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到的“芬芳”
2015-06-06崔晶
崔晶
俗语讲:“光说不练假把式。”这话在理,对于以画面为主导的专题片来说,过分突出解说词的作用就未免喧宾夺主了。然而,无数优秀的专题片范例也让我们看到,有时候大量解说词的运用非但没有减少画面的魅力,反而可以辅助画面提升表达效果。从听觉角度入手,恰当地用好解说词,可以让专题片的画面更有内涵、更有力量,从而为视觉“加分”。
看罢由沈阳市委组织部倾力创作的获奖人物专题片《碧海云天洒忠诚》(以下简称《碧海》),一份持久的感动涌上心头。这种感动不仅来自于主人公令人钦佩的事迹,更是源于片子解说词的叙述魅力。那文学色彩浓郁的创作格调,大气而不张扬,华丽而不浮夸,让观众在优美的语境中享受到一种别样的听觉盛宴。
散文风奠定基调。对于某些影像资料较少且由于人物去世等特殊原因无法进行画面补拍的人物专题片而言,用解说词来恰当地“补白”是非常有效的选择。正如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一样,人物专题片可以讲故事、谈细节,展现“枝枝叶叶”,但却始终要依附“根须”即主题去表现。解说词不仅要时刻为片子主题服务,更应在基调风格上与主题相符。如果人物形象伟岸、人物事迹可贵、片子风格恢弘大气,那么解说词也应洋洋洒洒、大开大合。比如《碧海》一片,解说词传递出的震撼与颂扬之情,与片子风格相得益彰。为突出主人公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优秀事迹,解说词用激越有力的口吻进行讲述:“浩瀚的东海碧波万顷,威武的辽宁舰破浪而行。高耸的舰岛上,一位身材高大、目光如炬的中年人,时而凭栏远眺,时而埋头记录……”这种兼具散文美感和韵味的讲述为观众在脑海中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戏剧般梳理脉络。由于片中主人公平日很少拍照和接受采访,对于人物故事的讲述多数只能通过解说语言来实现和过渡。因此,解说词就要想办法“唱”好这台“戏”,为全片逻辑结构挺起“脊梁”。编导巧妙地将戏剧手法引入解说词的创作中,通过设置矛盾冲突来制造叙述的波澜,使片中的情节段落紧密地凝结在一起,让观众即使是“听”,也听得有滋有味。在《碧海》片中,开头破题第一句便道出了主人公的辉煌成就:“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一举震惊了世界;2012年11月23日,中国首架舰载机歼-15惊艳亮相,再次震惊了世界!”在观众正听得心潮澎湃的时候,话锋突然一转:“就在梦想绚烂绽放的那一刻,一颗怦然跳动的追梦之心却戛然而止,海天间留下的是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眷恋,是他短暂而壮丽的无悔人生!”接下来的叙述又不断设置“听觉意外”:“短短几年时间,当初与罗阳一起进入研究所的同学便已流失大半,留下来的人也往往犹豫徘徊,心有旁骛……因为内心充盈着对事业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对祖国的赤诚,所以罗阳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也选择了清贫与寂寞。”主人公的事迹就这样有条不紊又跌宕起伏地铺展开来。
诗意间渲染情境。一部专题片要想真正打动人心,必须要有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时刻萦绕,让观众时刻都能感受到片中所要传递出的情感。除了画面,巧妙地用解说词“做媒”,也能将片子的情感内核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从而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解说词或直抒胸臆,喷薄出热烈;或含蓄简约,凝练成深刻,皆能如诗如画般营造出全片的情感氛围。我们看到,《碧海》片中的解说词总是以诗歌的节奏和格式出现:“国之重器,自当以命铸之。”“才见虹霓君已逝,英雄谢幕海天间。神州悲恸,举国震惊!”“轰然倒下的是伟岸身躯,屹立不倒的是民族之魂。”语言中既有古代诗歌的韵味,又有现代诗歌的灵动,字字珠玑,饱蘸深情。更值得称道的是,该片为解说词选用的配音也颇为传神,朗诵的语速和语调都拿捏得非常精准到位,把片子想要表达的对主人公的崇敬和怀念的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自然,这样真诚又深沉地抒发情怀,没有观众不会为之动容。
你言我闻双“翡翠”,一听一看共“芬芳”。解说词之美宛如一朵娇艳盛开的花儿,同样可以让人流连忘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