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定位、路径及基本保障
——上海市闵行区的思考与实例

2015-06-01徐晶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关键词:闵行区德育班级

徐晶星

(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241)

浅谈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定位、路径及基本保障
——上海市闵行区的思考与实例

徐晶星

(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241)

结合目前中小学德育研究现状,从上海市闵行区的思考与实例出发,对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定位、具体操作路径及基本保障进行了论述和说明,以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德育实践研究有所启发。

中小学德育研究;定位;路径;基本保障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在学生工作第一现场,拥有着独特而丰富及专业理论研究人员难以企及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深入研究的实践困惑。凝练德育实践中的智慧,找出成功背后的理性规律,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富;对德育实践困惑展开追问,发现困惑原因、寻求解决办法,是德育研究所承载的重要价值。作为区域中小学德育研究的专业管理、咨询、指导机构,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为更好地实现德育研究的上述诉求,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思考与总结。

1 定位

1.1 基于中小学德育实践的研究

作为区域德育研究的指导者,在明确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定位之前,应逐步引领区域德育工作者厘清几个重要的概念:德育工作是什么?德育研究又是什么?工作和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前两个概念较好把握,但很多德育工作者对工作与研究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深。工作和研究最明显但又最易忽视的区别在于工作可以全面,研究必须有边界、重点和深度,而联系在于学校德育研究是紧贴德育实践,不仅其研究的课题和素材来自德育实践,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德育实践,甚至一些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也出自德育实践。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德育实践和研究是合二为一的,应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进行的德育研究定位于德育实践研究。

1.2 应避免“去研究化”和“去实践化”

“去研究化”和“去实践化”是两种影响德育研究良性开展的重要因素。“去研究化”指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缺乏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行为,单纯为工作而工作。“去实践化”则是一些德育工作者认为的研究要高于实践,因此忽略研究对德育实践的观照与服务,为研究而研究,使得德育研究与日常实践脱节,没有工作内涵[1]。

遵循“基于实践”“避免去实践化和去研究化”的定位,我们结合区域中小学德育研究实例,引导区域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研究的具体操作路径进行再认识,更好地走“在德育实践中研究”之路。

2 路径

2.1 起点:问题聚焦

“聚焦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德育研究同样不例外。身处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学校德育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很多时候中小学德育研究却呈现出没有问题、不能聚焦问题的现象。

2.1.1 寻找问题领域

自身教育实践、教育调查、学术交往、文献阅读是产生最初的“问题”的四种基本途径[2]。尤其是在自身的德育实践中,总会碰到困惑,也会积累成功经验,这些对鲜活德育现场的敏锐感知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和最主要的问题来源。而教育调查能客观反应许多特定的问题和状态,补充我们的主观实践认知;文献阅读和学术交往帮助我们了解前人做了什么,他人做了什么。此时产生的“问题”还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范围,准确地说只是找到了想研究的“问题领域”。

2.1.2 逐渐聚焦问题

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离不开对德育实践的敏锐感知,更离不开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思考。即问题找到后,还需要结合实际对问题进行提炼和加工,使原本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既有工作内涵又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的研究命题。

目前我校班级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发展不均衡”,其主要表现是:有的班级是“解决问题式”建设模式,缺乏班级发展目标的意识,班级管理流于管好行规;有的班级文化活动没有系列,呈现“碎片化”状态,班级持续发展缺乏动力;有的班级则是发展目标清晰,在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时有所创新,主动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有效应对这种“不均衡”现状,学校提出了依托“一承诺一特色”项目来创建温馨教室的号召,着力开展目标引领下班级行规管理自主化、文化活动特色化的实践。

2.2 过程:问题的分解、归因、求解与问效

2.2.1 问题分解

研究不能一次解决太多的德育实践问题,实践也不能一次解决太多的研究问题。将大问题变成小问题,找到着力点和突破口,逐一研究,逐一解决,才有利于将研究做实。

例如,名为“回归生活,让主题班会更具实效性——以五年级为例”的研究问题聚焦后,研究者将这个大问题细分为:没有回归生活的主题班会的表现及弊端是什么?回归生活的主题班会有哪些要素,怎样建构,建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其实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些小问题,我们更容易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也便于将整体的解决思路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设计中。

2.2.2 问题归因

研究问题细分后,我们可向有过同类经验的同仁求教,其次是向书籍、文献、专家寻求理论解释,还可采用调查的方式求证。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从问题种类、性质、成因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

我们反思,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低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决策上的“运动式思维”。活动的开展常依据上级主管部门阶段性的工作布置或追随时尚的社会热点等,而非根据本校各年龄段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

策划上的“点状性”。活动设计在横向与纵向上均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思考,很多活动都呈现孤立的策划与展开的状态。

