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本源探析
2015-06-05费凡查欣
费 凡 查 欣
(1.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浙江舟山316000;2.浙江女子专修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本源探析
费 凡1查 欣2
(1.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浙江舟山316000;2.浙江女子专修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舟山锣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保护项目,在打击乐中独具特色,知名度非常高。文章试从原生态舟山锣鼓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放在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特征的本源探讨,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舟山锣鼓,为今后的舟山锣鼓保护、继承工作提供艺术基础材料。
舟山锣鼓;艺术特征;技法分析
舟山群岛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数千年来孕育了许多民间艺术瑰宝,而舟山锣鼓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舟山锣鼓是运用排锣排鼓的演奏形式、并发挥其主奏功能的富有浓郁音乐风格的民间艺术。理清原生态舟山锣鼓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今后的舟山锣鼓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艺术基础材料。
一、舟山锣鼓的历史沿革
舟山锣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民间吹打期、定名兴盛期、沉寂边缘期和保护弘扬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原先的舟山锣鼓是流传于舟山宁波一带的民间小型传统器乐演奏俗艺,渗透于岛民的日常生活,通常用于庙会活动、祭海敬神以及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活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舟山锣鼓在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培育下,在得天独厚的海岛环境中渐渐兴盛起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演奏形式,演奏技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1959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的整理加工,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同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金质奖。从此,舟山锣鼓名扬中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宝库中锣鼓打击乐的一个新的打击乐种。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改变,大众审美口味和艺术潮流日趋流行化和年轻化,并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舟山锣鼓遭遇了严重的打击和衰落,渐渐从岛民的生活中脱离出去。
2006年,舟山锣鼓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成为了舟山市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化部门积极投入力量进行舟山锣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舟山锣鼓迎来了保护弘扬期,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特征
舟山锣鼓作为一个锣鼓乐种,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原生态舟山锣鼓的艺术特征最具有代表性,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根据对资料的整理①和多位前辈艺术家研究成果②的分析借鉴,试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原生态舟山锣鼓的艺术特征。
(一)排锣排鼓的演奏形式
所谓排锣排鼓,即以五音排鼓和十三音排锣作为舟山锣鼓的主奏乐器。这在其他锣鼓乐种中是不存在的,是舟山锣鼓的标志性特征,辨认度极高,只要排锣排鼓一敲打,熟悉舟山锣鼓的人一听便可知晓。
排锣排鼓具有音色丰实、色彩对比明显、音响饱满的特点。
五音排鼓,由5只音调高低不一的大小堂鼓组成,按照鼓的音调从右到左,由低到高作横式半圆形排列而成,其记谱谐音分别为“同、登、通、崩、冬”。具体见图1,图2。
而十三音排锣,顾名思义是由13面大小不一、音色各异的铜锣组合而成。按照音调的高低,由上而下,作竖式、长方形排列。其记谱谐音分别为“勾、令、丁、庄、内、争、胖、昌、匡、汤、倾、咣、丈”。具体见图3,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排鼓和排锣均由一人进行演奏。排鼓的演奏者称为“主鼓手”,并且同时承担着整个乐队的指挥,其演奏的鼓点子,是整个乐队的灵魂,也是所有打击乐器敲击的核心。
(二)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舟山锣鼓是以其炽热、粗犷的锣鼓演奏作为全曲的主线,以细腻、动听的丝竹细乐旋律作为辅助的曲式结构,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传统的舟山锣鼓曲目在曲式结构上都属于锣鼓段循环体。即在每段锣鼓敲击后,插入一段流行于本地和江南一带的丝竹音乐、民间小调,这种乐曲大都优美动听,富有江南女性柔软妩媚的特点,与之前热烈粗犷、豪爽洒脱的男性气质的锣鼓演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在乐曲中,锣鼓打击的演奏篇幅基本均大于丝竹细乐所演奏的篇幅。可以说在整个乐曲中,锣演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鉴于舟山锣鼓独特的艺术风格,舟山锣鼓现有乐曲中所表达的内容,大都是表达海洋风情或者渔家人的生活,描绘的都是波澜壮阔、热情奔放、欢乐喜庆的景象。如《沸腾的渔港》、《蛟龙出水》、《海上锣鼓》、《渔舟凯歌》等。
