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成为习惯
2015-06-01
唐宁说:“一个人有信用了,别人肯信他了,他自己又能践约守信,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人无信的话就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自己能够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信用帮助他创造的价值。”庄子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国外工作期间,唐宁感受到了完备的信用体系所带来的便利。然而回国创业后,他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的变化,还有就是信用体系的滞后。对于金融领域的企业来说,后者的影响更为致命。
唐宁曾回忆说:“最早开始做留学贷款的时候,把钱借给有留学需求的学生,因为完全没有个人信用体系,竟然会问学生,你未来的理想是什么?是不是当过学生干部?是不是党团员?有没有爱心献血过?等等奇怪的问题,来判断学生的信用情况,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当问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唐宁自己都有点哭笑不得。不过,在信用体系全面滞后的大环境下,仅凭一己之力,他又能怎么办呢?
此时,在唐宁的内心深处萌生了一个念头:“要将世界上最先进的信用理念和模式带到中国,为亿万国人提供创新、高质的信用服务,促进中国诚信环境建设的构想”。在这个构想的引领下,唐宁创立了中国首家P2P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机构——宜信。
宜信在规则中要求,借款人需提供以下信息,其中包括:借款金额、年化利率、借款期限、借款描述、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婚姻状况、现居地和信用卡额度。借款人需要上传身份证复印件、信用报告、收入证明、工作认证及房产认证供平台审核。信用信息的积累过程就是信用体系的构建过程,当信用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用户的信用习惯一旦养成,信用体系的建设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唐宁说:“现在,针对小微企业主、工薪阶层、大学毕业生、农户这样一些群体的风险控制,我们采用多种不同的信贷技术创新去帮助他们做信用评估、信用管理。一种方式是基于大数据的信用模型,它可以把借款人相关的信用信息、个人信息、金融交易的守信和违约信息、现金流信息,移动互联网上的个人虚拟世界的一些信息特点放到这样的评估模型之中做打分和决策,这是一种信贷技术的创新。”
构建信用体系是一个长期过程,让信用成为一种习惯更是难上加难。在这条路上,唐宁和宜信正奋力前行,心若在,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