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定西的思考
2015-06-02史亚琼魏静
史亚琼 魏静
摘要: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最新的一个。借助十八大的春风,定西作为西部一个贫困地区,应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采取有效途径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 资源 现状 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最新的一个。生态文明如何发展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借助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定西市作为西部一个贫困地区,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近年在生态方面取得了多少成绩,但面临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推进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由此可见,当前的生态文明对我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资源约束: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
从资源来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资源高消耗之路不可持续。习惯认为,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确实如此,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世界第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世界第三,都没问题。但是,地大了,物博是不是名副其实?通过这些年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发现,中国的物产一点也不博,尤其是现代工业所需的一些资源,如水、土地、矿产,中国都是极度欠缺的。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我国是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我国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我国是世界的十分之一;人均天然气,我国是世界的二十分之一;人均铜储量,我国是世界的五分之一;人均铝储量,我国是世界的十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这些资源在全世界的水平都非常低,我国是一个资源贫国。尤其是,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对我国资源的浪费非常巨大,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说,在我国,资源高消耗之路是不可行的。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不可持续
当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了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重点污染事件就已经达到了13起。除了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荒漠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7%;90%的草原程度不同的退化;90%的江河湖泊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40%的城市处于中度甚至重度污染。这些问题都深刻的向我们揭示着,我国的发展,再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毁灭为代价。不同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资源承载力来发展。对于生态脆弱,但又亟待发展的定西市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重要。
二、定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内年均气温5.7-7.7℃,海拔1420-3941米,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而蒸发量高达1400毫米以上。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二万多平方公里的82.3%。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酷劣、农业基础脆弱,成为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联合国组织的有关专家认为,定西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就是在这片“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定西人民通过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为了改善生态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定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1.梯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上下通过整村、整乡、整山系、整流域的大规模推进,涌现出了通渭长川、陇西盘龙山、安定太白山、临洮上营等万亩精品示范点。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立地条件和土壤水分的微循环状况,土地生产能力和旱作农业水平大大提高,保证了粮食安全,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11年底,累计兴修梯田524万亩,农村人均1.9亩。据测算,在梯田种植一亩小麦的产量相当于坡耕地产量的2—3倍。即使在大旱之年,梯田地种植马铃薯的亩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比坡地种粮收入净增5倍以上,人均年收益达1600多元,占人均GDP的50%以上。
2.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突出成效。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定西市乃至全省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曾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安定区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关川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开创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间合作交流的先例。建成了官兴岔、花岔等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以官兴岔流域为典型的治理模式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截止2011年底,全市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6940.6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1.5%,有360条小流域先后列入重点治理,有203条小流域治理达标并通过验收,其中官兴岔、安家沟、高泉沟、石家岔、花岔、张山等11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安定区先后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3.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定西市完成营造林82.2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5.16万亩;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2.45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义务植树4200万株。特别是定西城区面山绿化造林2.09万亩,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经过各单位坚持不懈的努力,城区面山造林绿化基本完成了改造提升任务。另外,大面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开展,为发展全市畜草产业提供了充足优良的饲草料资源,全面提升了全市畜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
(二)定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1.农业基础依然非常脆弱。全市梯田累积面积仅占坡耕地面积的56.8%,农村人均仅1.9亩,且人均占有量很不平衡,还有适宜修梯田的坡耕地304万亩,依然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急需治理改造。
2.造林绿化难度加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市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造林现场不断向远山、深山推进,造林条件越来越差,难度越来越大,造林的成本越来越高,成果巩固越来越难。
3.治理资金依然非常短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生态建设项目中的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导致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影响生态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推进定西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
要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全省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要在通渭、陇西两县要分别打造一个10万亩的高标准梯田建设精品示范带,安定、临洮各打造一个5万亩的梯田建设精品示范带,带动全市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展梯田建设。
根据定西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报告,计划至2015年,全市新修梯田要达到120万亩,至2017年,全市要新修梯田60万亩,至2020年,全市要新修梯田90万亩,通过这些坡耕地梯田的改造和兴修,为提高旱作农业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以“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的思想,对全市历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果,进行整合完善,改造提升并整体推进。据定西市人民政府的规划报告,计划到2015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612平方公里,至2017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00平方公里,至2020年,全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50平方公里,届时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将达到一万多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1.6%,为今后大规模开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经验,提供示范。
(三)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1.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全市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中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工程。这就要在巩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但因各县区气候、土壤、植被差异较大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同,在林种、树种选择上必须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各有侧重,以便充分发挥各县区优势,做到地尽其用。全市按地域划分,全市分为:
(1)北部梁峁沟壑半干旱水土保持林区。该区位于渭河以北,包括安定区、通渭县全部和临洮、渭源、陇西三县东北部。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差,气候干燥,宜林性差,发展方向应为乔灌结合,主要营造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在树种选择上,灌木以沙棘、柠条、山毛桃等为主,乔木以云杉、刺槐、榆树、山杏、文冠果等为主。
(2)中部浅山河谷半湿润水保经济林区。该区位于临洮、渭源、陇西、漳县的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流经区。这一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交通方便,发展方向以乔、灌为主,乔、灌、草结合,林种结构以生态林为主,局部地域适当发展经济林。在树种选择上,乔木以落叶松、云杉、侧柏、刺槐、榆树、文冠果、花椒、仁用杏等为主;灌木以沙棘、柠条、山毛桃等为主
(3)南部湿润水源涵养林区。该区位于渭河以南,包括渭源、漳县两县的南部和岷县的全部。这一地区气候高寒湿润,宜林条件和现有植被较好,是全市发展水源涵养林的最佳地域。发展方向以乔、灌为主,乔、灌结合。在树种选择上以云杉、落叶松、沙棘为主。该区宜适度整地,避免大开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三北”防护林工程。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结合省上实施的“3341”项目工程中的三大战略平台之一,“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作为我市生态建设的强大“引擎”。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把治理重点放在生态区位重要、治理效果明显,对经济影响显著的地区。
3.面山绿化工程。要坚持不懈开展面山绿化工作,在抓好新造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向提升改造转移,多树种、多色彩混交栽植,提高工程整体效益。
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定西更是任重而道远。但是,不管面对多少挫折与困难,定西人民都有信心再造秀美山川,也一定能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定西生态梦,建设好美丽的定西。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2]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252(11).
[3]贾文雄,田玉军.定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
[4]定西市统计局.定西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7).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