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初探
——以重庆市潼南县为例
2015-06-01周南定
□鲍 庆 周南定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初探
——以重庆市潼南县为例
□鲍 庆 周南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如何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城乡标准化、均等化,重庆市潼县从2014年4月开始,在全市先行先试,创新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进乡村工作,全年已购买公共文化演出1124场,购买的演出每季度在全县281个行政村各演出1场,并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相关配套改革,探索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多样化实践形态,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捷化水平。
一、精心谋划,实施准入机制,择优承接主体
文化惠民,一直是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潼南县文化服务内容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摄影、文学、图书、报刊、杂志、电影等多个领域,但和国内其他城市遇到的问题相同,由于文化行政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导致“以费养事、以馆养人”模式弊端日渐突出。政府向社会购买专业和业余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潼南县践行文化惠民的新路径,不再大包大揽,发挥比较优势,让政府从众口难调的尴尬中抽身。潼南县将全县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非营利性文化组织、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以及具有从事演艺组织策划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纳入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菜单”,从中严格挑选演出服务队伍。一是全面普查。对全县22个镇(街)90余支民间文艺表演团队以及本县其他文艺演出团队进行实地普查,全面统计文艺演出团队的人员结构、设施设备、活动情况、社会影响等,摸清家底登记建档。二是评估择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择优遴选,在实地观看演出节目、征求群众意见、查询文艺团队相关资料、设施设备后,确定基本达标团队。三是岗前培训。对基本达标的团队,邀请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的专家进行集中相关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只有每个演出团队队长(团长)和2~3名业务骨干队员取得结业证,方能最后认定为具有演出服务资质的团队。四是依法招标。公共文化演出服务是特殊的商品服务项目,潼南县向社会公开演出采购目录,分片区设置采购项目,采用分散采购即竞争性谈判方式,经发布采购公告、报名领取竞争性谈判文件、团体投标、现场开标评审与中标公示,最终确定28支演出团队为中标承接主体。
二、创新思路,建立调查制度,确定演出项目
从2008年以来,潼南县推出了“三下乡”、“五送活动”、“电影惠民演出”、“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性文化服务,然而,在实际动作中,逐渐发现“上面送什么,下面看什么”的做法,与老百姓的需求贴得不够近——政府送的文化,不是民众想要的;民众喜欢看的,政府却无力为之。如何弥合供需落差,破除文化惠民“剪刀差”,达成政府民众双赢格局,潼南县创新思路,在政府主动“上菜”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市民文化需求调查,使之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的重要抓手。由潼南县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群众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投标的文化团队演员阵容、剧目质量、演出规模等服务标的进行评标,被选中的团队各自拉出节目“菜单”,公示给各镇(街)村“点菜”,然后供需双方协商具体时间、场次、地点、形式,签定演出合同。在“点菜”的同时,编制问卷调查表,征询老百姓意见,及时了解群众对演出内容、时间、地点等的建议和意见。另外,在全县22个镇(街)都选出了2名以上既懂文化、又热心公益的文化代表,收集群众的需求,共同参与评标及“点菜”过程,还要对演出团队在各自镇(街)的演出活动及其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并予以及时反馈。
三、规范管理,建好演出队伍,提升节目质量
(一)出政策,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实行行政审批“瘦身”,减少审批项目、优化办理程序是提升文化服务软环境、促进表演团队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增添艺术门类。包含县内所有的川剧、魔术、杂技、武术、民间音乐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特色艺术表演项目以及现代的歌舞、器乐、戏曲等艺术表演项目;二是灵活经济类型。以个体、独资、合伙、股份等形式予以投资兴办的民间文艺团队均认可;三是缩减审批时限。各演出团体向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申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设立许可承诺服务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四是优化审批程序。获得许可证的文艺表演团体,在县内从事“政府向民间文艺团队购买公共演出试点工作”,不再进行事前演出审批,优化为县、镇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事中监督与事后评估。
