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学反思”之伪
2015-06-01张娟娟
张娟娟
在提倡“教学反思”的今天,学校大会小会强调,所有教师的课后要有教学反思,考试结束后也要有教学反思。最近,本人有机会参加学校教学反思交流会,发现有的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四种“模式”。
第一,套用现成式。
有的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教学反思文章,只要“百度”一下,结果“纯属巧合”的文章要啥有啥。有的因为教的年级相同,新的学年反思成为旧的翻版,全然没有顾及课堂和学生实际。而一些教学检查褒贬不分,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也多多少少滋长了这种套用现成模式的教学反思之风。
第二,现象罗列式。
有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喜欢从教学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总结,找出问题一大把,只罗列了现象,却不对如何处理问题做深入思考,结果是问题一大堆却一个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第三,无限忏悔式。
有的教师把教学反思当做写“忏悔录”,只是反思自己的失败和不足之处,疏于对课堂亮点和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无形中放大了自己的过失,结果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久而久之就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和勇气。
第四,思用背离式。
有的教师激情澎湃,感慨万千,总结经验一大把,反思问题一大堆,应对措施应有尽有,但激情过后却兴趣全无,懒得再去理会它们,导致反思行为与实践运用脱节,陷入了“课后反思想起千条路,蹬上讲台又是走老路”的怪圈,教学反思的作用难以发挥。
上述“教学反思”中存在的各种表现,属于伪教学反思,暴露出当前教学反思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的问题。
如何走出“伪教学反思”怪圈,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见实效。
第一,勤于实践,有感而发。
反思应以真实性为基础,真正的反思行为应该把行动和研究和谐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过“思考—实践—观察—再思考—再实践”这样的历程。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经过反思回到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一旦观念被证实,则意味着问题得以解决,在不断努力中追寻理想境界。
实践出真知,教学反思要以实践为前提。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成功得益于写两份教案,第二份教案是对每一课成败得失的思考,即反思。名师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提升。如果我们把反思作为一种成长的内在需要,把“要我反思”为“我要反思”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那么就能心平气和地回顾课堂教学与预设的差距,回顾一下学生的反应,想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有哪些值得我们改进,就能捕捉很多思考的切入点,不至于无话可说而弄虚作假。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反思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化发展。
第二,善于“补钙”,夯实基础。
新形势要求教师应具备更广博的知识,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大量文学名著,拥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教师的思维活力将得到有效的激发,反思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什么是教学反思,不是每个教师都很清楚明了的。真正的反思是教师的内省行为,在教育教学中边实践边学习,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建构。教学反思多种多样,从教学流程来看,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从反思方向来看,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无论何种反思,都要首先反思我们自己的反思准备,比如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能力水平是否适应学生的需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避免盲目和多走弯路,才能以变应变,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
第三,乐于合作,兼听则明。
有些教学反思习惯于“独立思考”的闭门造车,很容易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笔者认为,教师做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角色行为进行反思,这是对的,但并不排斥相互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事实上,反思自我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与同伴互助。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即使同一文本,教师在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恰恰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补充,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思想,使自己原有的观念趋于更加完善和科学。
梅蘭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善于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反思,不但切片分析自己的课堂录像,还拉着同行、专家来共同研究。这些观点和做法都告诉我们,不管是演戏还是教学,都离不开以人为镜,离不开清醒的旁观者的指点迷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