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2015-06-07刘志成
刘 志 成
(云南大学大学 外语教学部, 云南 昆明 650091)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刘 志 成
(云南大学大学 外语教学部, 云南 昆明 650091)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词多义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情况下对客观世界进一步深化认知的结果。在词义拓展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作为一词多义的认知发展机制被当成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而引入其中,因此词义拓展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认知主体的思维发展相似性和差异。英汉人体词是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因此对其一词多义的英汉对比研究对揭示英汉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有更深刻的含义。同时,一词多义的对比研究,对于词汇教学、词典编撰、跨文化交际等方面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体词;英汉对比;一词多义;手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而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是“由近及远”的,不管是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规律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还是西方古代哲人认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说明“人体”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元概念”的作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在“语言经济性”和“省力原则”的共同作用下,词汇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hand”和“手”作为人类最重要和最熟悉的身体器官之一,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和研究的部位之一,所以选择“手”和“hand”作为人体词个例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一词多义的认知对比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词义演化的基本规律,还对于词典编撰、词汇教学、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对于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差异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
Ungerer&Schmid[1]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成为多义生成的主要方式。在由一词表达的相互关联范畴组成的复杂网络建构中隐喻和转喻起着关键作用。”这为语义转移提供了认知路径和理论依据。Ullmann[2]指出一词多义(polysemy)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比如人们根据隐喻思维创造了很多新词,正如沈颖[3]指出:“网名创造出了如‘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媒超疯’等语义变异形式。”正如Taylor[4]指出,多义词是具有多个离散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范畴,该范畴是一个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含有多个原型(prototype),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而范畴拓展的过程就是词义由单中心结构(monocentric)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过程。这种多中心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实现的。“语义转移是由相似和相近联想、互动造成的词义变化,由指一事物的词转指相关的另一事物,该词的概念外延或词义范围也就发生了变化。”[5]
