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法在高三专题复习中的运用
2015-06-03卓伟
卓伟
【摘 要】高中历史复习,重在知识梳理,过去这一步骤往往由教师梳理,缺乏学生的自我构建,对于学生高考复习并未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本文以高中复习课为平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引入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力图通过这种新的复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复习方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或称脑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与一般的知识结构相比,导图法突破了原先的线性结构,通过树状图或网络图突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在构图中理清历史脉络,查找自己的“薄弱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使复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下面以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为例说明。
一、课前作图,明确疏漏
新课要预习,其实复习课也要预习,为了避免过去学生预习“走过场”的问题,每次上复习课前,我都会要求学生手绘一张次日复习课的思维导图。
制作一张预习导图,需确定一个中心,勾画三个层次。确定一个中心指的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梳理教材思路,从中提炼自己的预习主题。勾画三个层次是指在确定主题之后形成三个分支:一是依据教材目录、标题及子目挖掘该课的关键词,构建教材知识框架;二是根据自身认知水平确定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三是对自己不懂的部分以“?”符号标记,从而明确复习的方向。
在这一环节,教师布置的任务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填空形式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完整阅读教材;另一种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何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是什么?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有何不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今天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又产生怎样深刻的影响?
二、课中作图,专题建构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这一课之所以难学,原因有二:一是概念多,二是线索杂,以思维导图分解概念,拉清线索是较易操作的办法。
1.导图法分解历史概念
运用思维导图引入概念,能将相关概念分解为若干层次及若干知识点,使概念逐步展开,层层递进,通过直观的图示,解决概念教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两大难点。
(1)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概念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概念是学生平时较易混淆的考点,尤其是其分别对社会产生的“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作用不甚理解,图1与图2两张导图通过对教材关键词的提炼,学生对“商业革命”的三种类型及“价格革命”对三大阶级有了清晰的认识。
(2)英国三次争霸战争的性质区别
三次争霸战争是“血与火的征服”一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揭示了英国建立殖民霸权的过程和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从深层次使学生理解近代大国崛起与今天的不同。但在具体讲述时,对于三次争霸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不同,教材却语焉不详。
为此笔者制作如下导图结构(图3),并通过课外材料的补充使学生明白:英西战争的胜利源于西班牙没有将财富转化为资本;英荷战争的胜利源于英国强大的制造业后盾,显示出工业资本较商业资本的优势;
一、因与果——殖民扩张中英国的崛起
(二)崛起的过程
英法战争的胜利源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法国封建制度的重大胜利。
(3)《航海条例》的意义
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
——教材P88最后一段《英国〈航海条例〉》
这段文字是教材对1651年《航海条例》的表述,看完文字,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它对荷兰商业霸权的影响,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编制了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图4):
通过该图,我们可以看出,导图制作的关键在于提炼关键词,图4通过提炼材料中的“英国船”、“英殖民地船”、“商品生产国的船”、“本国货用本国船”四组关键词,不仅省去了学生阅读冗长文字的麻烦,而且使学生理解了《航海条例》的意义在于阻止其他国家使用荷兰的商船,以打破荷兰的海上商业垄断地位。省时间而且易记易理解,这就是导图的好处。
(4)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该专题的重点所在,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叙述也是“浓墨重彩”,但因文字量太大,学生总是记不住。其原因就在于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对书本的“结论性观点”进行任何变通处理,如图5所示,笔者将与工业革命有联系的相关要点列于其上,增加工业革命对“两大对立阶级”及“生活”的影响,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如图6所示,为使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连成整体的作用,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填空梳理,点出“产品”、“交通”、“电信”、“资本”、“殖民扩张”等关键词,从而理解了世界连成一体的多钟途径。
2.导图法整理复习提纲
整理复习提纲过去往往由老师来做,由于教师提纲“追大求全”,学生常抱以排斥心理,学生要么是拒不接受,“与其看不懂,还不如自顾看书”;要么就是被动地花大量时间来完成提纲,“囫囵吞枣”之后统统忘记。
基于以上几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复习提纲,需要做以下几步工作:
一是要利用教材模版,搭建思维平台。
笔者注意到,在人民版历史教材中,每一专题都有《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一栏,该“小结”将每课内容(包括标题与子目)以“知识结构”形式组织,形成枝干形式的知识链,如果对其加以完善,便可成为学生可利用的“专题复习提纲”。笔者以此为例进行制图示范,要求学生以“世界市场”为主题制作导图。
二是扩展分支,形成动态分层结构。
主题选好后,可依次考虑次级主题及其他分支,并依托关键词向外不断发散延伸。如《蒸汽的力量》一课可衍生出“概况”、“影响”、“拓展”三个关键词,之后又可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进行扩展,一些临时想到的“疑点”和新内容又可成为新的“连接点”(关键词)。如一学生在教辅资料中了解到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可从两方面概括:一为原始动力,包括“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二为机械动力,包括两次工业革命。“原始动力”与“机械动力”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作为“父节点”置于主题词“世界市场”后。由此形成的“树状结构”应是一个动态的分层结构。
三是关键词连线,形成意义链接
关键词有些是生成的,有些则是现成的。由于“专题学习小结与测评”中已提供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提炼,并通过“色框”突出显示,由此省去笔记的麻烦,而且也更为美观。之后的工作就是将关键词与“色框”用箭头连线,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连线过程中,为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有时也需要对教材文字进行修改和补充。如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下添加“根源”一词,在“文明的链接”下补充“影响”一词则使思路更为清晰。而从整个专题结构看,教材对三、四两课分别以“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作评价,但对一、二两课却未明确,因此笔者增加“雏形”、“拓展”这两个关键词,从而理清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四是精细加工,使之更利复习
通过阅读有关思维导图的资料,我了解到,要发挥思维导图的最大功能,还可以做一些细节工作。
如对不同层次的关键词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色框”凸出;对不同层级的线条,可以粗细区别;需要注意的考点,可以一些特殊标记符号加以提醒(如图7中的“ ”表示高频考点,“ ”表示拓展知识,“ ”表示学生已掌握的内容,①②③等数字序号用以区分同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标记利于学生分清知识点间的主次轻重,加强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最后形成的思维导图(图7)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非常有利于学生复习。
三、课后作图,温故知新
复习课结束后,学生可通过“两个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首先是将课中整理的复习提纲与课前的预习导图比较,从中发现自己先前没有掌握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做好重点标记。其次是与班内其他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比较,从中了解自己在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然后对原有导图进行相应修改。由此,学生的复习也就有了准星,记忆也就有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还远不止整理复习提纲,如学生在做试题时可用导图法捕捉题干中有效信息,分析选项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例1)。在复习其他课时,学生也可用此法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结构。
例1:“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资本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该题学生在选择时,多数学生选择了C这个选项,而正确答案却是D,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不妨可用思维导图法对该题进行分析。
以上左图(图8)是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根据这一思路,选C似乎最为恰当。但是经过教师分析,学生在审题时明显有偏差,即没有看到“实际上”、“揭示”这两个词,而对这两个词的叠加就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实质”(如图9所示),实质即为性质,于是D项即可选出。可见,导图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以导图法开展专题复习对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学习革命”。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设计,更好地理清教材脉络,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思维导图,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加深了对教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