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桂西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的不良心态及其对策
2015-06-02梁小玲
梁小玲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在就业部门多年工作的思考,分析了桂西地区农学类中职生在择业中存在的不良心态,提出了纠正这些不良心态促进农学类中职生积极就业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科类中职生 不良择业心态 对策
我校是一所地处桂西民族边疆地区农学类学校,在校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笔者在就业部门工作多年,通过对这些90后中职农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在他们就业过程呈现出很多不良的心态。
一、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的不良就业心态
(一)向往城市,不愿意回农村基层工作,陈旧就业观念制约了自己的择业
在我校报读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那里交通不便利,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很落后,学生的父母大多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农村极为落后的现实,加上父母等亲戚朋友陈旧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得这些中职农学生认为中专毕业回到农村基层工作,是一件没有出息的事情。因此,很多农学类毕业的中职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很多人为了留在城市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而选择别的专业岗位。
(二)自卑、迷茫、虚荣和攀比的心理影响自己择业的心理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缺乏成就感,在国家贫困县连片的桂西地区尤为严重,这使得一部分中职农学生形成低人一等的不良心态,进而在现实中表现出怨天尤人,意志消沉,既不愿意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又害怕竞争,甚至连用人单位进校招聘都充耳不闻,一味地“听天由命”。农学类毕业生盲目自卑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缺乏理性的理解和对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科学认识,对自己前途缺乏必要自信。
(三)缺乏吃苦耐劳、实干的精神
尽管这些90后的农学生生活在农村,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亲人的过分溺爱,他们很多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校期间,他们中很一大批总是想着如何偷懒,少做点事,致使其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平时还总是憧憬将来工作多么得轻松,想象未来是多么得美好,因而在择业时,眼高手低现象比较严重。
(四)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90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差,农学类专业知识相对又较难,很大一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虽然学校开设了很多实践实习课,但他们大多贪玩,上网就是聊天、玩游戏,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临近毕业,就业要不让父母做主,全权由父母亲戚包办,要不投机取巧找教师“帮忙”,要不就消极等着拿毕业证“听天由命”。
二、纠正农学类中职生择业中不良心态的对策
(一)政府和学校要积极搭建农学类中职生就业平台,为农学类中职生自信自强创建良好的外部氛围
地方政府要鼓励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创建和完善农学类中职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环境。学校要和各种农业公司搭建更多校企培训就业一条龙渠道,拓宽学生参与东盟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实习的领域。
(二)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通过传递一些必要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给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结合学生本人特点和家长需求对家长给予一定的就业指导,消除家长对学生的就业心态的不良影响。
(三)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首先,学校应请本校毕业创业成功的学生或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在学校举行讲座,讲述他们的奋斗史,成功经验,让学生倍受鼓舞,燃烧起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激情,同时对自己专业有所了解进而本能地激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教师平时在和个别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兴趣爱好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四)提高农学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以便在择业中建立自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农学类中职生在校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首先,增加实践环节,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农学类中职生课程设置在符合教育部规定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参与中感知社会和生活;适当增加选修课,如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其次,尽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科技实验操作过程、科学新发现、科技创新的演示,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农业科学的兴趣,从而不断引导学生对农业科学进行探索创新。最后,走出校园建立训练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五)利用第二课堂,发展学生的兴趣,明确学生择业目标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首先,成立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性技能训练。如“畜牧兽医中心”“芒果社”“白毛茶协会”等社团。在专业教师有效指导下,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寓专业知识学习于娱乐活动之中。其次,定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在假期组织“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到农村、到生产基地、农业企业进行考察、见习,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通过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磨练了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坚定择业目标。
(六)就业前,加强农学类中职生的心理辅导,使其学会自我调适
学生从顶岗实习到走向社会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教会他们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就会使得他们在择业和就业遇到困难时,不那么容易被打败,能够迎着困难向前进。
总而言之,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纠正农学类中职生的就业心态,从而较好地引导农学类中职生的学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欢,雷萍.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几点思考.吉林技术工程学院学报,2005.
[2]何军峰,黄红球.农科毕业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及纠正.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3]罗喜安.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