实践上的“功利性”……

评价上的“缺失性”……

2.2.3 问题求解

对问题进行分解与归因后,我们需要基于实际,提出具体、适切的问题解决策略。一方面可在以往经验之上,迁移或自下而上地归纳、总结出可能奏效的问题对策;另一方面,也可求助于理论,寻找相匹配的教育理论或一般性结论,自上而下地推理出更具体的问题对策。这些对策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同时还须具有可操作、可检验性,能够指明后续研究的工作方向。

如在案例《班集体建设有效载体的思考与实践》中,基于对学校班集体建设现状的观察、调查、分析、研讨等,提出了依托“一承诺一特色”项目的问题对策,即在班级目标引领下的“一承诺”活动(解决行规管理自主化等班级基本问题,为班级发展提供保障)和“一特色”活动(解决班级文化建设的“碎片化”等问题,建设有目标、有规划、可持续发展的班级文化)。

2.2.4 问题问效

对策只有在德育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明确问题的求解是否准确有效,这是落实研究设想和规划的关键一步,也是对于“基于中小学德育实践”的研究定位的体现。制定基于研究对策的德育工作规划需考虑清楚实施步骤,并在实践过程中严格遵守;但当对策无效或低效时不能死守,必须做出调整和弥补。

2.3 成果呈现:自下而上提炼、自上而下表达

只有将研究成果通过结题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出来,研究才算圆满结束。但“不想动笔、难以说理、难以结构化”却时常困扰着我们进行研究成果表达,主要表现为:繁杂的事务、习以为常的慵懒心态使我们不想动笔;流于经验总结和概念演绎,使我们的表达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和实践观;难以提炼主题,思路不清、不善构思,重点不分、详略不当使我们的表达难以结构化[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怎样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探讨。

2.3.1 自下而上提炼

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即通过有效的梳理、让自己的思路以最清晰的逻辑结构呈现时,不仅给人以条理清晰的印象,还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我们的研究内涵。而结构化的实现离不开一开始构思时的自下而上提炼。例举、归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下面举例简要说明自下而上提炼的步骤。

案例 平阳小学五年级“阳光之旅”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步骤一:回顾与罗列

自“五年级‘阳光之旅’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立项后,我们先后开展了寻访红色足迹、手球节、春游、科技节、足球节、电脑安全大练兵、艺术节、秋游、运动会、“我型我秀”等一系列活动。

以上只能看成是工作回顾与罗列。这是成果表达的基础,但这并不能体现研究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我们的总结与反思。

步骤二:归类分组

步骤三:找出逻辑关系,抽象概括

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需要我们总结思想,并提高一个抽象层次(提炼经验),形成真正的“经验”体系。

2.3.2 自上而下表达

自下而上提炼是为了能够自上而下表达,即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阐述被总结的具体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符合理解习惯,能最清晰、最快速地表达研究内涵。

案例 五年级“阳光之旅”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自上而下表达:

自“五年级‘阳光之旅’系列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立项后,我们将研究计划融于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中,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多彩体育类:促进健康与阳光

身体是孩子们成才成长的基础,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培养孩子健康、阳光、乐群、坚韧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在这一年中,先后组织开展了手球节、足球节和综合性运动会……

实用科技类:鼓励动脑与动手

……

户外体验类:培养观察与感悟

……

优雅才艺类:提倡情趣与审美

……

3 基本保障

3.1 自身努力

研究学校德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熟练研究方法和策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催生和积累经验和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生发和拓展研究兴趣、热情的过程。从意识上跳出习以为常的视角,以自主的精神和态度,敞开学习之心,对我们的德育实践不断重新审视、思考和探究就格外重要。因此,德育工作者的自身努力和持续热忱是做好德育研究最根本的保障。

3.2 专业团体的支持

校内、校际、区域等层面的专业团体将“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教师团结起来,提供以沟通、研讨、共享、合作的平台,促进其专业发展。例如,上海市闵行区近年来先后搭建了“区德育研究中心组”“区中小学德育实践研究基地”“区班主任工作室”等区域德育研究平台,一些学校也成立了“校班主任工作室”等合作团队。在这些专业的德育研究团体中,成员间互惠共享、平等对话、鼓励合作,为推动区域、学校德育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张爱军.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54-57.

[2] 李臣之.教师做科研:过程、方法与保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3] 余奇.中小学教育科研误区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8(12):139-141.

(责任校对 晏小敏)

20141102

徐晶星(1986-),女,四川资阳人,硕士,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员,主要从事德育与心理研究。

10.13582/j.cnki.1674-5884.2015.05.004

G463

A

1674-5884(2015)05-0011-04

猜你喜欢

闵行区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实验小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计划
2017年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区修身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