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乔东君先生

2015-06-01刘东升

传记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东君词典戏曲

文 刘东升

记乔东君先生

文 刘东升

乔东君先生是河北藁城县人,1918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中学在河北正定县念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势下,1938年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三期)学习。据他回忆,入学要考试,首先要考政治,即马列主义常识和毛泽东著作,再考基本乐理和唱歌,他都顺利通过。延安的生活极其艰苦,鲁艺的学习条件也极其简陋。但教课老师都是当时音乐界的精英。吕骥讲《音乐概论》,向隅讲《音乐欣赏》《和声与合唱》,冼星海讲《作曲与指挥》,杜矢甲、唐荣枚分别讲男女《声乐》。后来周扬同志还讲授《艺术概论》等。在校期间,他还聆听过毛泽东主席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这一期学习班至1940年毕业,虽然时间不算太长,但对他在政治思想觉悟和音乐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积累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业后至绥远从事音乐创作和抗战音乐活动,后任奋斗中学音乐和语文教员。1943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及国文系,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平民中学、第六中学,教授语文、音乐。20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约十年之中,乔东君创作了《大家总动员》《上前方》《保卫绥西》《绥远战歌》《庆祝新中国》等抗战、爱国的革命歌曲。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乔东君先生和夫人房凤敏以无比兴奋和喜悦的心情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房凤敏作词、乔东君作曲共同创作了歌曲《庆祝新中国》,发表在1949年国庆节当天的《光明日报》上。歌词唱到:“对对的红灯排起来,隊隊的秧歌扭起来,游行的行列一排排,男女老少一齐来,自由的鲜花朵朵开,幸福的日子今天来……全世界的兄弟唱起来,毛泽东的大旗迎风摆,庆祝咱新中国万万岁,依呀呀呼嗨,庆祝咱新中国万万岁!”

歌曲激情满怀、振奋人心。当时上海的《广播歌选》立即转载,并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演播。转年,在上海市解放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上海广播乐团依然演唱了这首歌曲。抗美援朝时期,乔东君先生与人合作,共创一部儿童歌舞剧《保卫和平》,曾由新中国书店出版,并在北京体育大会上获奖。1958年乔东君创作一首《四季歌》,发表在《歌曲》1958年第2期上,后由女高音歌唱家彭其婉独唱,又由合唱队演唱。当时曾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定为“每周一歌”播放,深受群众欢迎。

乔东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著有个人艺术歌曲选《流云集》及群众歌曲选《群声集》。根据他个人多年采访搜集所得,编辑了《内蒙民歌集》。

乔东君先生与戏曲结缘,主要是在建国之后。1950年春,乔东君到中央戏剧学院音乐研究室工作,兼歌剧系、歌剧团、舞剧团音乐教员。1952年秋,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第一次中国戏曲艺术的全面展示,也是一次视听盛宴,全国23个剧种、37个剧团同时演出,共演出剧目82个。著名演员云集荟萃,如梅兰芳、王瑶卿、周信芳、程砚秋、盖叫天、陈书舫、廖静秋、袁雪芬、傅全香、常香玉、闫逢春、王秀兰、新凤霞等。观摩大会显示了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也反映了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戏曲继承和改革的巨大成就。此次汇演使先生欣赏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慨。汇演中,乔东君参加了戏曲音乐调查,并任川剧音乐调查组组长。汇演期间,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到了周恩来总理及文艺界、剧协领导周扬、田汉等同志的讲话,其后又多次听到各地代表团的报告、发言,收获极大。

1953年1月,乔东君先生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有了更多的机会从事戏曲音乐的考察、研究。1954年参加华北地区的戏曲汇演,乔东君深入调查了更多剧种的音乐。如昆曲、越剧、扬剧、黄梅戏、徽剧、拉魂腔(泗州戏)、吕剧、柳子戏、闽剧、梨园戏、莆仙戏、芗剧等等。并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评剧院与贺飞、胡兵等搞唱腔改革创新。曾任唱腔小组组长的著名演员小白玉霜(李再雯)、喜彩莲排演了《小女婿》《罗汉钱》等新剧目。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乔东君还参加了京剧《红旗谱》的唱腔设计。

1955年至1956年,乔东君先生参加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发起组织的两次“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1957年参加了“全国戏曲音乐座谈会”,在会上作有关戏曲音乐的报告。通过以上活动以及赴各地调研采访,乃至深入到剧团中,搞唱腔创新设计,乔东君对全国主要剧种、剧目、演员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个别剧种有着具体的创新实践,从而大大扩大了他的视野。乔东君先后发表了《川剧音乐漫谈》《评剧唱腔结构》《创造革新表现新的时代》《明清戏曲音乐的发展》《评剧的男腔》《戏曲演员识谱法》(合作)等重要论文。

