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人物报道拍摄技巧
2015-06-06刘镇于开见
刘镇 于开见
人物报道在电视新闻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电视媒体独有的声画一体、视觉冲击力、现场感强的优势也有利于展现新闻人物的风采,取得比其他报道手段更加完美的传播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电视新闻人物的采访报道呢?
一、多用现场,增强新闻人物的真实感
电视区别于其他新闻媒介的最大优势就是展示现场,它能够用“进行式”带给观众一种眼见为实的冲击感,让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克服困难而做出的非凡努力。这样就能在一种典型环境中展现新闻人物的价值取向和人性光辉。2012年5月29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在高速路上突遇铁质物体击中腹部,造成肝脏破裂。危机时刻,吴斌忍住剧痛,平稳地把客车停靠在路边,保证了全车24名乘客的安全。在他生命最后的1分16秒中,吴斌用一连串的规范动作履行了一名司机的职责。当这段不足两分钟的监控录像在各大电视台播出时,吴斌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职业品质震撼、感动了无数人,现场画面所传达出来的人性美胜过千言万语。
用电视现场来表现新闻人物,最大的功能就是让新闻人物在镜头面前全面展示,这比任何权威的“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带来的心理冲击波都要强。因为在电视新闻现场这个节点上,事件的空间、时间维度和新闻人物是同步的,没有割裂,新闻人物用行动展示自己,表现出来的鲜活、真实是自身所固有的属性,而这恰恰是电视表现新闻人物最重要的手段。这两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的“最美”系列新闻人物报道,大多用监控、手机视频等方式获得第一新闻现场素材,对于塑造人物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选用个性言行,丰富新闻人物的血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心理特征。要想让电视新闻人物在观众面前“活”起来,就必须抓取其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化语言和个性化行为,听其言观其行,有利于展现新闻人物的风采。2011年11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烟台女孩车流中舍己救人》,讲述了在烟台龙口南山旅游景区,24岁的刁娜为了从车流中救人,造成自己小腿被撞断。这一感人事迹一经播出,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而刁娜的那句“腿断了可以再康复,这人命没了就没了”的质朴语言更是感动了无数人。同样,荣登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九旬老人刘盛兰几十年坚持拾荒助学,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报道老人的事迹时,以《九旬老人:我把人看成是无价宝》为题,而这正是刘盛兰平日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展现了老人心底无私、一心救助贫困学生的高尚品质。
三、会用缺憾,让新闻人物更可亲
新闻人物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人物。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要生活在现实中。因此,在拍摄电视新闻人物时,一定要在恰当节点上,在“不经意间”展现新闻人物的某些缺点,这样会让观众感觉这个新闻人物更加可亲、可敬、可学。在要求新闻人物“高大全”的时代,所报道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没有私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一意拼事业,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如:当时的新闻媒体把雷锋等人物刻画得太完美,让人感觉遥不可及。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现在有关雷锋喜欢照相、喜欢穿新衣服等一些真实细节的披露,不仅丝毫没有损害雷锋的形象,反而让人感到更真实、更可信,因为这样才符合青年雷锋的性格特点。再如,人物纪录片《胖连长和他的连队》中抓拍了这样一个细节,胖连长的办公桌抽屉里一直放着两种烟,好烟留着给领导抽,一般的烟留给自己和战士们抽。尽管这让观众感觉胖连长有些“油”,但恰恰是这个细节使观众体会到真实感和生活化,因为来自穷困农村的胖连长也要学会一些人情世故。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人物报道要摈弃以往对典型人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升华式报道方式,打破长久以来媒体对宣传英雄人物“高大上”形象的刻意追求,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英雄普通的一面。在报道中对先进人物的平凡之处甚至不足也不回避,可让电视观众感受到新闻人物作为人的真性情。
四、用好细节,让思想拥有最佳载体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细节是指片子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或激发观众视听兴趣的特写。它往往是整个片子最感人的闪光点,是灵魂所在。细节一般围绕于主题周边,貌似平常,但却利于表现主题,提升传播效果。抓住了它们,使它们“像一只被剥开的石榴那样暴露于众”,人物的形象就会更丰满,性格就会更鲜明,事件过程就会更清晰,从而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地展现报道所需要表达的主题,并结构人物故事,凸显人物的性格、行为和事迹。电视纪录片《小平您好》为了展现邓小平少说多做、实在质朴的鲜明个性,选取了这么几个细节进行展示。
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里打日本(侵略者)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吃苦”。谈起他和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他的评价也是两个字——“合格”。说起他第三次被打倒后的感受,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而为了展现邓小平勇挑重担、敢于斗争和决策果断的品格,纪录片又用了他在各种文件中的批示手迹,如“不宜拖延”“不能拖延”“不可拖延”“拖不是办法”等,这样的批示,总是情不自禁地从邓小平的笔端倾泻出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个性化的邓氏风格批示原件,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伟人邓小平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了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夜以继日、殚精竭虑的高尚情操,实现了细节承载主题思想的目的。
五、活用长镜头,展现故事内在冲突
长镜头理论的倡导者巴赞认为,长镜头可以通过连贯的时空和画面展示,积极调动观众的思考,一步步引导观众自主地理解影片及其深层含义。由此,观众实际感知的内容将远远大于预料。
在电视人物片中,活用长镜头,就是指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现场,必须在一些关键场景或者关键细节方面,用摄像机记录完整的段落,哪怕用短短的10秒钟记录一组表情、一组动作、一组肢体语言,只要是完整地抓取到了,并在恰当的位置表现出来,就会感动观众。有时,无声的肢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有韵味和表现张力,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而那些让人感动、让人铭记的历史瞬间好多都是通过长镜头来展现的。纪录片《龙脊》中有这样一个段落:石梅珍因为家中无钱而失学,当其他孩子在为新建的教室捡木块时,她远远站在树旁。这时,片中用了一个长镜头,把孩子劳动的全景慢慢推到石梅珍脸上,通过这样一个对比性的长镜头,生动表现出石梅珍因为不能上学而焦虑失望的内心活动,增强了整个故事的内在冲突。
六、用心灵对话,为电视人物点睛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的采访拍摄制作是一个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记者要学会用内心体验被拍摄的对象,用心灵去拍摄,设身处地体验新闻人物当时的行为,感悟被采访对象的所思所想,然后才能传神地表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作为记者,不能仅仅做反光镜,看到什么就反射出什么,而要做带过滤功能的显微镜和放大镜,能对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闻到的以及内心体验到的新闻人物素材进行选择,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这样的电视新闻人物片含金量才高。做到这一点,就要对采访对象进行详尽的研究,包括提前阅读相关传记、材料,做到胸有成竹。比如,笔者在2008年准备采访全国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之前,就首先通过网络、书籍以及李登海周围的人对李登海进行了全面了解;然后,飞往海南岛和李登海一起工作、一起劳动,跟踪采访了10天,拍摄了1000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制作完成20分钟的人物纪录片《激情梦想》,播出后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