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现象看内质

2015-06-02胡廑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现代文安娜语言文字

胡廑

两年后,浙江省将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翻看《2015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语文部分(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可以发现,从试卷风格、结构到分值等,今年的语文卷总体上不会有大变化,还是会继续追求思想文化性、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但仔细揣摩,无论是字面上还是字面背后,《考试说明》还是体现出了今年考试内容会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一些变化。

考试内容: 《外国小说欣赏》《〈论语〉选读》

从150分的正卷移至自选模块中考查

在考试内容上,《考试说明》中的明显调整是,将《外国小说欣赏》和《〈论语〉选读》从150分的正卷中移至自选模块考查,取代了原本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因此,正卷中如果涉及外国小说内容的考查,知识范围将局限于必修课程,而不是《外国小说欣赏》课本中的知识。就小说知识来说,《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范围远远大于必修课程涉及的范围。

虽然正卷取消了《〈论语〉选读》的考查,但是《考试说明》中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经典”这一表述。也就是说,在古诗文部分,仍然可以考查传统文化经典,何况必修教材中有很多这类选文。当然,为了避免与自选模块重复,一般不会选《〈论语〉选读》中的内容,但是应该不会离儒家文化太远。儒家、诸子百家其他学说、经史子集……传统文化经典的范围很广,如果离远了会加重同学们的负担,还容易与文言文阅读交叠。《考试说明》中的参考卷选了《孟子》中的一段文字,这并不表示今年高考一定会选《孟子》,但说明“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不会离儒家文化太远。

《外国小说欣赏》和《〈论语〉选读》纳入自选模块考查,由于题量和分值等的变化,选文的长短、试题的结构形式也会与过去在正卷中的考查有所不同,但是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不会有变化。小说的选文不可能太长,必须适合10分的分值;《〈论语〉选读》的分值增加了,选文长度也相应有了扩展空间。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试题的结构形式,比如提问和阐释的空间可以稍微大一些,这从《考试说明》中自选模块部分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来。

语文的阅读鉴赏题不像数学题那样,答案客观精准,一是一、二是二,不少同学因为阅读鉴赏题评价的不确定性而放弃语文自选模块。其实从去年的自选模块试题看,题目指向明确,思路清晰,答案简明可控,评价的操作性强,如果适当重视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可能用很少的时间获得意外收获,尤其是花了大量时间在擅长的学科上,却在考试中遇到了难题的时候。

《考试说明》中其他一些文字修订,主要是为了完善文本,弥补语言结构和逻辑上的一些漏洞,不会改变语文试卷的内容和形式,我们不必作过度解读。

语言文字运用题: 加强综合性,趋向微写作

过去,语言文字运用题很单纯,考点很小,考点之间界限分明,考修辞就单考修辞,考语病就单考语病,考点之间没有交集。但现在,各省市普遍作了整合,增加了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题目,一个题目中会包含多个考点。

比如,2011年浙江卷的第7题,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并且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2014年浙江卷的第6题,要求拟写一封信的正文,处理网购问题。这些题目有很强的综合性,不是一两个考点所能涵盖的,包含了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与实际的写作能力有密切关系。

又比如2013年广东卷第22题: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这个题目不是简单的图文转换题,有数据分析的要求,这属于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写作要求。题目只要求归纳现象,停留在表层,没有要求分析推断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低年龄段的志愿者因为职业与自身技能都不稳定,所以更关注如何获得技能等,但答题时若能从不同层级去思考回答就更好了。

有的省市甚至把语言文字运用题改成了写作题。比如2014年的北京卷以微写作替换了语用题,要求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

(1) 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2) 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3) 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这样的题目,对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从本质上说,这三个题分别具备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本写作的特点,就是写作题。所以,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不能仅做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而要从整体上、从写作的要求上入手,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题: 知识结构是基础,

重视感受文本意蕴

《考试说明》按实用类、论述类文本以及文学类文本两类,分条列举了赏析现代文时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很多人觉得现代文阅读题要得高分不容易,因为现代文阅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道阅读题,不同的试卷也会有侧重不同的参考答案。

比如,《考试说明》自选模块部分参考卷的外国小说欣赏第2题,与2014年江苏卷的第15题是相同的,都是要求探究《安娜之死》(选自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文结尾的意蕴: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江苏卷的答案为:“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考试说明》参考卷的答案为:“烛光”闪烁到熄灭,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渲染了安娜死亡时的情景,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以及作者对安娜的不幸人生的喟叹同情。

江苏卷的答案包含了修辞、表达手法、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蜡烛”是比喻,这是修辞,也可以说是烘托渲染,作者借烛光渲染了场景。“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这样的分析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有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

而《考试说明》参考卷的答案则没有指出文章使用的修辞、表达手法、结构等,只说这段文字蕴含的意义、凝结在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表明了浙江卷对知识与能力的立场和态度:重能力取向,弱化静态知识的考查。

应该说,理解一篇文章离不开结构、线索的分析,离不开对修辞、表达手法作用的体会,这些上课时老师都会仔细讲解,浙江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中也有对这方面的考查。但是,要注意的是,结构、线索、修辞、表达手法等知识框架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更注重对文本意蕴的感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形成自己的阅读体会。所以,对现代文阅读题,浙江卷会更看重考生能不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感受到的文本意蕴,包括语言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写作题: 重视思辨,文体是变数

写作题是同学们最关注的。《考试说明》的参考卷用了2012年浙江卷的作文题,这个题目具有思辨性,这是一个导向:近几年高考作文对思辨性越来越重视。

在历年高考中,有一类“泛散文”很常见,它们夹杂了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似乎文字精美、读来赏心悦目就是一篇好文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考作文题的要求中有一条“文体不限”,让人误以为文体不重要,使得同学们不重视文体。为了强调文体意识,去年浙江卷的作文题要求“明确文体”,然而今年参考卷作文题的要求又是“文体不限”了。只能说,今年高考会不会提“明确文体”,不能以参考卷为准,而要看实际的考卷。

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文体”,过去按照写法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如果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分类,应该分为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包括新闻通讯、调查报告以及一般的应用文,用来说明一件事情、一种现象,讲求准确性;论述类论证观点,要有论据与论述,讲究逻辑与严谨;文学类以叙事为主,重视细节描写,它的生命力在于想象。

因此,同学们在备考时,关键是把握文类特征,明确写作目的——论证观点,就要条理清晰,有合理充分的论据与逻辑严谨的论述;列举事例难免需要用到记叙,但是记叙是为论述服务的,不能盖过了论述。要记叙一件事情,就要有生动的叙述、形象的细节描写;若有自己的感悟需要表达,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切记议论不能盖过记叙,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最后要说的是,制订《考试说明》的根本目标在于正确引导教学,减少同学们复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因而,不要对《考试说明》的理解狭隘化或者过度解读,更不要用《考试说明》来制造题海战术。同学们应该建构多方面的知识,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提升语文素养之余,也是正确的备考之道。

猜你喜欢

现代文安娜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小猫安娜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