乔东君先生是“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安排在中国音乐史研究室工作。1980年1月,所领导决定编辑《中国音乐词典》。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有共同编辑音乐词典的愿望,但“文革”开始后搁置了下来。现在则下了很大的决心,作为所里的重点工作安排。全书分为乐律学、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民歌、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器乐、古琴音乐九个学科。音研所自1954年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设立过戏曲音乐研究室、组或安排专职的研究人员。乔东君来后顺理成章地担当起戏曲音乐的分科主编,同时也弥补了音研所多年来专业配置上的一大缺憾。

在词典中,戏曲音乐是个词目多、字数多的学科,它包括古代音乐、现存剧种、声腔、腔调、剧目、曲牌、锣鼓经、板式结构、演唱、演奏十个项目。这部词典是个首创,没有先例,没有可以借鉴的捷径。当时与词典同时启动的大型工具书还有中国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音乐、舞蹈卷》,但它们分别出版于之后的1983年和1989年,于事无补。所以词典要白手起家。词目选定之后,乔东君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畅通的人脉,约请到全国各个剧种最权威的研究机构和专家撰写释文。

当时,我也参加了词典的编撰工作,负责“器乐”分科。中国音乐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凤岐同志每天来音研所工作,审阅稿件,发现问题,及时与主编和分科主编商讨解决,此工作方式名为“编审合一”,缩短了审稿、定稿的时间。全书3500多篇释文,约近一百万字。我和乔东君经常在一起看稿,“器乐”和“戏曲音乐”有不少交叉或内容相互关联的词目,遇到不解的难题,我都可以及时向他请教。乔东君给我以很大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他除约稿外,自己还撰写释文180余条,他撰写或经他审订的释文大都一次性通过,很少有总主编退还、反复改动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词典于1984年10月正式出版。此书出版之前的1982年10月,已开始了“续编”工作,乔东君仍任编委,负责“戏曲音乐”分科,主要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相关词目。“戏曲音乐”新增各剧种的表演、唱腔和音乐创作、设计、乐师等代表人物74条,正编补遗147条。“续编”于1992年6月出版。乔东君又为此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作。

乔东君先生是音研所最早认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他前后指导过两位学生,毕业后都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成为成就卓著的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乔东君先生对中西绘画、书法、诗词、语言学等也潜心探索、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具有很深的造诣。他与绘画大师齐白石之子齐良迟先生交往多年。一次齐先生到他家探望,看到他画的《紫藤》,说:“你没有画下去真是可惜。从你这幅画看,你不但是个画家,还是位大画家。因为你的笔墨、趣味、格调都是很高的。这是天生的,别人学不来。”乔东君的画作《两色梅》《长松》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化部老干部书画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得到美术界和观众很高的评价。

1956年春节,他与李苦禅先生一起拜访齐白石老人,并与齐白石合影留念。白石老人去世时,他参加了公祭仪式。

先生晚年有眼疾,行动不便,但一直不间断地学习和探索,绝不被负面的情绪所笼罩,生命充满活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离退休人员“春节团拜”或各研究所分别组织的聚会,只要身体允许,他必然前往,有时由亲属或保姆陪护着。他热情地与同志们打招呼、嘘寒问暖。音研所主办有大型学术刊物《中国音乐学》,他每期必读。至2010年,创刊25年、出刊100期,为庆贺创刊百期,先生题诗一首,充分体现他敏思好学、鼓励后人的心境,也为刊物增添了光彩。先生时年92岁高龄,泼墨挥毫,以飘逸轻健的笔法书写全诗。墨宝刊印在《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内封上。

乔东君先生于2015年3 月5日谢世,享年97岁。他青年时代,怀满腔热血投身抗战,历经风雨和苦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晚年又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看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近百年的人生,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先生对艺术的诸多门类都有超群出众的才华,对真善美的追求,矢志不渝,从未放弃。先生做事严谨认真,为人真诚宽厚。晚年更归于平淡、平和、平静,是大家尊敬的长者。我与先生同在一个研究室,又一起参加《中国音乐词典》的编撰,共事多年。今撰写此文,衷心表达我对先生的敬重与怀念!

责任编辑/胡仰曦

猜你喜欢

东君词典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大力士”纸片人
词典使用与英语学习
山茶花
木鱼镇赏高山杜鹃
春雪
“函数及图象”错解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