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的春天
2015-06-02杜尚儒徐敏
杜尚儒 徐敏
重建后的映秀,不仅是一个以震中遗址、优美山水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名镇,而且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灾后恢复重建样板。
重返映秀,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美丽安逸的小镇就是那个曾牵动亿万人目光的“震中映秀”。
干净漂亮的街道,美观洋气的小楼房,充满民族风情的店铺,庭院里有鲜花,小河上有廊桥,看得见山,听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难怪有人将新映秀比作阿坝的“欧洲小镇”。
映秀原本是岷江边上一座人口近一万的小镇,地处汶川县南部,距成都40余公里,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七年前,“5·12”地震使震中映秀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地方。
2009年,“5·12”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曾到映秀采访。当时,映秀的重建尚未启动,从渔子溪村望下去,是一大片蓝色的板房区,除了作为地震遗址保存的漩口中学的几座受损严重的楼房,地面上几乎再看不到任何建筑物。那时,映秀的重建规划尚未出台。
映秀重建规划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经修改,反复论证,直到一年后,即2009年4月29日,阿坝州政府会议才原则通过了《汶川县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这个规划是由同济大学和东莞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
根据规划,新映秀在原址整体恢复重建。计划在两年内完成,总投资为20亿元。
对口援建方东莞市支援7亿元,广东省财政统筹5亿至8亿元。其中,映秀中学由中组部用特殊党费支援建设,映秀小学由深圳证监局直接援建,映秀镇医院由东莞市负责建设。
从安全考虑,规划规定映秀在重建时将楼房一律控制在四层以下,一般住房在三层左右。建筑材料和工艺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确保能抗八级地震。整个集镇人口规模控制在5000人左右。
映秀镇党政办公室干部董瑜介绍说,目前映秀镇的人口为6295人,集中安置在镇政府所在地的有4500人,其中包括原中滩堡村、枫香树村、渔子溪村、张家坪村和秀坪社区的居民,并无其他移民。
震中映秀重建的安全性极受世人关注。重建中,集镇所有房屋均避让到断裂带200米以外,公共事业建筑避让到300米以外。住房全部采用框架、钢架、木质和轻钢结构,按8度设防;公共事业建筑按9度设防,广泛采用了当今世界多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理念,如:隔震垫、阻尼器、防滑槽及耗能支撑等;道路桥梁全部采用柔性连接技术。房屋风格上,主要以羌式、藏式和川西民居为主,既体现民族特色,又不失多样性。
由于震后映秀的土地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一,映秀四周山体松动,环境承载能力受限,重建规划时对映秀的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旅游产业为映秀未来的主导产业。按当地政府的说法,就是“家家做旅游,家家有商贸”,着力将新映秀建成一个集中展现藏羌文化的旅游集镇。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映秀,不仅是一个以震中遗址、优美山水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名镇,而且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灾后恢复重建样板。据说,在映秀整体规划设计期间,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曾指示,“把映秀镇建成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
为此,映秀镇的规划设计邀请了贝聿铭、安德鲁两位国际设计大师,何镜堂、吴良镛等国内建筑结构领域著名院士和20多所知名院校机构参与。同时,映秀镇还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6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抗震技术、防灾减灾等建言献策。映秀也成为“5·12”地震后惟一一个举办此类国际级研讨会的乡镇。
记者注意到,新建的映秀镇有不少重要建筑都是出自世界级专家之手,如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负责设计的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负责设计的震中纪念地和映秀中心卫生院,巴黎卢浮宫扩建设计师贝聿铭负责设计的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两院院士、北京“菊儿胡同”的设计师吴良镛设计的新映秀中学,等等。如果将结构设计师计算在内,参与映秀重建的院士就有近10人。
据东莞援建工作小组组长、时任东莞市市长助理陈林佐介绍,规划中,他们也请中国建筑科学院作为映秀恢复重建的顾问单位,映秀运用的所有的抗震技术和材料,由中国建筑科学院专门做了规划。在建设中,则是按照国家5A景区的标准来建的,并且根据映秀的旅游特点,专门设计了一个旅游线路。哪一栋建筑运用了什么技术,使用了什么材料。导游都会一一展示给大家来看。
“映秀镇的重建规划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将最安全的地段用来建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最好的地块留给群众安居经商。”陈林佐说。
三月的映秀,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