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驱力 激活求知欲
2015-06-02曹剑
曹剑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激活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坚持尊重学生人格,重视激励学生信心;可以针对个体的心理创设优质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与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多途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他们的潜能。
关键词:情境 内驱力 求知欲
新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要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知识的强制性接受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与建构转变。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如果学生个体没有选择性,如何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呢?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在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搞好语文新课改的一个关键点和切入点。教师自身角色准确定位的同时,特别注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激活追求知识的欲望,这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改革成功的关键。
那么,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求知的欲望呢?
一、注重心理疏导
由于中学生的个性心理还不很成熟,也不够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经观察研究发现:班级许多学生都羞于举手回答问题,特别到了高三,举手实属罕见。这种情况属于心理问题。根据班杜拉理论,人,作为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具有选择决定感,对周围的环境具有自我思维的分辨能力。作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来说,一旦个体的这些因素受到抑制,个体就会产生厌学、倒胃的情绪,导致对语文学习的失趣。为此,进行有序而正确的心理疏导,成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工作重点。
(一)坚持“三原则”
我坚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意见,尊重他人的“三尊重”原则;坚持自我批评,自我解剖,自我促进的“三自我”原则;坚持“观察——研究——谈心,再观察——再研究——再谈心”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由个别到群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疏导。
(二)重视激励信心
在教学中,我还发现,以激励信心为出发点,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我在一次试卷评讲课时,讨论文本阅读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一句话的含义时,有位学生在答案卷上写道:“隔了等于没隔,界了等于没界,真真假假,实实虚虚,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当我让该生起来读时,他却羞羞答答,缄默无语。我当着大家的面先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在着重激励了他的自信心之后,许多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主动发表看法了。
二、注重情境创设
课程改革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有关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笔者深深地认识到,一堂好课离不开好的教学情境。只有针对个体的心理创设了优质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才愿学、想学。结合自己学习的有关教学理论及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把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等个性差异结合起来,全面设计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我在教《春江花月夜》时,一个班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首先播放预先录制好的情境语言——“月”在本诗中是情境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黑白相辅、虚实相生,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请你挺直腰板,轻轻闭上眼睛,深深吸一口气,用你的心灵去感受这中国最美的月夜图。而另一个班创设的情境语言只有几句空洞的套话,然后就直接播放音乐。结果,两个班级效果截然相反:一个班录音完毕同学们仍陶醉在情境之中,另一班死气沉沉。比较得出,这是学生的个性差异引起的,设计情境理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理应把情境设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学生个性的情境。
(二)注意捕捉课堂信息,质疑求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学前,教师备课要注重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有敏锐的眼光,从学生的表情、言语中捕捉细微点,及时创设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有教师提出“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荷塘月色美在何处”时,一学生说:“实景入画,景物很美。”部分学生立即眉头紧锁,于是“语言优美”应声而出。正在此时,教师发现有学生抓头还有学生发出疑惑的声音,于是又有了“情怀美”“含蓄美”的看法。此时,教师没有急于解惑,而是列出四种答案,巧设情境,四家争雄,学生兴趣大增,问题越辩越明。
三、注重活动体验
新课程重在以人为本,培养人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探究与成功的喜悦。教学中,笔者除了常用的演讲、辩论、朗诵等活动外,还采用了“每周排行榜”(四人小组)、“最佳新星”(先进个人)、“答记者问”(课内外解惑)、“自编自演风采展示”(课本小品)、“模型制作大比拼”等活动。例如,在教《雷雨》一文时,班级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鲁四凤》从剧本形式到剧情及剧中人物形象的超时空性设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中发掘了内在潜能,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的理念,采用艺术的设计,激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激活语文探究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身心的愉悦。
参考文献:
[1]于洪润.高中语文课堂激趣浅谈.课外语文,2013(14).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