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课,实现新课程理念
2015-06-03梁瑞林
梁瑞林
课程改革,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我不满足于“听课改、看课改、谈课改”,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在使用人教版教材过程中,参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因“材”制宜,力所能及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
一、外延拓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例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中,笔者补充了“外来生物引种是柄双刃剑”的知识和观念。一方面肯定外来生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小麦原产于中亚和近东,黄瓜、姜原产于印度,玉米、甘薯、西红柿等原产于南美洲,西瓜原产于非洲等等;另一方面,结合新闻“某人工养殖鼠被放野后,造成农业、渔业损失惨重”的连续报道,强调盲目引种或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原有物种生存的危害。学生懂得了:在引进外来生物时,一定要慎重行事、科学决策。
现教材中可以外延拓展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补充关于疯牛病病毒的知识;《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除课外读《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外,再补充关于此项研究的最新进展。
外延,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外延,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外延。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如孟德尔、达尔文、袁隆平的事迹。
二、内显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课程理念,旨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如,《光合作用》《遗传的基本规律》中,分别介绍了光合作用、遗传基本规律的探究过程。这部分内容编写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科学家对生物科学的贡献和所揭示的规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学习史实的过程中,了解到研究方法和生物科学思想的发展。于是,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笔者尽可能显化科学探索过程,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体验与领悟作为这段时间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一开始便介绍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并在了解每一个科学实验时,都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顺序去认识实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具体步骤,而是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完成一些步骤的设想和结论的分析。这样,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广征资源,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所有任课班级的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让自己所教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个体在生物学方面的疑问,并适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问题,不仅能让那些“边缘生”找回自信,而且能让全体学生保持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例如,一个成绩不很好的学生,课下向我咨询了关于酸奶制作的问题。交流中了解到,他从邻居那里得到了一些酸奶的菌种,自己在尝试制作酸奶,不知何因酸奶总是分层、变黄,且有臭味。那时,正赶上要开始学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我就肯定他的酸奶制作是很有价值的活动,关注他的酸奶制作进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鼓励他坚持探究下去。
来自学生的资源信息还有很多,如,在学习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时,询问家里有大棚的同学,塑料薄膜的颜色及作用?在学习无机盐对生物体的作用时,向有运动特长的同学询问,自己运动时,有没有突然痉挛的现象?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四、博引情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上面谈到的“外延拓展”增加知识的广度、深度、高度,这里说的“情境博引”则是在生物学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理解水平的学习,体现“注重与现实生物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如,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入课堂,从而使学习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步骤等内容具有意义,促进了理解;再通过几则常见的“基因治疗糖尿病”的广告,让学生在辨别真伪中运用知识,《基因工程》就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完成了。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答疑解惑,而是要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外延拓展、内显过程、广征资源、博引情境”的策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使用现有教材,因“材”施课。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