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孩子学会面对

2015-06-01李吉波

中小学德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惩戒家长妈妈

李吉波

据《钱江晚报》载,杭州一个11岁的女孩,因连续几天没做作业,被教师“传唤”了家长。在被家长领回家后,女孩从7楼跳了下去。

一个正值花季的女孩,就这样消失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事情发生后,有人对学生作业问题进行指责,有人对教师处理方式予以批评,有人对家长的教育时机表示质疑,也有人对当前孩子的心理状况表示担忧……不管最后归责哪家,小女孩自身承受力弱,对生命过于淡漠,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系统的问题。

教育如同一枚硬币,正面写着赏识,背面写着惩戒,任何一面缺失,都不是真正的教育。

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大都经历了苦难的年代,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受同样的苦,因此对孩子百依百从。这使得如今的孩子大都唯我独尊、听不得半点批评、容不得半点违逆,如同大棚里的蔬菜,经不起半点风雨。

与此恰应的是,近些年赏识教育倍受推崇,似乎能包治教育百病,因之不但专家现身说法,媒体也大肆宣传,家长更趋之若鹜,这使得现今的孩子更加骂不得碰不得,否则轻者被骂教育无能,重者更被告到教育主管部门。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一步步丧失教育的话语权。

生命需要尊重,这是教育必须守护的底线。然而,没有了批评和惩戒,教育就会变得畸形。

事实上,孩子们所犯的错,大多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的某种好奇、马虎、任性、娇气或恶作剧……是成长中的一种必然。基于这种认识下的批评和惩戒,也都是一种善意的教育。因此,我们既不要对学生的犯错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也不要害怕这种教育惩戒会对孩子造成多大伤害。

俗话说,不磕不碰长不大。我们不能因为怕磕碰就捆住孩子的手脚,也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害就放弃批评与惩戒。成长期的孩子犯错在所难免,让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接受批评和惩戒,这也理所当然。这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也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担起的责任。尤其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如果因为学生不喜欢批评,学校就掩盖问题,回避矛盾,放弃责任,让孩子带着成长中的各种“隐患”走上社会,那就是学校的严重失职。

一个11岁的女孩,仅仅因为作业问题就选择了轻生,而一个人的一生中,又会遇到多少比作业问题大得多的挫折,那时候又该如何去面对?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同样发生在杭州的另一起事件。

2010年1月24日下午,杭州城西山水人家小区内,很多辆轿车被划伤,每辆车不是被划上叉号,就是被打了个钩,还有的被写上了字。据粗略统计 ,被划的车子有四十多辆,其中不乏名车。通过视频监控,人们发现肇事者是两个小男孩。一时间,指责和声讨之声四起。好在事情很快有了回应。

两个小男孩,大的10岁,小的5岁,两个孩子的妈妈是同学,经常走动。事发当天,大男孩想带弟弟在小区逛逛,又怕妈妈找不到他们,就想到给妈妈做记号。他们在地上写,怕车子辗过后妈妈看不到,就想到在车上做记号了。他们先用粉笔在车上写,粉笔用完了,就顺手在地上捡了石子,一路划过去,还划了箭头……事后,大男孩的妈妈追问孩子:“你知不知道这样做,车上会留下划痕?”他说不知道,没想过。他就想让妈妈知道他带弟弟去了哪里。

了解事情原委后,两家的父母没有痛打孩子,也没有推卸责任,而是立刻联系了物业和派出所,一起写了一封致歉信,复印了几十张,贴在了所有有损伤车子的楼道处,向车主公开致歉,声明要承担责任,并及时联系车主和维修厂进行维修。

几天后,10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带着亲手折叠的小纸船,挨家挨户地到车主家道歉。孩子的妈妈说,无论如何,她都要带着儿子上门道歉……她要让儿子知道,他真的错了!要教他学会承担责任!

愤怒的车主得知是孩子的无知行为,全都非常通情达理地原谅了孩子,并一再宽解这位妈妈,希望她不要把事情看得过分严重,以免伤害了孩子。

至此,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对照前述事例,我们的学校、家长、社会需要反思。

一次划伤四十多辆车,这该是一个道德多么低下、心理多么黑暗的坏人所为?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10岁的孩子给妈妈留下的标记。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如果我们非要用成人的思维去衡量他们,随意地给他们贴上标签,那会留下多少遗憾。

一次划伤四十多辆车,这得赔多少钱?而在这两位小男孩的父母眼里,多少钱也没有教孩子学会承担责任重要。一时的短视,推诿避过,可能带来一生的悔恨。这不仅是在考验我们的孩子,更是在考验我们的家长,考验我们的社会。要知道,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家庭和家长、社会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当然,我们强调批评与惩戒的必要性,并非排斥与反对赏识教育,更不是说我们因此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批评和惩戒学生。教育是一门艺术,赏识是艺术,批评与惩戒也是艺术。

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为好奇解剖了校长的爱犬,而校长的“重罚”也仅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幅详尽的狗的骨骼结构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不仅反映了老校长高超的教育智慧,更蕴含着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浓浓爱心。惩罚的出发点是教育,但其根基却是对学生真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惩戒会异化为惩戒者肆意宣泄的私欲和扭曲的心灵。

当然,惩戒也并不全是如此“温柔”,也有其“严酷”和“无情”的一面。因为在痛苦和羞愧中反思,也正是惩戒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可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蛋。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要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以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我们熟知的里根。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批评与惩戒更是需要耐心和细腻,需要慎之又慎。我们不仅要约法在先,与学生达成共识,形成群体氛围,让批评与惩戒“有法可依”“理所当然”,让学生有所准备,消除“委屈”,更要细致调查,深入交流,让学生“心服口服”“主动受罚”。除此之外,还要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与家长要形成统一战线。只有让“法”先入为主,“罚”才能顺理成章。最终达到让学生主动自我约束,自觉遵守规则,甘愿接受补过式的自我惩罚,让惩戒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让惩戒变成学生自我蜕变的成长历程。这才是惩戒的意义,也是教育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

倘若真能如此,再多的委屈、不公又如何?再大的困难、挑战又有何惧?

对那些能轻易跳楼的女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呵护、引导,更要教她们学会面对。

(作者单位:平度实验小学

山东青岛 2667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惩戒家长妈妈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