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的思考与对策
2015-06-03王泉中
王泉中
数学课在中学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直受人们喜欢与青睐,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天地里,辛勤耕耘,硕果颇丰,令人欣慰,然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么水面一棍,要么束之高阁,令人担忧。
现实与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大多数教师摒弃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新观念、新模式、新教法应运而生,然而难脱忽略德育教育的桎梏。许多教师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抓智育是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认为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事,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依旧非常严重。对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来说,过分关注数学知识的教学,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讲全、不丢不漏、练熟练透,就算完成任务了,认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认识作指导,数学中德育教育一直浮在表面,呈现出教学目标里有,教案内容里无,教案内容里有,实际教学里无,公开课里有,常规教学无,总之,数学中的德育教育,停留在口头上、目标上、教案里、形式里。
重要与必要
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重不重要,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从现实严峻情况看,德育教育是重要的。近年来,一个又一个贪官的落马无不警示人们德育的重要,同时也昭示我们,无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无德的人只能严重损害这个社会。从中学在人生的成长时代看,中学各科教学德育教育与渗透是重要而必要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构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对人对事缺乏明辨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正如俗话说的:嫩枝易弯也易直。因此,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从长期效应看,思想品德教育是催化剂、是动力之源。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与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1.以我国数学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3.挖掘数学素材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4.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一生好。让学生明白幸福生活建立在良好的习惯上,同样,学习上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身示范,率先垂教,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练规范,教态要自然大方,谈吐要文明文雅,书写要严谨认真,无论何时何事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样,自然能在学生之间产生良好影响,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上对学生要严要求,哪怕是一个数字的书写、一个符号的运用、一种格式的规范,一丝不苟从不马虎,这样,自然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在学习上,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总之,就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德育观念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把德育化成一粒粒种子,在学生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让我们携手并肩努力奋斗,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
几点思考
1.怎么将德育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考核力求规范而科学
2.怎样将家长学校办实,把家长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素养提高一个新高度
国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上下力气,添措施。
参考文献:
郭玉梅.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数学爱好者:教育学术,2008(01).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