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研究综述

2015-06-05宋利伟梁林梅

数字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微课文献课程

宋利伟 梁林梅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微课研究综述

宋利伟 梁林梅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以其短小精悍、新颖活泼的形式博得了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随着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频繁,短短几年,“微课”已经成为了高热词。本文就前人对微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作初步梳理,以期为微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微课;研究现状;综述

一、微课研究文献数目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微课为篇名进行高级精确检索,查找出2011—2015年每一年的文献篇数,2015年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7月13日。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微课论文检索情况表

从表1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出来我国对微课的研究始于2011年,到2012年微课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献发表数量仅仅是个位数。直到2013年,国内开始关注了微课,对微课的相关研究明显增加,最明显的上升是2014年和2015年,呈现井喷状态,足以说明微课之热,对微课的研究探讨也逐渐开始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走向微课的开发、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开始走向成熟化。

二、微课研究内容分析

微课起源于美国,2010年,由广东佛山引入中国,并迅速在国内走红。笔者以微课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从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3日的文献进行模糊检索,共有文献1529篇,然后按照文献被引次数≧1的条件选定了348篇文献,根据相关度剔除了3篇不相关文献,结果选择了345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并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类、对比、研究,发现对微课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微课的理论研究,包括微课的发展历程、内涵及特点;微课的实践应用研究,包括微课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等。通过对这两大领域的分析研究,以期梳理微课研究现状,对研究热点、研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笔者对345篇样本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微课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7个大类别,然后又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细分为18个小类别,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徽课研究内容

从表2可以观察到2011年到2015年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应用研究上。为了清楚地了解到微课应用研究的侧重点、薄弱点,笔者在查阅了文献和对相关345篇文献进行精细分类的基础上,确定有关微课应用研究的篇数有150篇,把这个150作为总数,然后按照细分的5个类别: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学科教学,职业培训,成人培训,小学教师对微课的应用研究、农村小学对微课的应用研究,总结出学科教学占了应用研究的79%,教师培训占了13%,职业培训和成人培训各占1.33%,小学教师(包含农村和城市)应用微课领域的研究仅仅占了4.7%。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学科教学领域的研究十分火热,根据文献搜索可知道包括基础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研究,还包括高校的会计专业、医学专业等学科的应用研究,且大多集中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而对欠发达地区及农村地区的微课应用研究却少得可怜,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笔者又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微课”“微课并含小学教师”为主题对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3日的文献进行检索,结果发现以“微课”为主题的文献有2978篇,以“微课并含小学教师”为主题的文献仅仅有68篇,其中2013年9篇、2014年32篇、2015年27篇。从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小学教师的微课应用能力,但是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研究小学教师的微课应用现状有很大的意义。

三、微课研究综述

(一)微课的理论研究

只有对微课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有个总体的把握,才能对微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微课的理论研究是微课得以成功运用的基础,所以微课的理论研究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说明。

1.微课的发展历程

微课并不是中国本土产物,它是一个舶来品,来源于美国。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教授勒鲁瓦·麦格鲁(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1][2]微课雏形始现。英国纳皮尔大学的特伦斯记(Terence Kee)教授在1995年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3]他认为,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应该有掌握核心概念的能力,来应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知识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在准备阶段,学生必须去思考那些与主题相关的、应被熟悉掌握的核心概念。[4]微课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率先提出的,它主要运用于在线课程。他认为微课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移动学习为主要途径,通过60秒的音视频来解释说明一个主题内容或者关键概念。[5]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且运用于混合式学习及教学中。[6]2010年,微课由广东佛山引入,之后就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

2. 微课的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解读,主要有几种典型的说法,具体如下: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7]。

2012年10月,胡铁生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8]

2013年2月,胡铁生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9]。

2013年4月,焦建利定义它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0]。

2013年4月,黎加厚定义它是“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1]。

2013年4月,张一春定义微课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教学活动”[12]。

2015年8月,胡铁生、胡小勇对微课的新界定:“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13]

从以上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对微课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国内研究者都更加注重微课与实际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内容的结合。笔者认为微课可以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结合在一起,以微视频为核心表现形式,来说明或解决一个中心主题,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微课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微课可以是课程资源,也可以是一个教学活动,它源于教育活动实际,又服务于教学实际,它可以被重复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上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这个是无争议的。

(二)微课的实践研究

在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网站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借助以下表3和表4来分别说明国外和国内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及应用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表3 国外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和应用情况[14]

表4 国内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和应用情况[15][16][17][18][19][20][21][22][23]

(续表)

表3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美国、日本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和应用的情况,可知微课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可汗学院式的微课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赏,在国外,微课已经被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微课运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说明微课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

