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书写当下的声音
2015-06-02顾亦俊
顾亦俊
多年前的一天,我在公车站旁边的报刊亭随手买了本文学杂志。上车翻阅的时候看到一篇名为《伞兵与卖油郎》的短篇小说。那篇小说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抚读再三,如同胡兰成初读到张爱玲《封锁》时的感受:“不觉身体坐直起来。”就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记住了《伞兵与卖油郎》,也记住了小说的作者:徐则臣。
在近几年间,徐则臣从初露锋芒的青年作家一跃成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春天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众多国内重磅文学奖项纷至沓来。相较于显赫炫目的文学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徐则臣却显得低调随和。他聊童年,聊青春,也谈梦想,谈困惑,温文尔雅,睿智深刻。对于这位70后作家来说,阅读与写作永远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黄昏里的放牛男孩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下青少年时代的难忘经历吗?
徐则臣(以下简称“徐”):过去的生活和你们现在的生活不太一样。我小时候,从小学到初中,甚至直到高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放牛娃。每到节假日,一回家就要去放牛。那时候家里没什么钱,没有电视看。很多同龄人家里有电视,每到假期会在家看电视连续剧,而我只能去放牛,那个时候我觉得生活特别没意思。但是现在回头看,我特别感谢那个时候。别人宅在家里看电视,而我去放牛。
有一次,我和我爸去邻村买水牛。那头小牛还在吃奶,就要被主人卖掉。这头小牛离开妈妈后一直在叫,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才牵回家。有一天,我一个人带着这头小牛出门,小牛突然开始狂奔,我一直跟在后面追。终于小牛停了下来,我一看,它跟在一头母牛的身后——原来小牛以为这头母牛是它的妈妈。当小牛发现母牛不是它妈妈以后,就一直在那儿围着老牛悲鸣:那种绝望,那种懊丧,那种悲哀……这幅场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现在还可以回想起那个夏天,水稻在生长,整个田野里的气息,鸟叫,蝉鸣……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在的时间点全部重现出来。
从乡村出来的孩子和一个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土地、对动物、对自然的理解,包括对自由和生命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
记:您在“放牛娃时代”是否就已经阅读了许多书?
徐:恰恰相反。我那时候读书非常少,没有书可读。我读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是《小二黑结婚》,作家赵树理的一篇小说。那是我爸爸中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那课本都泛黄了,还有很多繁体字。这本书当时用绳子捆起来吊在门后的墙上,我拿下来解开绳子,看到了这篇《小二黑结婚》,印象特别深。后来读到了没头没尾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我们能读到的只有这几部作品,我的文学启蒙就是这样开始的。所以我特别羡慕现在的学生朋友能有这么多书可以看。
记:这也成为您后来在大学时期疯狂阅读的主要原因吧?
徐:我上大学的时候几乎天天看书,当时的阅读量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可怕。我在图书馆按书名字母的排列顺序依次找书看,比如外国文学从A字母打头的开始看,看完A字母的书,再看B字母打头的书……还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看书,一年能看上百本书。
毕业以后,我去一所大学里教写作课,那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看了很多书。当时上课会有规定的写作教材,但我觉得这本教材没意思,然后就会按照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讲课。比如这节课讲语言,我会给大家提供很多类型的语言,讲到结构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很多大师级作家是如何进行文本结构设置的……那个时候我不需要去图书馆找资料,只需凭借自己的记忆,才发现自己真的读了很多很多的书。
“读开了”,“写开了”
记:您是第四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赛的决赛评委。在看了这么多中学生选手的作品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徐:这届大赛有许多作者颇具才华,令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必将写出更为优秀的作品。但我也很疑惑地注意到,在这次新锐写手比赛里面,写校园的文章很少。很多同学写的不是校园生活,而是外面的生活,都是比较遥远的生活。我其实很想问一个问题:在这个年龄,你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挥之不去的那个焦虑是什么?这个问题值不值得你探讨?你是否在过你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写过去,可以写遥远的东西,但更为重要的是书写当下,书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经历。
记:是否只有拥有“有意思”的经历才能写出好作品?
徐:一个作家终其一生,他的写作一定要寻找一条自己跟世界之间最准确、最直接的路径,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写作方式。所以说,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生活,而是在于你能把你经历的不管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的生活写出来。
记:可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善可陈,那应该怎么办?
徐:假如你占有不了所有生活经历怎么
办?假如你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去和大地、乡村、河流和庄稼接触怎么办?我的建议是:阅读,通过阅读来补充。随着写作的过程你会发现,最终写作会落实到一种“阅读式写作”。什么叫“阅读式写作”?就是你会发现在写作过程中,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你需要去图书馆查资料,要看很多视频。
一个人竭尽终生也不可能占有全部生活,但我们的写作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的生活。虽然你只写你这个年龄看到的人,看到的事情,但这些可能会间接涉及很多人的生活。当你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补充。如果大家看这些年许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些作家基本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大部分人都是靠研究,靠阅读来写作的。
记:需要通过阅读来激发自己的潜能?
徐:对,我们要通过阅读来激活记忆,激发想象力。我们每个人其实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如果你不写作,会觉得自己十年、二十年的生活平淡如水,波澜不惊。但如果你通过写作去深入挖掘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小说。你想不起来生活的细节怎么办?那就通过阅读来唤醒自己沉睡的记忆。我们或许也有这种体会,当阅读到某个篇章的时候会突然惊讶于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或者说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你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问题,如果你读不到这本书,读不到这个细节,那你的记忆永远是沉睡的,是唤不醒的。在阅读的一瞬间就照亮了你的记忆。假如有同学喜欢写作,愿意把写作坚持下去,那就要好好阅读,要深入、广泛地阅读。
记:这种“阅读式写作”在您的小说中是否也有所体现?