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手段,能够反映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而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和转喻,同时,王寅[6]指出:“认知语言学更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因此通过典型英汉人体词的词义拓展对比就可以进一步对比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习惯,我们可以大胆预测,英汉民族的身体器官和感觉经验的相似性决定了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的相似性,比如,英汉民族身体隐喻的相似性,正如胡俊[7]指出:“汉语表达中‘冷言冷语、暖色、刺鼻、重口味’,英语中亦有‘hot discussion, sharp bitter, hot peppers, a sharp photographic image’等。”正如沈家煊[8]指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同,而且中外相同。”但是另一方面,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肯定还有很大的差异性,那么通过人体词的一词多义的认知对比,对于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相似性和差异性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手”的义项转义规律
为了体现词义义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汉英语料分别来源于《汉语大词典》(全22册,罗竹风主编),《英汉大词典》(第2版)陆谷孙主编。
在《汉语大词典》中“手”的物理本义为:“人体上肢腕以下执物的部分。” 《说文·手部》对其定义为:“手,拳也。”段玉裁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此外,《说文解字》对手的定义为:“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从手。”在汉语词义里除去本义共有17个引申义项。
首先,从这个定义可以知道,它涉及到“手”的物理特征:包括位置、形貌等;也涉及到其功能特征。而词义的引申都是基于事物的物理和功能特征,通过隐喻和转喻,即同域和跨域来实现的。为了对“手”的义项的引申规律梳理得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把“手”的义项分为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两个次范畴来模拟其词义演化和新的意义的形成过程。
(一)由“手”的物理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
根据“手”的位置和形貌的物理特征,“手”的这些意象和突显通过人类心理上的联想而映射到别的域,而构成新的词义。由“手”的物理义引申而产生的义项有4项,列举如下:2) 动物前肢或动物前部伸出的感触器官;9) 中医指寸口;12) 指边,面;16) 量词(含物理转义“只、个”)。
下面对由“手”延伸而来的四个物理转义义项逐一进行解释。
首先“动物前肢或动物前部伸出的感触器官”是由于与“人手”位置相似而展开的心理联想;如:触手。其次,中医拿脉的位置为手腕寸口的地方,所以用手指代拿脉的地方;如《素问·阴阳别论》:“三阴在手。”再次,因为人的手为两只,分别位于身体两侧,由“手”的位置而词义拓展为“边、面”。如:“她们从藤下走过,到西手的南缘上用茶去了。”此外,“手”作为量词,按照释义有两类用法,一种来自于物理意义的引申,因为人类的手是两只,很方便计量,对人类本身也很熟悉,所以对其词义取象表示“个、只”。如:“客有邀余湖上者,酒一饔,米五斗……蒿二手。”
综上所述,由“手“的物理属性而拓展的这四个义项的理据性可知,汉语主要是通过形貌和位置的取象加上心理联想而获得的这些新的词义,与词义转义总项相比,占据23.5%。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可知,这四个义项与原型本义属于辐射放射状的,如图1。
图1 “手”的物理特征引申图
(二)由“手”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转义
“手“的主要功能是“执物”和“做事”。由做事的才华、结果、原因、次序、动作、做事的人等而引申出众多的词义。根据《大词典》释义,根据其功能转喻义有13种,如下所示:3) 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如:扳手;机械手;4) 表示手的动作,执持;5) 表示手的动作,击杀;6) 表示手的动作,取;7) 亲手;8) 手迹;10) 手艺;本领;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13) 指次序;(指做事的先后,如:第一手资料);14) 指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15) 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17) 量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计算单位);18) 量词(用于技能、技巧)。
由于手的功能性极其强大,手共有转义义项17项,其中由功能转义的义项为13项,占据转义总项的76.5%。下面分别就这些转义义项的转义过程详细说明。
义项3)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如:扳手;机械手。义项4)表示手的动作,执持。手的动作既有做事,也有执物的功能,所以此义项能进一步延伸为三个下位范畴:“执持”、“击杀”、“取”,如:“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诸侯。”义项5),表示手的动作“击杀”。如:“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罴,足懋羊。”义项6)表示手的动作“取”。由于手的功能属性,很自然延伸出词义,以“手”代“取”。如:“宾载手仇,室人入又。”义项7)亲手。由做事的工具代指做事的主体者。如:“手治菜肴。”义项8)手迹。这是用手做事的结果。如:“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义项10)手艺;本领。做事有好坏程度,而做事又主要是靠手来完成的,所以用手延伸指“做事的好坏和程度”,即“手艺;本领”。如:“壮志应酬,不负平生经济手。”义项11)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人类最初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手握兵权”等说法。义项13)指次序。此义项仍然是由“手”的做事功能延伸而来,如:二手资料。义项14)指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如“老手”、“高手”等。义项15)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动的人。
