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
2015-06-03朱宏林
朱宏林
学校的责任不单是“授业”,更在于“传道”,也就是育人,要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一个合格的公民缺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缺德”。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其地位毋庸置疑。尤其在当前道德普遍缺失的社会背景下,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重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提到德育工作,一般指向性都非常明确且单一,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原理及具体方法的探讨研究也由来已久,可以说时下学校德育理论已相当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备。然而丰满的理想总会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人们时常看到的是,近乎完善的德育理论与近似残酷的德育现状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我们的德育,也因此饱受质疑,倍觉尴尬。前不久,在埃及神庙上想青史“留名”的李锦昊等残酷的事实把我们的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德育的“受众”——学生身上时,当我们在为用什么方法开展德育工作而煞费苦心时,当我们面对着被污染的河水发呆发愁时,我们是不是该逆流而上,追本溯源,从源头上去寻找原因及措施呢?如果把德育比作一条河,学生在链环上无疑处于下游,而处于上游的正是德育的“授众”——开展德育工作的人。这一群体从学校角度来说就是教师,从家庭角度来说就是家长,从社会层面而言就是社会众生。试想,如果河流的上游已被污染,还能指望下游清澈见底吗?如果德育工作者自身就是“墨者”,还能指望他们培养出“清人”吗?基于此,德育工作必须净化源头,德育工作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德育与其他四育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有更为广泛的实施主体和更加灵活自由的时间空间。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家庭成员的熏陶渐染,教师的言传身教,无时无刻不在全面而深刻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可以说,德育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实现“全员育人”的一种教育。正因为德育有如此广泛的人员基础,而这一庞大复杂的群体本身鱼龙混杂又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所以当学生想从德育的河流中舀取一碗清水时,他所面对的往往是一条裹挟着泥沙和杂物的咆哮之川,这样的水焉能不侵害他们的肌体。正人先正己,德育工作者必须以“立德”为先,做好“自净”工作。
当孩子捡了钱要交给警察叔叔时,父母的一句“真是傻孩子”,德育之河的上游浑浊了。不管你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家中的父母,还是社会上的成人,你都要想想,你的言行,你的思想,你的价值观,在给我们的孩子树立一个怎样的榜样。简单地说,教育的实质就是言传身教,而接受教育就是模仿。我们是什么样,我们的下一代就怎么样。如果我们不希望他们胡乱地生长,不希望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在道德的缺失中逐渐沦丧,那我们就必须时刻警醒,不要让自己无意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变成玷污道德河流的泥沙和杂质。独处时须“慎独”,群居时要发散正能量。当每一个德育从事者自身都成了一台净化器时,德育之河必将本正源清,滋润万物。
因此,德育绝不是学生的专利,不能只针对学生开展,它也是德育工作者永远的必修课。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品德教育,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德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这对于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也更具有现实紧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正面临严峻考验。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师德修养,正本清源,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士”,是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自身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因为,教师始终处在教育的上游。
编辑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