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2015-06-02赵爱兵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西瓜数学知识意识

赵爱兵

曾在《青年文摘》看过数学家王元夫妇买西瓜的故事:酷暑,一西瓜摊上,标明小西瓜每个1元,大西瓜每个3元。看到大瓜小瓜尺寸差别不是很大,路人皆买小西瓜。唯王元独买2个大西瓜,其夫人不解曰:“大的贵三倍呢……”王元看出她的犹豫,笑笑说:“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积,不是面积。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稍弱,容积可是按立方算的。小的容积不到大的百分之三十,当然买大的赚。”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的数学应用意识还相当薄弱。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应当从小学生开始,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

一、切实增强自身数学应用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主要需要依靠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能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例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看到钉木条的情景,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墙上钉一根木条,至少要钉几枚钉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就想到至少需要两枚钉子。教师继续引导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就想到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教师发挥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真是一举两得。所以,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切实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有效开展课前活动,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就小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有关数学知识之前,有效开展课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

在教学“利息”一课前,我鼓励学生亲自到银行去,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学生在存钱的过程中,对本金、利息、利率等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从而产生思索: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它们有什么不同?存款到期后,将会有多少利息?怎样计算利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目标明确、富有挑战性的有效问题情境,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新知识产生的背景,理解新知识引入的必要性及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一张很小的老师照片(看不出是谁的照片),我问:“这张照片,能看清是谁吗?看不清,咱们可以怎么办?”同学们纷纷表示可以将图片放大。我就顺水推舟请学生将课件中的照片放大。请上来的学生一会儿横拉,一会儿竖拉,虽然照片变大了,可是照片中的人却变形了,坐在下面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时我明确指出: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操作只是将照片变大,那究竟什么是图片的放大,又该怎样将图片放大,今天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好吗?“好!”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提了上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数据信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有个学生家里开鞋店,在学完“众数”这一知识以后我教他把每天进货量与售出量做个统计,一段时间下来,根据统计情况,就可以来分析哪种尺码的鞋卖得比较好,下次多进一点,哪些尺码的鞋卖得少,下次少进一点,这就是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已刻不容缓,但这更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才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师大出版集团.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西瓜数学知识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