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活动策略 发展数学能力

2015-06-02王耀添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

王耀添

摘要: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精髓,认为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应优化活动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情境 活动时空 思维含量 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应用意识得到加强。教师要顺应数学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效生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利用活动情境,关注数学情感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积极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让好动、爱玩的小学生在数学活动情境中,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做到善学、乐学、会学。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3”“30”“300”“3000”后,提出:“大家能给这四个数变成一样大的吗?你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学生经过探究交流,把这四个数变成一样大的方法有:把3后面的0去掉;把3扩大1000倍,把30扩大100倍,把300扩大10倍;分别在数字“3”的后面加上小数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评价,并充分赞赏最后这种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画一画、记一记、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又提出:“书上说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谁能举例说明呢?”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后,有的认为0.3=0.30=0.300,也就是3分米等于0.3米,30厘米=0.30米,300毫米=0.300米,而3分米等于30厘米等于300毫米,所以0.3米等于0.30米等于0.300米。有的认为2.50=2.5,因为一根水笔标价2.5元,实际付出人民币2元5角,就是2.5元……学生在这种问题情境是不仅从字面上了解了小数的性质,更从数学的内在关系中理解小数的性质。又如,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运用屏幕出示教材第68页中的情景图,提出:“如果让你参加这些游乐活动,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顿时,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引导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让学生提出不同有关乘法问题,从计算购票所需的钱数方面,生1:“15个同学准备去坐碰碰车,碰碰车每人每次是3元,共需要多少钱?从参加某一项目的人数方面,生2:“一辆过山车有12节,每节坐3个人,这辆过山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联想了情境图里没有出现的景物,生3:“投掷项目每人每次4元,23个同学准备去参加,共需要多少钱?”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二、开拓活动时空,提升思维含量

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效生成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算法,从而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师还要不断地拓展活动时空,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地思考,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在掌握数学新知时,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与交流后,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除以2。面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三角形学具若干个,提出:“怎样才能说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呢?大家能不能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动手操作,寻找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操作活动,部分学生运用特例,沿着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剪开,然后用剪开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部分学生用手里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部分学生采用折叠的方法,折出一个长形;还有部分学生沿着手中一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操作中,学生一边操作一边积极讨论交流,灵活地选用各种探究方法,最终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这种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进行验证,并在验证中概括地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地发表各自探究观点,促使学生有效地探究知识,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生成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条理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

三、善用生活实例,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努力做到“初步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也要求教师注重利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事例设计情境,把教学内容以“用数学”的内容进行呈现,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这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了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用皮尺量一量操场的长与宽,获得一系列数据:操场的长90米,宽50米。回到教室里,教师让学生动手计算操场的面积,利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学校领导准备在操场中央建设一个面积为240平方米的长方形篮球场,大家能帮助学校计算出篮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此时,大家都为能替学校领导解决难题而兴奋,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后,第一小组提出:“篮球场的长应80米,宽为3米。”第二小组认为:“长为30米,宽为8米。”第三小组提出:“长为60米,宽为4米。”第四小组提出:“篮球场合理设计长应为24米,宽为10米。”经过大家的互动讨论之后,一致认为第三小组的设计较为合理,教师也进行点拨,适时赞同大家的观点,学生品尝了成功后的喜悦,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创新意识,动态生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
SPOC 教学模式实施问题解决研究*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