因为以前人的谋生主要是靠手,如:下棋的叫“棋手”等。
义项17)量词,由做事功能延伸表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计算单位。这个义项也是由手的做事功能延伸而来的。以手作为衡量事物大小的工具就显得非常的实用。比如“一把米”,此处的量词“把”其实就是手握拳的姿势。如:“四莊为手,四手为苗。”
义项18)用于技能、技巧。我们知道,用手做事需要技能、技巧。如:“有一手绝活儿”。
可见,这十三个依据手的功能意义而引申的义项,都是以手的做事和执物功能为核心而向四周辐射开来的。有些义项之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引申。为了取得更直观的效果,把“手”的词义演化的过程用图2列举如下。
图2 “手”的词义引申图
通过转喻方式进行的词义拓展由于是基于相关性的,因此,词义之间是按照鱼贯式向外拓展的,而根据隐喻方式的词义拓展是根据相似性,所以词义之间是按照辐射式,由图2可以看出,由“手”的拓展方式可以看出主要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一词多义的。
四、“hand”的义项转义规律
“hand”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英语里也有众多的引申义项。由《英汉大词典》可知,“hand”除去本义1项共有引申义25项。仍然按照“hand”的物理特征和功能特征两大类对义项进行考察。
(一)由“hand”的物理特征引申而来的义项
2)(猿猴的)脚;(四足兽的)前脚;3) (钟表等的)指针;4) 方面,面;5) 像手的东西;(香蕉的)一串;19) 量词:一手之宽(等于4英寸,用来量马的高度等)。
由物理特征引申而来的义项主要是根据“hand”的位置和形貌特征引申而来的。首先,根据人手与动物前臂的位置相似性可以指代动物的“前臂、前脚”等;其次,由于时钟的时针、分针与“hand”在形貌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可用“hand”指代“时针”;再次,“hand”位于身体两侧,根据位置的相似性可以引申为“方面、面”,如:on the left hand.在左面;此外,同样根据形貌的相似性,可以用“hand”指代像手一样的东西,如:a hand of bananas.根据手的形貌,成年男子的手的宽度基本是一致的,在不要求特别精确的情况下,以手作为测量的工具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故可转化为量词使用。
图3 “hand”的物理特征引申义
此五个转义义项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用图3表示。从图3可知,这四个义项整体上看是呈现辐射状,而由第2)个义项“动物前腿”引申为更宽泛“像手的东西”的事物,又呈现鱼贯式的意义链(meaning chains)的形式向外拓展。
(二)由“hand”的功能特征引申而来的义项
1. 由执物功能引申的义项
6) 交,递,给,提供;7) 支配,掌管,照顾;8) 允婚;答应(ask for a girl’s hand:求婚);9) (纸牌游戏中的)一手牌;牌戏的一盘。
具体解释如下,首先,由“hand”具有执物的功能,只有先执物才能把物体递交给别人,故引申为“交,递”含义,如:Hand me the pen, please.其次,由执物功能可知,把某物执于手中,置于掌心,则可表示“控制”,如:The children are in good hands.这些孩子们得到妥善照顾;另外,由执物功能可知,“手上执着一个女孩子的手”可以表示“娶某人、答应和某人结婚”;此外,打牌、握牌也是通过“hand”的执物功能而实现的,故手中执牌可以作为量词使用,表示“一手牌”,如:have a good hand.有一手好牌。此4个义项由图4表示如下:
图4 “hand”执物功能引申义
由图4可知,这4个义项彼此独立,与原型含义呈辐射状向外辐射。
2. 由做事功能而引申来的义项
10)人手、雇员;11) 专业人员、行家;12) 手艺,技能;13) 字迹,手迹;14) 签字;15) 插手,参与,经手,轮值;16) (尤指动手的)帮助;17) (与序数词连用,表示来源)第……手;18) (谈判等中的)实力;20) (口)鼓掌;21) (织物、皮革等的)手感、手觉;22) (罗马法中的)夫权;23) 量词:一拳,一击;24) 搀扶;25) 收卷(风帆);26) 用手的,手操纵的。
由“hand”的做事功能而引申的转义达到16个,占据转义总量的64%,占据了转义总量的绝大多数。下面对这些义项的引申具体进行阐释:
义项10)由“hand”做事功能,通过部分代整体,用做事的器官指代做事的人,如:be short of hands.缺少人手。
义项11),由做事需要手,离不开做事的主体,“hand”可指代“专业技术人员”,如:a good hand at some work.某项工作的能手。
义项12),用手做事需要技术,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因此由“hand”可派生出“技术、技能、手艺”,如:a hand for pastry.
义项13),做事情会有一定的结果,因此引申为“字迹、手迹”,如:write in a clear hand.义项14)“hand”表示“签字”也是由做事功能引申而来,表示“hand”做事的结果。
由“hand”做事的过程引申而来义项15)“参与”,如:have a hand in sth.
用“hand”做某事,故“hand”可以引申为义项16)“帮助”,如:give sb a hand.
