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出来的精彩

2015-06-05刘芳平姚宇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

刘芳平 姚宇

摘 要:通过阅读与解读,在“吸收”和“消化”数学语言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语言,久而久之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课堂会因有了学生的敢说、乐说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关键词:教学;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56-01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课堂死气沉沉,老师嘴都说干了,学生一言不发,更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课堂,学生更是不善表达,个个成了哑巴。我认为造成课堂上学生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的现象的原因在老师。哑巴课堂没有生气,更谈不上精彩,只有老师恰当鼓励,合理引导,适时点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才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才会有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的可能,也只有让学生充分说出来,课堂才会出彩。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平台

课堂上老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用和蔼的教态,亲切语言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不让学生觉得紧张与压抑,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就会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表现欲与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思维也将变得活跃。学生也会从不敢说、不愿说变得敢于说,乐于说,他们会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老师及时的对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给予鼓励与赞赏,学生的自信得以提升,感受了畅所欲言的快乐,老师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打消说错问题要承担后果的顾虑,让他敞开心扉,大胆表达,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轻松获得知识,学习的兴趣得以培养,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也会更加精彩。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堂上要实现学生充分有效地有条理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每个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必须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请学生作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二是老师提问次数过多、过密学生感到应接不暇;三是老师的语言未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用适当的语言予以表达的目的。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认识”课时,提问超过50次,很多问题一提出来学生还没加思索,老师就等不及说出答案。学生收获甚少,课堂也不能出彩。

如果课前老师能深度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能有什么困难,提出的问题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并用简明而又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之后,能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或与同桌合作研讨的基础上再去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不给予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评价,留出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有补充或修正答案的机会,或者在学生作答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以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引向这位学生的回答。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学生也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自信得以树立,表达能力得以提高,收获更大。

三、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

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缺乏足够的耐心,没有用心倾听,特别是对学生的发言不合老师预设的时候更是急于打断学生的表达。新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究、质疑和交流,同时要求老师能够转变角色,把更多的表达和展示机会留给学生,不要因为学生表达有“误”就武断地剥夺他们表达的权利。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数学课堂上学生出错,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师小心翼翼地防错、堵错,避免出现错误,那本身就是错的。殊不知,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就在防、堵中悄悄流失了,同时流失的还有学生的个性差异、多样的思维和精彩的生成,以及教师教学应有的灵活、智慧与挑战。错误源于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课堂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错误就是一种学生自己“制造”出来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四、引领启发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教师的职责是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乐于倾听,博采众长;引导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引导学生勤于阅读思考,规范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有价值的观点,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引导学生乐于倾听。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处应适当以语言提示学生注意,如“看谁的耳朵最灵,能够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清楚了吗?”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互相倾听的习惯与意识,如“从同学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高层启发?”“这个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低年级,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句式,鼓励学生清楚、完整地叙述题意,表明想法,逐步提高语言的简洁性和准确性,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数学问题,有根有据地说明算理,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同伴争辩问题,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还要在文字、图像和符号语言的相互沟通上加强培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转换和互译”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勤于阅读。“读得进”才能“想得到”方能“说得出”,教师可以主动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作如下邀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另一种解法”,“怎样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呢?请同学认真阅读书上转化过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书中有明确的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吧。”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对概念、性质、法则中的关键字重点分析;提醒学生在书中提示语处“停下来思考”;多问学生几句“你读懂了吗”。通过阅读与解读,在“吸收”和“消化”数学语言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语言,久而久之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课堂会因有了学生的敢说、乐说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