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无金奖的背后

2015-06-01孙振华

雕塑 2015年2期
关键词:雕塑家金奖雕塑

孙振华

全国美展自1989年以来,到2014年,雕塑部分连续数届没有评出金奖,这件事在雕塑界议论纷纷,反映很大。

雕塑无金奖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至少,我们可以有如下思考:

第一,我们首先要质疑的是,如果金奖代表了雕塑的标高,代表了雕塑的荣誉,那全国美展的雕塑奖项是否接地气?它是否真实地描述和呈现了这些年雕塑不断发展的现状和事实?

大家知道,恰好是在雕塑没有金奖的这段时间里,雕塑完成了它的起飞,或者说完成了它的奋力一跃。1994年,雕塑应该评出金奖的时候,金奖没有出现,然而,中国当代雕塑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之前有1992年集体性的杭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1994年又有个体性的“雕塑五人联展”,还有1995年的《雕塑》杂志创刊……这些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雕塑的重要转折。

这些事件的意义在于:雕塑新一代的全面崛起;雕塑当代观念的相对成熟;雕塑的问题意识开始呈现;雕塑与批评界、理论界的联盟开始结成……

到了2000年以后,雕塑界“慢半拍”的现象已经基本结束。目前,雕塑在传统的艺术门类中,诸如国、油、版、雕这些门类中间,即使不是最活跃的,也是很活跃的。当这些传统的“架上门类”苦于找不到自己创新点的时候,而雕塑的全面拓展方兴未艾,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它无论在语言、材料、空间形式的尝试中;还是在高科技、新媒介的引入中;还是在重返社会,在工厂、乡间的实践中,都呈现出了它的活力。过去一直被成为“菜雕”的城市雕塑也在公关艺术观念的指引下,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成为雕塑走近社会,走向公众的一种重要手段……

今天,如果谁要再对雕塑发出“慢半拍”的指责,那是自取其辱,等着它的,很可能就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的嘲笑声。

在这种情况下,金奖对雕塑关闭了大门,这件事还不清楚吗?所以,雕塑无金奖是雕塑的不幸,还是金奖本身的不幸?

第二,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优秀雕塑家和雕塑作品没有进入到全国美展的系列?或者说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这个展览?

这说明,全国美展的组织方式、展览方式乃至于奖励方式还停留在1989年以前的模式中,它已经无非适应新的、变化了的雕塑现实。

在1989年以前,全国美展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雕塑界的创作状态,反映了雕塑在语言、观念上的变化。到90年代,当雕塑发生了更大变化的时候,全国美展没变,评委没变,全国美展的组织者和评委对于雕塑的理解没有变。这种变与不变的脱节,导致评不出金奖成为一种必然。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雕塑出现了民间的、自发的或者由商业画廊和艺术机构组织的展览。过去,官方展览的一统天下被打破,所以,许多雕塑家可以不走官方渠道,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全国美展被一部分当代雕塑家抛弃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全国美展连续无雕塑金奖,雕塑界反映如此强烈,这又是为何呢?

话分两头,这说明,全国美展是举国体制,是制度性的全国总动员,它在当前的情况下,对雕塑家仍然还有相当的吸引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更加直白地说,这个金奖的含金量仍然很高。所以,雕塑界这种强烈的反映,表明了雕塑界希望全国美展要改变观念和做法,重视雕塑,给予雕塑应有的重视。

另一方面,雕塑界的反映也说明,雕塑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需要制度变革的阶段了。就艺术质量而言,2014年中国雕塑学会主办的“中国雕塑大展”其水平高于同期举办的全国美展,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基本共识。因为“雕塑大展”更强调雕塑的自身问题,参展者不需要迎合什么,所以,他们的奖杯意识没有全国美展那么强调;进而,雕塑家反而在这个平台中发挥得更加出色和自如。

如果雕塑界有更多的平台,如果对优秀雕塑家有更多、更合理的奖励方式,对雕塑家来讲,为什么一定要吊在全国美展的那颗树上呢?当然,要完成这个转变,需要整体性的制度跟进,例如雕塑市场、雕塑机构、雕塑传播、雕塑理论与批评的全面进步。

最后要问,奖牌是干什么的?是用来刺激、奖励艺术的,它的落脚点还是艺术。

所以,让金奖归金奖,让雕塑归雕塑,多一点平常心,会不会更好些呢?

猜你喜欢

雕塑家金奖雕塑
巨型雕塑
第十三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揭晓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逻辑思维
雕塑家
对蔡国强《威尼斯收租院》获国际金奖的三点质疑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