义项17)在做事的过程中,做事有先后,先做的事情为first-hand matter。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判双方“手上控制的资源”等实力,汉语中也有“扳手腕”表示实力,故引申为义项18)。
此外,当人对某件事情或人表示赞赏的时候,常常会鼓掌表示,而“鼓掌”是靠“hand”发出来的,如:give sb.a good hand.向某人热烈鼓掌,故引申为义项20)。
人类在感受某件事物的时候,常常会用“hand”去触摸,以得到初步印象和感受,因此,“hand”可以引申为“触摸的结果”即义项21)“手感”。人类最初对某件事物的控制常常是通过握在手中来实现的,同样,对妻子的控制权也是通过“hand”来实现的,由此可以引申出义项22),古罗马“丈夫对妻子的权利”即“夫权”。
人类用手在攻击对手的时候常常是握成拳头,而且打击对手最方便的根据就是“hand”,由此“hand”可以引申为义项23)“一拳、一击”。
“hand”不仅在攻击别人是有效而且方便的工具,同样在帮助别人也是很方便的工具,由此“hand”可以引申为义项24)“搀扶”。
此外,西方世界里,人类是以大海而相伴而生的,而收纳和升起船帆都离不开手的活动,不仅如此,船帆收纳以后的形状与手握为拳的形态也非常相似,由此“hand”可以引申为义项25)“收卷风帆”。最后,“hand”通过变化词性,转化为形容词可以表示义项26)“手工的、手操纵的。”如:a hand signal.手势信号。
综上可知,“hand”共有25个转义义项,其义项之间的关系可用图5表示:
图5 “hand”词义引申图
词义演绎的关键是转喻与隐喻,通过相关性和相似性逐渐向外拓展,词义也由具体到抽象逐渐发展,义项之间通过家族相似性构成一个范畴。
五、“手”和“hand”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词义引申规律对比
词义延伸机制是隐喻和转喻,下面通过对比“手/hand”的隐喻和转喻义项。
(一)“手”和“hand”根据隐喻引申义项对比
1. 形貌隐喻义
“手”的形貌隐喻义有: 16)量词(含物理转义“只、个”)。“hand”的形貌隐喻义有: 3) (钟表等的)指针; 5) 像手的东西;(香蕉的)一串;(烟草、麻等的)一束;(生姜的)分枝根茎; 19) 量词:一手之宽(等于4英寸,用来量马的高度等)。
“手”和“hand”通过投射形貌特征到非人实体域,这些非人实体被认知主体分别纳入到“手”和“hand”的概念隐喻系统,由于钟表的指针与人的手指具有形貌上的相似性,因此可用“hand”指钟表的“指针”,如:minute hand分针,可见,英语义项中“时针”、“用来量马的高度”这些义项都是非常西化的义项,体现了西方文化特点,因为“钟表”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所以造成了汉语系统中此义项的缺失,这也说明了文化对词义的影响。
2. 位置隐喻义
汉语“手”的位置取象义项有3项,而英语“hand”位置引申义项只有2项:
“手”的位置取象义: 2) 动物前肢或动物前部伸出的感触器官; 9) 中医指寸口;
12) 指边,面。“hand”的位置取象义: 2)(猿猴的)脚;(四足兽的)前脚; 4) 方面,面。
“手”和“hand”都位于人体两侧,都可以引申出“边、方面”的含义,如汉语中有 “做好两手准备”,而英语中也有“on the one hand”等;另外,从位置上看,手能够拿得到的东西肯定位于不远的地方,由此引申出汉语中有“在手边”;英语中也有“close at hand”;进一步引申为“抽象关系近”,如汉语中有“情同手足”等;而英语中也有“hand in hand”(关系近),同时,由于中国特有的中医文化,拿脉听诊所以引申出“中医的寸口”。
3. 功能隐喻义
汉语“手”的功能引申义有13,占据引申义总量的13/17=76%,英语功能引申义有20项,占据引申义总量的20/25=80%,可见,英语“hand”的功能引申义项不仅比汉语多,而且占据的义项百分比也比汉语高,换句话说,英语“hand”的功能引申义比汉语强大。
汉语中“手”的功能有“执持、击杀和取”,也引申出众多隐喻义,如:“此境绝不可不志,即手泉研石各题诗。”而英语中有:hand me the salt.(把盐递给我);另外,西方人多信仰基督,因此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由女子的父亲把女儿的手交给新郎来作为结婚的仪式,因此,“hand”可以引申出“允婚”和“同意”的意思,如:ask for a girl’s hand.(向女孩求婚),而中国文化里面,儒家思想提倡“男女授受不亲”,所以这个义项缺失;此外,由于“手”和“hand”的做事功能,所以“做过的”和“用过的”事情可用,“二手材料”,英语中也有:second-hand materials.从功能引申义的内容来看,英汉语都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元素对词义的影响。
(二)“手”和“hand”根据转喻引申而来的义项对比
“手”和“hand”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尤其是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很多事情必须靠“手”和“hand”来完成,因此用“手”和“hand”来指代整个人,这也是通过“手”和“hand”做事功能而转喻而来的,如:“人手”等,英语中也有:short of hands.缺少人手。此外,还可以通过“手”和“hand”转喻从事某种工作的人,擅长某种技艺的人。汉语如:歌手等;英语中如:all hands on the deck.