(三)“三番”锣鼓点
“三番”锣鼓点是舟山锣鼓打击演奏的核心和精髓。“番”是段的意思。三番锣鼓,顾名思义就是三段花样不同的锣鼓段子,在每段锣鼓之间插入一段乐曲后再先后演奏。三番锣鼓的演奏,情绪热烈高昂,豪放洒脱,音响效果铿锵有力,让人充分感受到演奏的热情和欢快。
三番锣鼓以中速稍慢的第一番锣鼓开头,逐步展开、充实,经过中速的第二番锣鼓段后,就进入了以每分钟180拍左右的特快速度的第三番锣鼓,这第三番锣鼓是舟山锣鼓核心中的核心。进入第三番锣鼓后,全曲也随之进入了高潮部分,加上全部打击乐器的强力度齐奏,令人热血沸腾,产生一种热情、粗犷的感觉。打击乐器在音色、节奏、强弱和色彩变化和谐相融,富有层次,使得舟山锣鼓响而不乱、闹而不烦,可谓是百听不厌。
三、原生态舟山锣鼓演奏技巧
原生态舟山锣鼓排锣排鼓的演奏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是排鼓的演奏技艺。这对于演奏者的手势和姿势都有特殊的要求。姿势上多是站立式,人身与鼓要拉开一定距离,约在20厘米左右,双脚成弓箭步,但前后与左右的距离不宜过大,以便在演奏时上身能自如灵活的转动。而主鼓鼓手作为乐队的总指挥,其指挥手势和脸部表情要能调动起整个乐队的演奏情绪和观众的注意力。在手腕灵活度和演奏技巧方面,鼓手除去一般的单击、滚击演奏法外,还有多种定桩式的演奏技巧,这在其他打击乐中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在第三番锣鼓快结束时出现的排鼓的独奏,其鼓点子的华彩性演奏与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便是原生态舟山锣鼓不可或缺的一大亮点。
其次是排锣的演奏。要求锣手动作快准,手腕灵活,上下、左右移动迅速,锣手的演奏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在排锣演奏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排锣演奏的原则和规律。排锣中的每一面锣都有其状声字代表,历代民间艺人们在记录演奏乐谱时,不会一个字一面锣的去记谱子,而是采用“不严格定谱,即兴灵活处理”的原则,这就使得排锣有了另一个特色——“活”。高如兴先生曾告诫后辈弟子“打排锣跟鼓走,排锣打活能出彩”,这句话阐明了舟山锣鼓中的排锣演奏特色是一种“有规无格”的民间艺术状态。
除去排锣排鼓各自的演奏技巧,就大局而言,鼓和锣以及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合默契是最重要的,能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判断锣鼓演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四、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风格形成本源
舟山独特的海岛地理环境、海岛民俗、佛道音乐影响等形成了原生态舟山锣鼓的艺术风格,同时其艺术形式和演奏技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创新。
(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变化
根据《舟山市志》的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舟山已经有了民间吹打乐的兴起,常在庙会活动,寿宴节庆等场合进行演奏。可以肯定的是,舟山锣鼓起源于舟山民间吹打音乐,而民间吹打音乐主要出现的场合一般是庙会活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在舟山城乡民众生活中都有庙会出会的习俗,而在各乡村参加庙会的踩街队伍中,均有一支民间乐队的演奏方阵。在许多描绘庙会的图片中,都可以看到例如“肩扛式三音套锣演奏图”即由一人肩扛由三面锣所组成的套锣,边走边敲)、“传统三音套鼓背挂式演奏图”(即由一人在前敲大镲并且背挂由三个鼓组成的套鼓,再由一人跟随其后敲打套鼓)等。这类型的图片数量繁多而且清晰,来源可靠。因此有理由判断排锣排鼓的原型就在这里,是在庙会演奏中所产生的,以其不断更换的花样,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获得观众喜爱,并得以流传。
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海岛民间艺人不断探索,使舟山锣鼓更具海岛地域特色。上世纪30-50年代,以高生祥、高如兴父子4人为主的白泉乡“高家班”民间吹唱会,融汇吸收了流行于舟山渔村、农村一带和周边宁波地区的民间锣鼓特点,整理出了一套锣鼓点子丰富、风格独特、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三番锣鼓”,并将锣鼓的主奏乐器二鼓三锣的组合扩大为三鼓七锣的组合。而从1956年开始,当地部队文艺工作者创编了一首以“三番锣鼓”为核心、吸收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大跑马”、“细则”等民间器乐,定名为“舟山锣鼓”。当时的主奏乐器已经改为三鼓十锣。在这之后,高如兴悉心专研,摸索改革,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协助配合下,把主奏乐器再次扩大为五鼓十锣,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排锣排鼓。
(二)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舟山锣鼓起源于舟山的民间吹打音乐,而民间吹打音乐出现的场合除了庙会出会之外,最多的便是祭海敬神。舟山靠海而居,舟山人历来多以捕鱼为其主要职业。因此,每逢渔船出海捕鱼之前,全村的渔民先要进行祭海敬神,按一定的礼仪规格鼓乐齐鸣,祈求海神保佑渔民平安归来;一旦丰收而归,又要举行谢神还愿的庆祝仪式。这种独特的海洋习俗,赋予了舟山锣鼓不可或缺的海洋特色。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使得舟山锣鼓具有了炽热刚健、豪爽粗犷、热情奔放的主基调。
