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深
——记胡愈之与张仲实的交往
2015-06-01胡序威
文 胡序威 张 复
战友情深——记胡愈之与张仲实的交往
文 胡序威 张 复
1979年,30年代老友胡愈之、张仲实、沈粹缜、沈兹九、李文宜同游北京颐和园(李公朴女婿王建摄影)
战 友 情 深——记胡愈之与张仲实的交往胡序威 张复
胡愈之是邹韬奋的挚友,1932年他帮助邹韬奋创办了生活书店。1932年底,胡愈之和邹韬奋应鲁迅之邀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盟的发起人除了鲁迅还有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1933年6月同盟秘书长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邹韬奋被迫流亡海外。临走时他把生活书店和《生活》周刊的出版业务主要托付给胡愈之照料和谋划。胡愈之凭借当时他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上海分社任编译,以卓越高效的编译质量受到法租界当局的重视和保护,得以继续留在上海坚持文化战线上的斗争。1933年9月,胡愈之被中共中央特科吸收为单线联系的秘密党员。
张仲实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党员,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20世纪30年代初回国后在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部工作,担任该部主办的《时事类编》旬刊的特约翻译兼编辑,为该刊每期提供一篇从苏联报刊翻译的文章。中山文化教育馆馆长是孙科。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大张旗鼓地对中共进行文化“围剿”,许多进步书刊被取缔,张仲实利用这个“合法”的刊物,从《真理报》《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等苏联报刊上翻译了数十篇文章,向中国读者介绍社会主义苏联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介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的成就,同时,他也为《新中华》《中华日报》《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等报刊撰写通讯文章或论文,评论国际时事。张仲实著译的进步文章引起胡愈之的注意,两人开始交往。胡知道张的党员身份,张却不知道胡也是中共党员。
1933年,胡愈之与鲁迅、宋庆龄等在一起
《世界知识》杂志是胡愈之于1934年9月创办的,至今历久弥坚。它在“创刊词”中宣告: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我们的后面是坟墓,我们的前面是整个的新世界。”《世界知识》创刊之初,胡愈之就请张仲实、钱俊瑞、钱亦石、胡仲持、沈志远等为刊物的特约撰稿人。当时,国际时局纷繁动荡,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德意法西斯上台,企图重新分割世界;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各帝国主义国家都以反对社会主义苏联为借口,又勾结又争斗,酝酿着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张仲实在《世界知识》上撰写了多篇国际评论,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中,他预测、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强调中国应在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中建立独立自由的新国家。1935年2月,胡愈之推荐张仲实代替自己担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由此张仲实进入生活书店。那一年胡愈之39岁,张仲实32岁。
胡愈之在当时上海的进步文化界被誉为“智多星”,邹韬奋每逢大事都要和胡愈之商议并尊重胡的意见。1935年5月发生的“新生事件”,使邹韬奋的好友杜重远被捕入狱,1935年8月底,在海外流亡的邹韬奋为此特意由美国回到上海。三个月以后,1935年11月在胡愈之的推荐下,邹韬奋请张仲实担任生活书店总编辑。同月,邹韬奋另去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此前,生活书店出版了由傅东华主编的《创作文库》,宗旨为“出版现代名作家之长短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供青年读者做中国语文范本,供图书馆打定现代文学类书之基础”。以后,生活书店又出版了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这是一套别具一格的大型中外文学名著连载出版物。在邹韬奋和胡愈之的支持下,张仲实主持生活书店的编辑工作后把出版范围扩大,有计划地出版了“青年自学丛书”、“黑白丛书”、“救亡丛书”、“世界学术名著译从”、“百科小译丛”、“问题与答案”等社会科学系列图书。其中,“世界学术名著译丛”实际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除了出版前面提到的《世界知识》《大众生活》外,在邹韬奋和胡愈之的支持、策划下,生活书店还出版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进步刊物,如《文学》《译文》《太白》《妇女生活》《生活教育》《读书与出版》等刊物。后人回忆道:由于当年生活书店同时出版着若干知名杂志,再加上出版了“青年自学丛书”等系列社会科学图书和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生活书店的声誉因此大振,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在当时国统区思想文化战线上,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和读者,对国统区人民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和组织作用,成为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坚强阵地。
