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激趣”策略,实现快乐作文
2015-06-02吴舜贞
吴舜贞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这样,有了兴趣就有作文的动力;我们的作文课一旦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迸发出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激趣”作文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习作之中。
一、在有趣的导语中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导语”即引导学习作文的开头语。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情绪,又起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因此,教师的导语必须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作文主题、情感色彩,成功的导语也是良好的教学开端。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课,命题范围是记一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设计这样的导语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每个人都会成长,在成长中会有许多变化,年龄会变,身体会变,性格会变,爱好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也不应改变,那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接着又播放了两首学生喜爱的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并伴有旁白,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和谐、自然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遐想。伴随着音乐,学生追忆那难忘的童年生活和伴随他们成长、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母亲。一桩桩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可亲可敬、慈祥勤劳的母亲的面庞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时,学生的心绪已经达到不吐不快的境地,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就写出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的词句表达的都是学生内心的感触,既真实又感人。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导语的设计以及教学中巧妙运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训练目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习作愿望。
二、在开放的题目中拓宽学生习作思路
俗话说得好:“好题一半文。”这充分说明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题目假、大、空,就让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学生找不到写文章的突破口,写好作文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相同题材下,教师应多角度地思考、设计新鲜生动的题目,使题目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表达的愿望。这样就能使学生感觉到每次作文都很有兴趣,感觉到有一种有话可说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要赶快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教师可以采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半命题的方式,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如《我喜爱的XX》。也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就是提出一个范围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比较宽阔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想要写的东西,然后确定一个题目来写。教师还可以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喜欢写哪个就写哪个,允许学生写自己想写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愉悦的情境中拓宽习作思路。
三、在丰富的生活中触发学生的表达灵感
“行”即实践,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学生用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那些素材,完全是从生活实践中摄取的。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写下来,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觉得最困难的是“无话可说”,他们的生活确实有些单调,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即使有一些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也会从他们身边溜走,他们不会捕捉,不懂得收集积累……于是,当他们打开作文本子拿起笔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写作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在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课内与课外、书本与实物相结合,达到习作训练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目的。其次,大胆采用了先做后写、先听后写、先看后写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叶老也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联系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使学生在写作中“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作文前我精心组织活动,展现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小学生喜欢参加活动,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是活动的参与者,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于是有了深刻体会再让学生写参加过的活动。这样,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基础训练七的作文课,内容是:写一项你最喜欢的活动。作文前,我先组织学生在班队课上进行“贴鼻子”比赛的活动,在指导学生习作,学生构思成文,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中去,只有自己关心生活,注意观察才能写出动人的真情。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学校、家庭的过程中,活跃思维,陶冶情操、锻炼才干,积累素材,形成感受,从而激发表达愿望,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才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的情感相互感染,形成情感共鸣,激发写作兴趣,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乐于作文。
四、在读写结合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作文教学应当体现“文道结合”。“道”这里指写作方法。以读悟道、循道作文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体现了读写结合。学生作文时就有法可依,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孩有了大人的搀扶就胆大多了。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只有大量的读写活动,才能实现知识转化。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为了提高作文热情,就必须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从阅读中入手,进行写作训练,才能抓住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如果不在阅读教学中为作文课铺垫,创造条件,而只是在作文教学中谈作文,那就是舍本逐末,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学写,读写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才能同步提高,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如,小学生作文常感到开头难,不是“有一次”,就是“那时候”之类枯燥乏味的语句。对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各种文章开头句的不同写法,就能摸索到写作的门径。小学课文最常见的开头有:交代四要素开头法,如《开国大典》;开门见山开头法,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提出问题的开头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抒发感情的开头法,如《小桥流水人家》。小学课文中还有很多巧妙的开头方法,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多想多比较,从仿到创,做到读写相结合,学生有法可依自然乐于作文。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