而从表4还可以看出,在中国中小学微课建设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微课网”。在高校微课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是“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活动。国家开放大学的“5分钟课程”建设,“凤凰微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从收到的成效来看,微课在国内发展得并不成熟,虽然征集涵盖了大学、中小学各个阶段各个学科优秀的微课视频,但我国微课还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极少应用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大多只是作为教师之间交流的工具,教师专业成长的凭证,寻找优秀课例的途径,而微课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开发、建设微课,恰恰是为了能将微课成功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目前的应用并不乐观,所以对微课的应用方面的研究空间还很大,我们还肩负重大使命。

(三)影响微课发展与应用的因素分析

胡铁生在《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中提出影响微课建设的因素有:相当多教师对微课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教师普遍把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忽视了微课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现有微课的资源构成单一;微课平台相对落后,学习者对于现有的微课使用方式单一,大多数据用户只是点播观看或观摩,没有能够发挥微课的综合效能;微课的数量虽多,但零散分布,与教材不配套,类型单一没有形成专题化、主题化、系列化的微课程体系,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远未普及。[24]

詹春青、严启荣在2014年《佛山市中小学教师开发与应用微课的调查研究》中写到影响微课应用的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笔者认为目前(以作者进行调查的时间为准)微课资源处于建设阶段,尽管已征集到的微课作品已有1700多节,然而数量还不够丰富,并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其次,微课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建设期,同时,其宣传力度不够,有部分教师对其并不了解,故应用并不普遍。[25]

菅春叶在《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国外微课的不同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影响国内微课发展的因素有:微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导致微课程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减弱等;微课程制作者的专业素养不够;缺少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系统不够完善。[26]

毕苏英在《农村小学数学“微课”利用的反思与对策》提出影响微课应用的因素有:第一,硬件不足,缺少经验;第二,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微课制作和应用在课堂上的实效性不高,微课喧宾夺主,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分不清微课应用在课堂上的真正目的;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第四,教师使用微课缺乏“度”。[27]

在计算推理中,如果能够运用转化,那么效率会大大增加,也会更加地有利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格外重视转化的训练,也有利于审题能力的提高.

戴晓华、陈琳在《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中提出微课真正应用到学校教学中的极少,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度低,覆盖范围小,微课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渠道的阻塞;第二,建设水平不高;第三,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缺乏及时的课后评价及成体系的微课评价标准。[28]

通过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出,目前对影响微课应用的影响因素有:

(1)意识: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对新技术的接受意识太淡薄,对微课的认识不到位,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主动性不强,许多教师认为微课是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学生自制性差,对主动学习微课没兴趣。

(2)技术:教师制作微课的技术不过关、教师的微课设计与实际课堂没有达到深度融合。

(3)资源:单一、不成体系、缺乏精品,对微课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备,利用效率低。

(5)平台:相对落后,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应用。

(6)培训:对教师关于微课制作、应用的培训缺乏。

(7)政策:政府不够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8)经济:硬件、软件设备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研究的综述,发现国内对微课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但是微课的应用环节却不乐观,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的应用更为薄弱,所以对微课的应用研究空间还很大,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来促进微课的应用。

[1]LeRoy A.,McGrew.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544.

[2][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Kee T.P. The One Minute Lecture [J]. 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5]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6]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 [EB/OL].http://www.educause.edu/library/resources/ 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lectures,2013-04-12.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9]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10]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1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1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3-08.

[13]冯智慧,郑晓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和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J].数字教育,2015,(04):56-60.

[1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15]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教育,2005,(8):30-32.

[16]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588-589.

[17]曾春妹.微课程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76+66.

[18]全国高校微课网[EB/OL].http://weike.enetedu.com/,2015-07-20.

[19]广东佛山数码学习港[EB/OL].http://weike.seeworld.org. cn,2015-07-23.

[20]中国微课网[EB/OL].http://dasai.cnweike.cn,2015-07-23.

[21]凤凰微课网[EB/OL].http://www.fengvk.com/,2015-07-25. [22]五分钟课程网[EB/OL].http://wfz.nerc-edu.com/Default.aspx,2015-07-25.

[23]姚满团.微课发展现状及其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2014,(8):28-33.

[24]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05):33-34+70.

[25]詹春青,严启荣.佛山市中小学教师开发与应用微课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02):59-64.

[26]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7]毕苏英.农村小学数学“微课”利用的反思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8):95.

[28]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78-83+119.

(责任编辑 乔磊)

Micro-lecture Research Summary

SONG Liwei,LIANG Linm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China 47500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icro-lecture,the form of which is short and terse,novel and lively,has won the learners’eyes.It enables learners to make full use of spare time in high paced life,and learn at anytime and anywhere.With the ris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micro-lecture is applied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teaching.Just for a few years,"micro-lecture" has become a hot word.This paper is going to unscramble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cro-lecture,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micro-lecture.

micro-lecture;research status;summary

G434

A

2096-0069(2015)05-0023-07

2015-09-20

宋利伟(1991—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梁林梅(1969— ),女,河南林州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与国际比较、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变革等。

猜你喜欢

微课文献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