(二)严管理,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桎梏。潼南县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健全管理机制,破解作用发挥难题。建立完善了《民间文艺团体标准》、《演出要求》、《培训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资金使用遵守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二是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破解安全演出难题。制定《演出活动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处置预案》、《演出团体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管理要求》等,确保演出、演员、观众三方安全。三是健全日常运行机制,破解演出质量难题。潼南县文化馆成立了民间文艺团队管理办公室,配置专门管理人员,对演出前后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同时,要求各民间文艺团体制定日常工作开展、演员培养使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制度,努力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多举措,提升演出团体表演水平。一是由县文化馆负责成立村级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创作组。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个渠道,整合各方面资源,在创作、编剧、导演等艺术生产领域提供更多帮助,重点创作和提供适合农村演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演唱资料,每年印发演唱资料不少于4期。二是加强对各文艺队伍的培训。每年对全县文化专干、各团队文艺骨干培训不少于4期。三是建立县乡文化馆(站)与民间文艺团体联系制度。文化馆的业务干部以及文化馆招募来的文化志愿者与民间文艺团体“结对子”,定期和不定期到基层辅导。四是举办展演和交流演出。为了不断提高各文艺团体的服务水平,在不影响各镇街行政村场次的前提下实行交流演出。鼓励表演团体参与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推荐有特色、高水准的团体参加市级以上演出。配合重庆市乡村文艺会演,每年组织开展民间文艺团体的调演,每两年举办一届村级文化流动服务文艺汇演。五是积极配合市县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每场参与演出1、2个精品节目。六是每半年举办一次民间文艺团体经验交流会。七是成立潼南县民间文艺团体协会,以加强文艺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协助。此外,开展科普知识与实用技术宣传。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科协等部门将制作、编印好的图版、资料随演出团队展出、发放,夜晚放映经典电影,在宣传过程中文艺队伍自身也增长知识。目前,已完成演出650余场次,服务时间1000余小时,惠及群众30万余人,汇总收集28支演出团队特色节目1370个,遴选57个精品节目形成优质节目库,指导培育139个重点节目形成演出“菜单”,计划每年更新优质节目20个以上,使演出团体文艺演出始终保持“源头活水”。
(四)重评估,建立健全考核考评体系。一是建立公共演出服务绩效政府评估体系。以现代评估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按照绩效评估的相关标准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重点,建立《民间文艺团队综合评价细则》、《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等试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度由县考核组组织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二是建立公共演出服务社会评估体系。委托社会第三方评估,同时通过组织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专家、市民参与检查考核。三是将评估结果与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把评估结果纳入县级综合目标考核、纳入对镇(街)宣传文化的考核重要内容。四是评估结果在《潼南报》、潼南电视台、潼南网等新闻媒体上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提高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监督的有效性。
四、广辟渠道,拉平城乡差距,保障经费支撑
按照“上级划拨、镇街补贴、团体自筹、企业赞助”的原则,多渠道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活动提供经费支撑:一是专项资金划拨。设立项目补助资金,经费来源于每年中央、市、县按比例安排给各行政村的农村文艺演出及体育活动的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县财政统筹解决,每场补贴1000元,并对年终绩效考核优秀的演出团体给予奖励。全县集中采购50余万元的设施,为中标团队配备活动背景幕布、音响等设备。二是镇街财政补贴。将政府采购公共演出纳入镇街工作年度考核,鼓励各镇街建立文艺演出专项基金,落实经营免税等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壮大骨干演出团队。三是自主演出筹集。文艺团队通过开展演出服务,如开展企业庆典、店铺开业等营业性演出活动,自我筹集一定数额的运行经费;四是社会资本赞助。对全县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活动实行“整体冠名招租”,鼓励各镇街积极与企业“分项联姻赞助”,实现“政府举办活动、企业扩大影响、群众享受文化、团队自我发展”的多赢局面。
重庆市潼南县政府向各级各类文艺团体购买公共演出试点工作的创新实践,不仅“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而且促进了文化消费、培育了民间文艺队伍、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重庆市潼南县文化委员会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