胡愈之致张仲实书信手迹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胡愈之和张仲实两人常在一起并肩奋斗,携手共进。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马相伯、沈钧儒等300余名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立即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胡愈之和张仲实是其中签名者。不久,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胡愈之和张仲实是发起人之一,并都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后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胡愈之和张仲实亦被推选为执行委员。
1936年11月,沈钧儒、邹韬奋等救国会七位负责人,被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悍然逮捕,并被移解到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羁押至全面抗战爆发。在这期间,胡愈之、张仲实常去苏州监狱看望“七君子”,同为“救国会”执行委员的张仲实和胡愈之及其他救国会执委,也继续坚持组织救国会运动,并用他们办的报刊动员全国舆论界,大造“爱国无罪”的舆论,使“七君子”事件成为当时全国舆论的中心。1937年4月,江苏高等法院在苏州对“七君子”公审之日,张仲实带领救国会和生活书店的一些同人和邹韬奋夫人沈粹缜一起,从上海赶到苏州法庭旁听。和张仲实一道去参加这次旁听的张锡荣回忆说:“我们当晚起乘快车回上海,直赴生活书店,胡愈之已作好一切准备在等侯我们。他已同各报馆联系定当,要各报馆留出一定版面,刊载当日审讯‘七君子案’的特写稿件。我们立即围着胡先生的写字台坐下,张仲实等人急忙开始汇报听审情况。胡先生手执红墨水毛笔,边听边写,挥笔直书,无暇反顾,倾刻已写完数张。”第二天早晨,上海各报均以“爱国无罪案听审记”满版刊出,生活书店还将这篇听审记印成小册子,在门市部分赠读者,唤起上海和全国民众的强烈呼声。
胡愈之和张仲实还经常在《世界知识》《抗日》三日刊等刊物上同期发表文章。1934年8月《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胡愈之撰文《世界政治的动向》,张仲实撰文《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趋势》;1934年11月的《时事类编》杂志,胡愈之撰文《十月的世界政治》,张仲实撰文《论苏联的文学》;1937年7月大型刊物《中华公论》创刊号,胡愈之撰文《请政府速定外交政策》,张仲实撰文《现阶段的世界经济》。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向天津、华北大肆侵犯。1937年8月6日《申报》发布消息:胡愈之与张仲实、茅盾、郭沫若、叶圣陶、郑振铎、夏衍、郁达夫、萧乾等,联名发电慰问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日寇夺我平津,摧残文化机关,南开女师惨遭轰炸,继之有计划屠杀,同人等无任悲愤,谨电慰问,并望转至全体同人,盼为努力,抗敌到底。”
1985年,本文作者张复与胡愈之在北京
1938年胡愈之和张仲实同在武汉进行抗日救亡活动。胡愈之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主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张仲实与邹韬奋同在生活书店工作,除编辑出版许多抗战图书外,张仲实在邹韬奋创办的《抗战》三日刊上先后发表六十多篇国内外时政评论文章。1938年7月,生活书店出版了胡愈之和张仲实、邹韬奋、金仲华、钱俊瑞、胡绳等共同编著的《抗战一周年》一书。《抗战一周年》全面总结了抗战一年来的国际、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并对今后抗战的趋势与前途作了分析。
1939年,张仲实应杜重远邀请去新疆,1940年周恩来安排胡愈之去南洋,多年来在一起工作、奋斗的两人就此分开。
1944年7月邹韬奋病重,去世前留下遗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至于事业领导人,愈之思虑周密,长于计划,尽可能邀其坐镇书店,主持领导。仲实做事切实,亦应邀其协同努力。”这段话既是邹韬奋对胡愈之和张仲实两人的信任,也说明他们三人在长期的反文化围剿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愈之、张仲实经常来往。50年代初期,沈钧儒、茅盾、胡愈之和张仲实几次在沈钧儒家开会,商议为老友杜重远设立基金会,解决杜的家人生活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胡愈之和张仲实两人顶着压力经常相互看望,相互勉励。一段时间张仲实只能领到生活费,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一次,胡愈之和沈兹九两人乘坐公共汽车,从北京东城穿越到西城,之后走进弯弯曲曲的小胡同,边走边打听摸索到张仲实一家住的两间小平房,给他送来500元钱和几罐花生米。那时500元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使张仲实感动不已。
改革开放初期,胡愈之和张仲实多次聚在一起商议为老友潘汉年、杜重远等恢复名誉平反昭雪的问题,为此胡愈之还特意给张仲实几次写信商议。
1986年初,胡愈之病重去世。知音不在,张仲实深受打击,一年后即1987年初,张仲实也随之离世。
责任编辑/胡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