另外,根据“手”和“hand”的做事功能,而可以构成许多动词短语,如汉语:助手等,英语中如:give a hand to sb.帮助某人等。
另外,“手”和“hand”通过劳动创造了世界,通过功能转喻,又可以引申为“手艺、本领”,汉语如:手艺等,英语中有如:a light hand.妙手,a master hand.高超手艺等。
根据“手”和“hand”的执物经验,把某件东西放在手中则有把某件东西能“控制和掌握”的心理体验,可以引申为“控制”。汉语中如:“到手、一手遮天”等,英语中有如: in hand.在控制下等。
“手”和“hand”还可以表示人的情绪反应,这也是来自于人体的身体体验。通过结果代原因的转喻模式,英汉语都引申出很多义项,如:握手言和(表友好)等,英语中也有如:hold hands with sb.(表爱慕)等。
此外,“由于英汉语思维的不同,英语族人经常将人体词投射于动作类抽象概念,将人体名词用作动词。”[9]这一点在古汉语中也非常地常见。如: “搏豺狼,手熊罴”等。英语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如:hand被名词动用后,其转义有“交、传递”等,如:hand in.上交等。这一点正如赵艳芳(2001:120)指出:“从心理学的突显原则看,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10]可见,词性变化应当归于转喻范畴。
六、结语
一词多义是由于人类认知的发展、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扩大,在语言经济原则和省力原则作用下,在认知主体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而实现的。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对于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一,英汉民族在词义取象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所谓词义取象,指的是词义的获得取自自然界和社会各种客体的某一具体事物的意象,而人体词语的词义取象就是指人体词义取自人体部位的某一特征,一般来说,就是人体部位的形貌特征、位置特征、功能特征。”[11](黄碧蓉,2009)由“手”和“hand”的认知取象点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手”和“hand”都具有重要的做事和执物的功能,但是英语的功能取象比例更高,我们认为这与西方重视实证、重视自然科学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其二,由上述隐喻和转喻的词义引申可知,词义在由原型向外词义引申的过程中,都是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会只有转喻无隐喻,或只有隐喻无转喻的现象,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呈现相互交织的状态;而且在隐喻的作用下,词义的拓展是呈现放射式的向外拓展,而在转喻的作用下,词义的拓展是呈现鱼贯式的向外拓展。
其三,义项之间的引申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性,可以说,文字、词义都是文化的载体,有些义项出现词义空缺完全是因为文化的缺失,比如“手”的引申义中没有“钟表的指针”和“允婚”义项等。
综上可知,对一词多义的对比研究,不仅了解了词义拓展的基本规律、认知机制,而且对于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以及英汉民族的认知和思维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Ungerer F ,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2nd edition.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6.
[2]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 Ltd.,1962:159
[3]沈颖.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网络[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2-66.
[4]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5]金科芳.汉语“心”和英语“heart”语义领域转移比较[J].文教论坛,2007(10):45-46.
[6]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胡俊.触觉通感隐喻的类型及其建构条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6.
[8]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46.
[9]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24-29.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黄碧蓉.人体词语词义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Between “Hand” and “Shou”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LIU Zhi-cheng
(Institute for Non-English Majors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Polysemy i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language.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s to the objective world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gnitive subjects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extension,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introduced as two means of thinking modes and cognitive means, and they served a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polysemy, so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polysemy can, to some extent, reveal the think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s.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are the cognitive “metaconcepts” of the world, s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has a deeper meaning to reveal the thinking mod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cognitive subjects. Moreover, the study of polysem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ody terms can contribute not only to teaching vocabulary, compiling dictionary, but also to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ody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 polysemy; hand
2095-0365(2015)03-0044-07
2015-03-25
刘志成(1978-),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认知语言学。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2JCWW23YB)、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14YNUHSS001)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5.03.09
本文信息:刘志成.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