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与骈文”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2015-06-03唐阳君

新课程·上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骈文辨析误区

唐阳君

摘 要:赋与骈文这两个知识点,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对于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两者的基本释义、结构形式、具体内容、异同比较等方面一知半解,模棱两可。

关键词:赋;骈文;误区;辨析

赋与骈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时常出现的字眼,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众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赋和骈文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仍然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赋,却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属于骈文,赋和骈文有何异同,却道不出缘由。在两者的基本释义、结构形式、具体内容、异同比较等方面一知半解,模棱两可。因此,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师生有必要将这两者区分清楚。

一、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义笼统

什么是赋,什么是骈文,说不清楚,道不明白。认为赋就是骈文,骈文就是赋。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够准确和全面。

(二)异同难分

赋和骈文在文体特点上有相同点,而且交叉部分较多,也有不同点,但能比较的内容较少,不同点也是区别两者的关键。正是由于两者的相同点占据主导,导致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部分师生很难进行准确区分,很容易对两者产生认识上的误区。

(三)运用狭窄

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由于师生对赋和骈文的具体释义和特点把握不准确,难以进行有效区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敢放手深入地给学生讲授,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解运用也相对较少。因此,也就形成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难点。

二、应该怎样准确理解赋和骈文

要准确掌握赋和骈文,我们必须掌握两者的定义、结构、特点等,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侧重点,这样才能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一)什么是赋

1.赋的定义和起源

赋,我们可理解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所谓文体,它是一个包含了作家时代、文学体裁、句式结构、内容情感、语言风格等内容的综合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简单地说,它就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属于个类属性定义,有文题标志,用赋作为文题后缀,如同行、序、辞、论、书、歌等,多侧重于内容和情感表达,不注重追求句式结构和章法体式。

《楚辞》是赋的源头,由诗过渡到赋是在屈原时期,以屈原的骚体为代表,叫骚赋。汉代司马迁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相对比较自由,称为文赋。今天我们看到的赋,大多都是宋以后成熟起来的文赋,内容和结构特点倾向于散文,但不完全是散文,兼具诗歌气质。中学课本中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对于师生来说,赋比不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见端倪。一言概之,赋就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明丽爽畅。

2.赋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赋的特点的集中体现,说的就是赋的重点在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体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具体而言,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排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协调,必须押韵。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比如,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上面提及的特点。

(二)什么是骈文

1.骈文的定义和起源

骈文又叫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习惯上也称为“四六文”。骈文属于共同属性定义,雕琢句式结构和章法体式,侧重于句式和结构形式。骈文兴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对骈文影响最大的就是赋,所以在骈文的身上还看到赋的影子,也就出现了用骈文的结构特点写赋,用赋的内容特点写骈文的现象,比如庾信的《哀江南赋》。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提出赋就是骈文,骈文就是赋的原因。骈文的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2.骈文内容和结构特点

古人讲究文、笔对应,文是指讲究辞藻华丽、句式工整、声韵和谐。笔是指表达意思明快,不讲究句式声韵等。骈文侧重文,而忽视笔。今天的散文,则是侧重笔。那么,根据赋的特点,赋就应该是侧重笔,而非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严格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所以称为骈体。所以,骈文也是一种从修辞角度划分出来的文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三、赋与骈文的异同

(一)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赋和骈文都是中国文学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新文体,都是我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养分。赋和骈文有交叉部分,在句式上都以四六字句为主。音韵上要求和谐。文辞上讲究辞藻和用典。所以,很多赋从句式结构上看属于骈文,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

(二)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赋与骈文有以下主要几点区别:修辞上,骈文以对仗为主,赋以铺陈记叙为主。句法上,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赋以排比句为主。音律上,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题目上,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从用途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四、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掌握定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赋和骈文的定义,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如何区别”等问题,这也是正确认识赋和骈文的根本所在。

(二)讲清楚特点

赋和骈文在文体结构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课堂教学中,要对两者的文体特点作个性和共性比较,让学生全面地去理解。教师应该切忌一笔带过或几句话简而概之。

(三)指出侧重点

学生对赋和骈文的理解之所以是模糊的、半知不解的,很大程度在于说不清楚赋和骈文各自在文体特点上的侧重点,赋侧重于内容,骈文是从句式和结构来谈的。

(四)要有区别方法

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必须对赋和骈文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眼就能区别开。赋有明显的文体标志,文章标题以赋为题缀,除此不能成为赋。骈文则只能从句式特点区分,具有骈文体现出的特点的文章就可以算骈文,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平时我们遇见的很多赋,也可以根据骈文特点,认定为骈文。

总之,我们要想清楚地区分开赋和骈文,单从定义上理解是不行的,必须要牢固掌握两者的形式特点、各自侧重点、辨识方法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这一知识点上不犯糊涂、头脑清晰。

参考文献:

[1]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1.

[3]于景祥.中国历代骈文话[M].辽海出版社,2010-02.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骈文辨析误区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启事一则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