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砂子炮弹立下的奇功
2015-06-05本刊编辑部
甲午海战中砂子炮弹立下的奇功
一、世界一流的军舰,却没有充足的弹药配套
1894年9月17日午后,满载新式炮弹的12艘日舰与北洋舰队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遭遇,经过5小时鏖战,参战的12艘中国军舰4沉2逃,其余被重创以致难以修复。而中国军舰的炮弹命中率虽也不低,但却无法直接对日舰造成大的损坏,唯一明显的战果是镇远发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舰,引起连环爆炸,形成大火,导致军舰重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造成这唯一“光荣”战果的炮弹,竟然是一枚填充着砂子的实心弹。
在清政府支持下,李鸿章全力建设北洋水师,紧追世界潮流,斥巨资陆续从英、德等国购进舰船装备,到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这是一支拥有25艘舰船,旅顺、威海、大沽三处主要基地,模仿英国海军模式严格训练出来的远东劲旅。因为舰队中有定远、镇远两艘称雄亚洲的7000吨级一等铁甲舰,北洋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
舰队上所用的炮弹分为两种,一种填充黑火药,击中目标后爆炸,依靠爆炸产生杀伤力或引发火灾给敌舰打击,这叫爆破弹。另外一种就是用砂子代替火药的“实心弹”。这种炮弹击中目标后不会爆炸,依靠产生的贯穿力击穿敌舰水线等要害部位,令敌舰进水。
很明显,爆破弹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实心弹。
既然爆破弹的威力要大,而实心弹没什么威力,为何还要使用它呢?原因当然是:钱。
火药很贵的,而砂子泥土到处都有,只要不影响市容,招来城管,随便找个地方挖几担就是了。
而另外还有一重要原因——技术。清国的爆破弹一直没能实现国产,依赖进口,两大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实心弹。
在拥有了亚洲第一的舰队后,清廷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对北洋海军紧缩开支,1891年户部(相当于财政部)甚至下达了停止购买外洋军械的禁令。
这样,北洋海军的弹药补给就只能立足国内了。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在长达数年间对爆破弹的研发显然做得很不够,以致北洋各舰的弹药只能以实心弹为主,爆破弹还是当年购买军舰时配套赠送的,数量极为稀少。中日大战迫近,紧急外购已来不及了,天津机器局才临时抱佛脚,不分昼夜赶制爆破弹,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产能极低,且质量很不稳定。
二、发扬创新精神,日本人发明了恐怖的新式炸药
日本的近代海军几乎是和中国同时起步的,并呈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之势。但在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之后,中国止步了,日本却越发突飞猛进。日本一方面继续从西方订制、购买新舰,一方面则致力于自主研发。除了军舰,还对炮弹进行了改良。
北洋海军极为稀缺的爆破弹,无论是外购还是自造,弹内填充的都是黑火药。用这种黑火药来充当炸药,只能通过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来杀伤敌军、破坏敌舰,其威力极为有限。这也就是甲午海战之前的历次重大海战中,从来没有一艘军舰是被炮弹直接击沉的原因所在。
欧洲国家早已发现了黑火药的弊端,一直在苦苦寻找可以取而代之的一种“猛炸药”。终于,欧洲人找到了苦味酸,这本是一种黄色的染料,后经反复试验,被证明可以通过钝化成为烈性炸药,俗称“黄色火药”,其爆炸的威力强于TNT炸药。
1885年,法国正式将苦味酸作为炸药来装填弹头。就在清廷陶醉于“亚洲第一”的时候,日本却在与法国谈判,希望大量购入这种炸药,最终因为价格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但这难不倒大和民族。1888年9月,日本授命工程师下濑雅允着手研究苦味酸,经过不懈努力,至1891年终于成功配制出了以苦味酸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药,定名“下濑火药”。1893年1月28日,日本海军正式开始换装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
这种填充了下濑火药的炮弹威力极大。爆炸后除形成冲击波和炮弹碎片外,还会伴随有中心温度高达上千度的大火,足以把钢铁点燃;爆炸形成的火焰会像汽油着火一般四散流动,就算在水中都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但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稳定性差,稍有撞击就能引发爆炸。
三、阴差阳错,砂子炮弹造成了最大的杀伤力
当大战进入到尾声时,“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艘战舰被摧毁,北洋舰队遭受重创,主力军舰中,只剩下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依然在作战。作为舰队的绝对主力核心,这两艘军舰可以称为海上碉堡。舰炮中最厉害的是四门超大口径主炮,口径达到了305毫米,最大射程5公里。
15点30分,刘步蟾指挥定远号上的炮手瞄准松岛左舷第4号炮位,发射巨炮。当松岛号指挥官伊东佑亨看到巨炮飞来,方向又准又狠时,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完了!松岛将难逃被击沉的命运!
但是,军舰在一阵剧烈的左摇右晃之后,竟然奇迹般地没有下沉。
原来,定远发射的这发炮弹是一枚实心弹,它强大的贯穿力摧毁了松岛左舷所有炮位,炮管和炮架在瞬间成为碎片,然而,由于它不是爆破弹,并没有爆炸,松岛因此幸运地躲过了下沉的一劫。
并不是刘步蟾不想发射威力更大的爆破弹,原因是此时他手中已经没有一颗爆炮弹了。战前分配到的55颗国产普通爆破弹早就打光了。
然而,伊东佑亨还是高兴得太早了。几秒钟后,中炮的左舷突然发生一连串的剧烈爆炸,一声接一声的闷响响起,大火从各个方向冒出,附近来不及躲避的日兵衣物瞬间烧光,所有人成为裸体,然后眉毛头发化为灰烬,烈火吞噬他们的身体,最后就像被活活扔进高温的焚尸炉,只剩下了一堆骨灰!
而其他较远处的士兵也浑身是火!松岛号上顿时尸臭冲天,残胳膊断腿横满整个甲板,空中还有正簌簌落下的骨头和肉沫。
伊东佑亨已经被这恐怖的一幕吓傻了。他实在想不明白这是如何造成的。
情况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搬起大石头,砸自己的小脚。
在和定远对抗前,心思缜密的伊东佑亨做了一个充分的考虑,他考虑到下濑炸药炮弹太容易被引爆,为了避免弹药库受到攻击,也为了加快发炮速度,于是下令将弹药库里的这些炮弹全部搬运到舷侧的炮位周围,伊东佑亨大人以为放在这里会比较安全一点。
于是,在松岛左舷受到定远实心弹打击的同时,堆放在一旁的下濑炸药炮弹受到震动,一枚接一枚地开始爆炸。
就这样,一枚填满了砂子的炸弹,炸出了北洋舰队最“荣光”的战绩,让人无比感慨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