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科建设之我见
2015-06-03
一、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建设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自明,而在中小学校,“学科建设”的提法似乎给人以“拔高”的感觉,其实不然。尤其在普通高中,分科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态,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教研组集中办公,也是学校基层组织最常见的形式,学科教研、学科教学构成了学科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我们常说的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说到底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然而,新世纪之初,伴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中学校规模也随之扩大,一个年级十几个班甚至几十个班的超大规模学校越来越多,“规模办学”成为了现阶段普通高中的重要特征。于是,与超大规模相适应的年级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把教育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各个年级,教师也告别了原来同学科教师集体办公的教研组,组成年级备课组(或称年级教研组),归口到年级管理。这样的格局似乎更有利于打造年级团队,但年级部毕竟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行政组织,一般每三年完成一个循环就要重新调整,他们的工作重心也往往只限于三年目标的达成,很难有更长远的追求,不免急功近利。尤其对学科的建设,学科教师的发展,很难有什么作为。只要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学科建设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由于实行年级管理而弱化了学科建设,导致学科教学质量下降,学科教师发展乏力,更难以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重提并加强学科建设,该是时候了。
二、学科建设要建设什么?
在学科建设方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等“六校联盟”的探索为我们建立了“灯塔”和“导航仪”,但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况且学校的发展也未必都达到了“六校联盟”的水平。根据一般的“发展中学校”的实际情况,还需经历“恢复与重建”、“起步与提升”、“总结与完善”等多个步骤。
在恢复和重建阶段,有三点是非常紧迫而重要的:
第一,恢复学科教研组建制,改变仅由行政管理教学的“单论独行”(唐江澎校长语)的状况,建立行政管理与学术引领并行的“双轮驱动”机制。第二,遴选真正意义上的而非评选命名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是学科教学的专家,以其学术权威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学科组织的重建和运行。第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确定学科建设的路线图。到了“起步与提升”阶段,则要选准突破口,以每周一次“法定”的学科教研活动为载体,从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基本问题入手,逐渐探讨如何将学科教学引向学科教育,把教书引向育人,实现学科教学启迪智慧、成就人生的学科教育功能。最后是“总结与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两个阶段的成果与收获,在推动教研组建设中,追求在“信念作风、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校本教研、知识管理、特色建设”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
三、学科建设与教师成长
在学科建设中,首先要培养一批学科领袖级的人物,可以设立“学科首席教师”岗位,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付之以教师职称评聘、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推荐等方面的学科管理的权利,同时突出其学术权威的引领作用,发挥其非行政权力的学术引领功能,带起一支队伍,打造一个学科,培育一方人才。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要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学科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所以教师要心无旁骛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拓展学科视野,关注学科前沿,深谙学科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一个教师只有在崇尚真理、创新艺术、献身事业的无止境的追求中,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离不开学科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中,学科教学成为了培养高分考生的工具,严重地窄化了学科教学的功能。我以为,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首先要实现“人”的回归,以塑造人、发展人、成就人为学科建设的本位,引领学科建设回归本真。
唯有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功能才得以体现,“文以载道”才名副其实;外语学科注重语言交际,拓展世界视野才有内涵;数学学科的“科学之母”才不至于成为“后娘”,理化生学科的实验科学本色才得以保留;政史地学科的社会人文价值才不至于泯灭。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期待着学校的转型,而学校转型依赖于课程和课堂的改变。课程变了,学校才会改变;课堂变了,学校就会改变。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建设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有助于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层面,并以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方式呈现,很切合当前的实际,但由于功利性价值取向的牵拉,真正落实的学校不是很多。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倡导建立的“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并行的课程体系,既简捷又实用,可做他山之石。他首创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我们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具有可借鉴之处。而他所引领的进行一场通过改变课堂而改变学校的“静悄悄的革命”,也在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江苏省锡山高中等“六校联盟”学科建设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学科教师建设、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王春易等一批“课堂中走出的教育家”的探索与实践,无疑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