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

2015-06-02李佳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修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

李佳

摘要: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文化 修养 智力 创新人才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这是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说:“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他还说:“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奇涵养,感受其陶冶,养成健全的人格。”美的事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我们每个人的欣赏水平,感受能力,确实千差万别。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增强。无疑美术课是重要的途径。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12、13岁,基本处于少年儿童时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上保留着童年期富于幻想和可塑性强等特点。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的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给人的艺术特征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对中学生的美的教育,就可提升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鲁迅先生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冶。”美术对促进学生追求高尚人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染,得到精神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陶冶了情操,得到健康的人格。

学生通过美术课的教育,不但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不良艺术的侵袭,增强自身免疫力。

因此,美术课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措施,主动配合学校在各方面,完成教育工作。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端正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净化情感,美化生活,热爱生活和学习。美术课的作用正在于此,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美术课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美术课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对开发智力很有帮助。美术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产生重大影响。开发学生的智力,实际上就是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是智力的成果。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美术课的设计正是围绕着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展的,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美术教育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也是记忆的过程。因为,现代美术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写生,还要求命题作画。写生就是让学生现场观察物体,进行描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观察力。而命题作画是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观察后记忆所描绘的,或是平时阅读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场景,要求有很强的记忆力。形象的储存能随时满足人的智力或创造活动的需要。所以,美术也促进了人类的智力发展。

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受心理多维结构的控制,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不但要有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纵观古今,大凡取得成功,具有杰出贡献的人,从小就具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而美术教学,由于专业的特点,它对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更促进了学生的各项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学美术课对于培养全面创新人才,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大批新型创新人才,而美术肩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任务。美术教育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兴趣浓厚的绘画经历,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漠了,那就是我们的教师对他们兴趣的激发与合理的引导。这种看似幼稚的兴趣恰恰是学生得以发展的体现。因为兴趣的浓厚与否,决定学生进取动力的大小。兴趣会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这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是中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全面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李慰宜.美术欣赏与表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社,2005.

[3]黄厚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的策略[J].华章:教学探索,2007.

[4]何艺蓓.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5]白岩.论中学美术教学的多样性[J].剧作家,2006(4).

[6]迟洪燕.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2010.

[7]蒋峥.让美术教育真正融入生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2006.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修养创新人才审美能力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