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习的通识性错误及教学对策
2015-06-01夏婵娟
夏婵娟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一般由四个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质量、增强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在成语学习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就小学生成语学习的通识性错误及相应的教学对策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予以阐述,旨在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成语学习的这道门。
一、意境结合,做到明其理、知其意
【错误1】
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其中一部分是“熟记成语”。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小学生来说,诵读成语就像朗读古诗一样有口无心,甚至望文生义。比如,许多学生把“前呼后拥、前俯后仰” 当作意义相同的两则成语,其实两者字面意思相近,意义截然不同,前者表示“出行时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后者表示“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针对学生的这种通病,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策略。
【教学对策】
1. 串一串。有些成语意思连贯,教学时不要孤零零干巴巴地对它们进行念诵,可以尝试运用“语串”来诵读成语,加深学生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如以下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人声鼎沸、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四则成语,有些学生对“载歌载舞”不懂,有些学生对“灯火辉煌”不懂。教师呈现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鸟巢”内人们狂欢的情景,引导学生:当时的“鸟巢”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生答:场地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成为欢乐的海洋)这就叫——“人声鼎沸、欣喜若狂”。还有些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作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想象当时的场景,连读这四则成语!
采用情景教学的最大功效就在于利用情景阅读综合领会多个成语,这就像物理学电路中的“串联”,一盏灯泡不亮没关系,并联线路依旧通电——学生对“语串”中的某一个成语不懂不会“卡壳”,连贯诵读就能“通电”。
2. 停一停。成语绝大多数是四个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作一次停顿,如:平分/秋色、披肝/沥胆、曾几/何时,等等。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成语储备,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帮学生整理出“AABB型、AABC型、ABAC型、ABBB型、AAAB型”等成语格律,对学生学习成语很有帮助(如下图所示)。
成语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成语的阅读方法,就像是掌握了文章的分段,把握了文章的意义一样,自然而然就有利于对成语的理解。
二、追本溯源,做到识其性、究其因
【错误2】
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的含义蕴藏在字面底下,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在字面上做文章,而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往往会犯诸如此类的错误:“胸有成竹——胸中长出一棵完整的竹子”“望洋兴叹——对着海洋,感觉到难以逾越而叹气”等,这些都是望文生义、没有透过字面去抓成语本质而闹的笑话。
【教学对策】
在教学处理中首先要理清成语出处,如:
(1)神话寓言,历史传说——叶公好龙、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2)轶闻遗事,歇后语——夜郎自大、四面楚歌、望梅止渴……
(3)古代文献,历史事件——闻鸡起舞、三顾茅庐、孟母三迁……
(4)诗文语句——红杏出墙、世外桃源、柳暗花明、走马观花……
(5)口头俗语,谚语——狼子野心、铜墙铁壁、东张西望……
在理清成语出处特点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成语的来源来理解古义寓意,如果用现今的意思去解释这些词,就会曲解或者解释不通。如“走马观花”这一成语中的“走”, 学生往往极为自然地用现今“行走”的意思去理解,而成语中“走”的本义是“跑”“溜”的意思。
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同属于熟语的范畴,都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语句,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其特点与成语类似。鉴于此,教学可以寻求结合古诗,特别是学生喜欢的歇后语、谚语等展开,不仅有利于理解成语的内涵,更有益于成语的积累和旁征博引。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学生自行整理的诗句中的成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视死如归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
如此一来,学生在解读古诗词的同时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在收集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促成对古诗词更好的解读。
三、理清结构,做到观其形、通其境
【错误3】
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排列次序也不能轻易改变,是由组成它的各个词凝练为一个整体的,它不是一般的词组,如果一味按照一般的词组去分析,就难免会失误。最普遍的一个现象是褒贬不分,如有学生造句: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把它用在“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件事上,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
第二个现象是张冠李戴。如有学生这样造句:真奇怪,我的语文书怎么不见了,难道会不胫而走?“不胫而走”原意是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胫:小腿),其使用对象是“消息、新闻、事件”等,不能用以指物品。本成语可改为“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再如学生往往把“比翼齐飞、劳燕分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用于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这几则成语只用于夫妻之间而不能用于其他)。
第三个现象是敬谦误用,如有学生这样造句:小刘要出远门了,临行前他有个不情之请,求我帮忙照顾他生病年迈的母亲。“不情之请”指不合理的请求,是谦词,不能用于他人。学生在使用中较易搞错的谦词还有:抛砖引玉、一孔之见、蓬荜生辉等; 较易搞错的敬词有: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
第四个现象是轻重失当。如有学生这样造句:“李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日理万机。”日理万机用于一个老师身上,显然是不妥的。
第五个现象是自相矛盾。如:“几年前,我们在小学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此成语用在句中,明显与前面自相矛盾。
【教学对策】
显然,成语言简意赅,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简洁,增强修辞效果,而使用不当就往往弄巧成拙,甚至闹出笑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弄清成语内涵,还需理清结构,作适当的同类相归,让学生自行分清褒贬,弄清敬谦。以辨别带有“花”字成语的方法为例:
按词义分 按词性分
描写
景物的 描写
人物的 褒义 贬义
按
结
构
分 “花”在开头的 花好月圆 花容月貌 花团锦簇 花言巧语
“花”在中间的 昙花一现 心花怒放 生花妙笔 天花乱坠
“花”在结尾的 火树银花 闭月羞花 笔底生花 水月镜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学生都把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交流共享,学生就能群体性区分张冠李戴、褒贬不分、敬谦误用等现象,从而观其形、通其境。
四、意境结合,做到通其变、累其类
成语学习重在运用和积累,成语积累方法多样,然而学生在积累成语时往往多干瘪性记忆,少理解性塑造,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意境结合,如教学“承前启后、鞍前马后、遮前掩后、惩前毖后、瞻前顾后、思前想后”这组成语时,让学生观察其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就能发现每个成语的格式都是“×前×后”。教学时让学生紧抓这一特点,进行识记,学生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又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百年不遇、铁树开花;时过境迁、明日黄花”这三组成语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组成语有两个特点:(1)每一组的两个成语意思相近。(2)每组成语中都带有一个含有“花”字的成语。指导背诵时让学生记3个含有花的成语,再想与其意思相近的成语。这样一来,6个成语的识记量减少为3个成语,且学生加深了对每组相近成语的理解,可谓“少而多得”。
另外,也可呈现一些别开生面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成语。如:
这样,组织学生按类复习,巩固运用,久而久之,积累的成语以类相聚,以堆相砌,必将成为学生一笔宝贵的语言财富。
同时,成语的格律并非都是四个字的,要适时地告诉学生这个现象,并尝试让学生整理。
通过以上的一番研究论证,不难看出,对于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的通识性错误的教学策略可以简单地描述成“认识性认读—实质性理解—拓展性运用—联系性记忆积累”。这一教学行为对策有待更多的教学实践来佐证,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学校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