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泱泱几千年过去了,千年沧桑,时过境迁,上蔡县众多悠久的古迹得以完整保存,实属不易。而更令人称奇的是,绵延数千年的蔡文化在上蔡人的传承之下依然熠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