舟山锣鼓以其炽热、粗犷的锣鼓演奏作为全曲的主线,然而又以细腻动听的丝竹细乐旋律进行辅助。对比鲜明又相互融合的风格,是舟山锣鼓的一大亮点。在锣鼓曲目中旋律曲调的编创大多以两种方法为主:一种是全搬江南一带的民间小曲和地方戏曲中的曲牌音乐;一种是用民间小曲和曲牌音乐的旋律素材改变而成。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都会使乐曲呈现刚与柔、热烈与抒情的鲜明色彩对比,从而形成了其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舟山锣鼓自形成初,就以独树一帜的排锣排鼓的演奏形式,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精彩迷人的锣鼓点子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奏技巧深得群众的喜爱。2006年舟山锣鼓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曾对舟山锣鼓做出这样的评价:“舟山锣鼓是在中国的打击乐里面独具特色、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个乐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传统乐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挖掘、抢救、整理。我们不是不能够发展,但是这个发展,一定要是在我们文化传承中的发展,一定是不能够违背我们文化传统的发展。”③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或言传之误,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舟山锣鼓的不确切甚至互相矛盾、毫无理论依据的表述,掩盖了舟山锣鼓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真实价值。因此,对于舟山锣鼓的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对舟山锣鼓有关资料、文献进行研究整理,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好舟山锣鼓,为舟山锣鼓的发展创新打下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资料来源包括:陆炳森:《论说舟山锣鼓》,《舟山日报》2008年9月19日,第B3版;赵翔:《舟山锣鼓海天之间的粗犷之美》,《今日浙江》2013年第21期,第58-59页;何直升:《少儿器乐创作童趣性探索—少儿舟山锣鼓<海娃脑海>创作谈》,《定海民俗与民间艺术》2008年,第146-149页;白沙:《舟山锣鼓的民间艺术特性和继承发展》,《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2006年,第37-39。
②高如兴(1926—2004),出身于锣鼓世家,“高家班”班首,舟山锣鼓的领军人物。高老先生在原有“三番锣鼓”的基础上创造了定桩跳击、奔泻式滚击,组编大型吹打乐《海上锣鼓》(后改名为《回洋乐》),1991年这首作品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浙江省授予高老先生“浙江省民间音乐家”、“舟山锣鼓著名演奏家”等称号,2003年舟山市文联授予高老先生“德艺双馨艺术家”。陶根德,国家二级作曲,20世纪70年代师承高如兴,代表作品《舟山锣鼓》、纯打击乐《沸腾的渔港》多次在省、市获奖,为舟山锣鼓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何直升,20世纪70年代末,主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舟山分卷编辑,获得民族民间音乐收集编纂成果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初,担任音乐创作的《舟山锣鼓》被拍摄成舞台片,首次搬上银幕。1990年,组建首支少儿舟山锣鼓演奏队,担任音乐创作的舟山锣鼓《木龙赴水》在浙江省音乐舞蹈节上获一等奖。与沈龙山老师合作的舟山锣鼓《海娃脑海》获“蒲公英奖”金奖。高成文,现任舟山市群众艺术馆书记,其祖辈、父辈于20世纪30年代组建“高家班”,自幼参与舟山锣鼓演奏,现全面继承“高家班”谱系舟山锣鼓演奏技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锣鼓技法,让舟山锣鼓演奏更趋完美。参与辅导舟山锣鼓《沸腾的渔港》获浙江省“群星奖”及全国“群星奖”纪念奖。
③引自何直升,陶根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舟山锣鼓》,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On the Artistic Origin of Primitive Zhoushan Gongs and Drums
FEI Fan ZHA Xin
(1.Donghai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2.Zhejiang Women’s College,Hangzhou 310000,China)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Zhoushan’s gongs and drums enjoy a high reputation of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ercussion instruments.The thesis serves as an attempt to analyze systematicall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itive Zhoushan’s gongs and drums.The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artistic origin,as well as the history,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the unique regional music.The thesis aims to help this form of music to be understood more 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hopefully,provide art base material for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Zhoushan’s gongs and drums.
Zhoushan’s gongs and drum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kill analysis
J632.52
A
1008-8318(2015)04-0056-04
2014-10-20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原生态舟山锣鼓艺术本源探微及发展研究”(编号:Y201225214)。
费凡(1978-),女,浙江舟山人,讲师;查欣(1964-),男,浙江杭州人,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