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2015-06-03王春萍
王春萍
摘 要:写字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特别是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写字兴趣,养成良好写字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注重发挥学校的诸多有利因素,通过环境熏陶、课堂引领、作品展示、比赛调动等形式,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从而对书写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笔即是练字时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生;写字;兴趣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写字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写一手端正、规范、漂亮的字,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但写字并非朝夕之功,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学生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写字兴趣的培养。
一、环境熏陶引领兴趣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校从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入手,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到展室文化,无不渗透着对书写的引领。如楼梯贴的设计,有书法常识、成语、名诗名句等,使学生在上下楼行走的过程中与书法相融;走廊布置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简介、作品或名家练书法的小故事,给学生以陶冶、引领和激励;一面面墙壁给学生的作品展示留有充足的空间。书法展室,营造一种雅、静的氛围,随时向师生开放,以促进师生书法交流、展示与研讨。
二、快乐写字培养兴趣
写字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但很多学生本能地对写字存在畏难心理。为使学生喜欢写字,我们提出“快乐写字”的理念。之所以称为“快乐写字”,一是强调轻负担,高质量,重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多少,坚决不给学生布置大量书写的内容;二是每节课都设计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作引导。从基本笔画开始,用儿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字的结构要求、写法上的提示,好记又好懂。
每节写字课都有一个故事环节,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古人习字的小故事,低年级由书法教师讲给学生,中高年级这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明白“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并从中学到知识,坚定信心,也以此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和热爱。
“孩子们,练习写字就是做快乐的体操,在老师的帮助下,从正确的写字姿势入手,渐而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相信你会慢慢地喜欢写字。只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认真习字的态度,你一定会写出规范的字、漂亮的字。”这段话写在我们书法展室外的墙壁上、书字教材的扉页上。写字课上、平时的书写过程中,教师也时时向学生渗透这一理念,同时也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作品展示激发兴趣
学生的进步成果及时地被肯定,对保持、激发他们的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作品展示我们是通过三个层次来进行的。
第一层次:班级展示,每周进行一次,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对比评价,将写字好的若干幅作品和有进步的作品在教室内展出。
第二层次:年组展示,班级评选出20幅作品贴在本班教室外的墙壁上,每两周更换一次,每学期每个学生年组展示的机会不得少于2次。年组展示对班级之间是一个横向比较,对学生的练字积极性和热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第三层次:全校展示,也就是我校的写字星级评比活动。
写字星级评比是将写字分为三个等级,每月征集一次学生作品,各班参加人数不限。写字作品按低、中、高年组择优录取,先是班级评比,再由年组评选、推荐,最后是教导处、书法教师进行评选,获星作品张贴在指定的墙面上(一楼墙壁贴一星作品,二楼二星作品,三楼三星作品)。
获星的学生可优先选入学校书法兴趣小组,获三星作品的学生将被授予“小小书法家”荣誉称号,作品、照片展示在“小小书法家”专栏里。同时我们的展室也收录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学生可以随时参观。
三个层次的作品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练字热情,掀起了学生比字、练字的高潮。现在,我们的走廊、教室内的墙壁上都是学生的作品。同时,各班也举办优秀书法作业展,让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赏析,形成写字的技能技巧,并受到书法艺术美的熏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四、写字比赛调动兴趣
通过竞赛形式来促进学生的练字兴趣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我们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有书法蕴涵其中的竞赛活动,如,诗画展评、手抄报评选、写字比赛、亲子书写大赛、诗歌征文等各种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同学之间、亲子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在各项活动中,我们给予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可以带动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进步。
现在,学校已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写字、练字的氛围,学生练字兴趣高涨,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在练字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毅力、专心致志的定力和细致入微的眼力……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也大大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陈学光.评语在写字教学中的妙用[J].中国钢笔书法,2009(05).
[2]姚晓文.快乐写字 让情趣与自信共舞[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