徐:当然!我写《耶路撒冷》,但其实我从来没有去过耶路撒冷,那该如何来写呢?于是我把网上所有有关耶路撒冷的视频全部看了一遍,差不多有60个小时。当然,也包括其他图片和文字资料。看了这么多,可是真正被我运用到这部小说中的不到3000字。但花在资料收集上的这么多时间浪费不浪费?一点儿都不浪费。因为你对耶路撒冷的理解已经非常非常具体。在我脑袋里面有一幅耶路撒冷的地图。去年,我去以色列大使馆,以色列驻华大使找了一群朋友在那里吃饭。我在那儿看到很多耶路撒冷的图片,立刻就能具体地指出这幅图片是耶路撒冷的哪个地方。大家都很吃惊,说你怎么对耶路撒冷这么熟悉?我说这是我阅读所得。
记:关于阅读和写作,您还创造了两个新词:“读开了”“写开了”。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徐:什么叫“读开了”?很多人会问我多看一本书到底会对我写作有什么作用,我觉得谁也说不出来。如果大家真的喜欢写作,不要陷入“我看了一本书就需要吸取多少营养”的思维模式。不要这样想,你只需要一本书接着一本书看,看到一定程度,抬起头,你的世界就变了。那个时候你就是“读开了”,融会贯通了。
除了“读开了”,还有一个是“写开了”。好的作家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尽快达到“写开了”的状态。以我个人的体会,当我从写日记的状态再转换到写作文或者说写作品的时候,思维的自由度就非常大,就特别开阔,写景状物或者描写一件事情会有很多手段,你可能有很多途径去考量同一件事,那个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写开了”。
高平台能让你更加优秀
记:谈到中学语文,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考场作文。很多中学生朋友常抱怨考场作文的种种弊端,比如形式模板化、抹杀想象力、体裁受限制。您上中学时的考场作文“战绩”如何?
徐:很多人可能不相信,我高中的时候极其不喜欢、也不擅长写考场作文。我的语文很好,但在高考的时候,语文差不多是我所有科目里分数最低的,因为考场作文写得很差。可是考场作文的出现又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假如需要建立一种评价的机制,这种评判的标准只能量化。
但其实现在的考场作文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年高考结束后,有记者会让我来点评一些相对较好的考场作文,我看完以后就觉得现在的考场作文和过去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比过去的考场作文要求来说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或许若干年以后,现在的校园十大新锐写手的文章就会成为那时的考场作文范文。如果真的能实现,我相信将来的孩子是幸福的。
记:有人说韩寒没上过大学,却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学成就,所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和写作水平好像也没有多大关系。作为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您觉得学历高低和文学写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徐:我不敢保证你进了北大就一定能在写作上取得多大成就。但你念了北大,肯定会因此获得更为广阔的提升平台。不是说北大一切都是好的,但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相对来说都是所在领域内非常优秀的,你所获得的精神营养相对来说也会更多。
很多年轻朋友或许会提到韩寒。的确,韩寒是一个特例,但我并不认为韩寒读书少。假如你去看他写的杂文就会发现,他的阅读量其实不小,而且思考角度也很独特。如果他读书少,是无法获取这样的思维角度的。韩寒是一个个案,现在你还能找到第二个韩寒吗?但是你在北大,在清华,能找到一大批这个层次的学生。
写作应该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
记:热爱写作的孩子都想过这样的问题:“写作是为了什么?”尤其在如今这个功利化的社会里,写作似乎更接近获奖、稿费、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名额。这些纷扰的外在因素,反而让我们离写作本质越来越远。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徐:我考虑的是我写这篇文章是否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写作的前提是我需要就某个问题表达我的思考,或者是我觉得我说出了别人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值得与大家共享。而不是我写了这篇文字能拿多少稿费,能拿什么奖,我觉得这个是写作之外的问题,与写作本身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我也不建议年轻写手过多地思考这些外在因素,因为写作应该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
记:假如在写作过程中出现“写不下去”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徐:很多伟大的小说家为了锤炼自己的技能,或者是为了跨过某道艺术门坎,会硬逼着自己去写作。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在写不下去还硬着头皮去写,写完可能扔掉,但我还是要继续写。因为写作各种类型的小说,在某一个难度上基本是相同的。在这个难度上过不去,在下一个小说上你仍然过不去。所以你必须去尝试,哪怕跌跌撞撞,也要尽全力去试试。
记:假如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需要具备哪些硬性条件?
徐:当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有许多的文学偶像,但是写了那么多年,我发现那些人都不见了。而当时和我一起在写作的人,其中很多人也不见了。一个人能成为好作家,可能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所促成的。但是假如你落下了一步,就可能落下了很多步。所以写作是需要准备的,这个准备在今天不仅仅是修辞,不仅仅是技巧,而更多的是你的学养。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当你接受过一个良好的教育再来从事写作的时候,就会发现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底子越扎实,以后写作提升的空间才会越大。
同时,我们要具备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里面找出新东西的能力,找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同样一个杯子,十个人有十个人的角度,但可能里面有九个人的角度是一样的。只有特别具有观察能力的人才能看到那个陌生的角度,那么你说出来的就和别人不一样。祝福所有热爱写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