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2015-06-02牛经伟
牛经伟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地分析,通过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内涵,这种阅读方法使学生缺乏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在新课改进行中,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要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到作者的观点,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文章进行切入理解,对文章进行总体把握和细节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整体把握作品价值,多角度寻找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对文章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才能准确地找到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根据文章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交流方式进行选择,找到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具体说来,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有以下主要方法。
(一)重难点切入法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部分,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和重难点,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例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师需要通过介绍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主张的治国思想。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讨论探究题:最后惠王对孟子的建议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还是采纳了孟子的建议?这个问题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下获得了答案:惠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建议。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战乱时代,而孟子提出的建议需要以和平时代为基础。由于惠王对战争和称霸感兴趣,他的目的是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权利和领土,和孟子的建议恰恰相反。学生清楚了惠王的真正意图和孟子建议需要建立的条件之后,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情境切入法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了特定的情境,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从情境创设出发,使语文阅读课堂充满新的活力,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的情感,使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情操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升华,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三)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指一篇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概括内容和点明感情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文章的文眼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体会到了在月光中荷叶的美和荷塘上的优美景色。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景是为了抒情,此文自然也不例外。那么,作者着力描写荷塘和月色,是为了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文眼”入手,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我们就从文眼切入,理清了作者的情绪脉动,与作者实现了情感共鸣。
(四)类比切入法
类别切入法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向具有某种相似性的新课迁移。让学生运用以前学到和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来促使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例如,我在《拿来主义》一文时的总结阶段向学生提出了拿来主义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加深了他们对拿来主义的深刻理解,拿来主义不是单纯地拿来别人的成就和建议,拿来主义与改革开放战略一脉相承,和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拿来的目的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好的创新;有了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拿来、更多地拿来。这样就较好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尊重阅读规律,探索整体把握作品的基本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促使他们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一般阅读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渐进规律。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通过阅读活动对文章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然后进行分析和体会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发展,有想表达的强烈欲望;二是构建规律,在阅读过程中,新的阅读认知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构建形成,取代了旧的认知结构;三是体验规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能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使学生在想象力和情感体验的双重能力发展下,来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化繁为简
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文进行阅读时,可以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阅读。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需要设定一些能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和理解文章的问题。如果问题设计的太小,针对文章中的某一个细节进行提问,学生就会失去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样就会把一篇文章分解成一个个零散的部分,不利于阅读重点和难点的体现。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问题的设置,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这些问题具体来说要以点带面,化繁为简。
(二)品味感悟
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要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和感悟,就需要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来体会,把自己融入到文章当中,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变化,从中把握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运用朴实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济南冬天的美,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体会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共鸣。学生通过感悟作者的情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能更深入地走进文章,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提高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总之,通过多角度切入来实现对文章的总体把握,为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文章的文体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能通过科学的阅读方法使阅读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