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艺术特点
2015-06-01郭秋英王丽雯
郭秋英 王丽雯
There are 29 color statues of Liao Dynasty existed in the temple of Bhagado reservoir in Xiahuayan temple in Shanxi Datong, they are the excellent works of that period. There are 18 Bodhisattva statues in this temple, their crowns own the novel style and elegant forms,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a sort of artworks that contai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real factors and Buddhist statues of Liao Dynasty.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depiction,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of Bodhisattvas crowns,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summaries some types of them and manifests their diverse forms. These Bodhisattva crowns contain apparent style and multiple features, they express the elegant spirit from regular array, and indicate exquisite factors from exquisite decorations, they inherit the original modelling style of Bodhisattva crowns as well as forms of Bodhisattva crowns in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and also contain the style of secular tiara in Liao Dynasty, ancient sculptors made a combination among modelling style of Bodhisattva crowns, realistic modelling style and aesthetical features of Liao Dynasty, then they created a kind of new form about Bodhisattva crowns that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自辽代中叶以来即为华严寺的藏经殿。殿内宽大的凹形佛坛上,依开间塑有三铺像,现存辽代彩塑29尊,各铺均以结跏趺坐佛为中心,左右配置弟子、菩萨像。当心间7尊,主佛为卢舍那佛,北次间9尊,主佛为毗卢遮那佛,南次间9尊,主佛为释迦牟尼佛。佛坛四角立护法四大天王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
其中18身为菩萨像,因身份地位不同,有4身结跏趺坐式菩萨,10身立式菩萨,2身坐式供养菩萨和2身跪式供养菩萨。菩萨像造型生动,精妙传神。本文以诸菩萨头冠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其样式、工艺、排列组合等来探求其艺术特点。
一、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类型、样式
薄伽教藏殿内18顶辽塑菩萨头冠类型分明,样式丰富,整体上有类型化倾向,具体到每一头冠却各不相同。现描述如下:
图1,当心间左侧坐式菩萨(文中对左右菩萨的界定,以中心主佛为参照,在主佛左面为左,右侧为右),戴山形筒式高华冠。冠形前高后低,由正面中心向左右、向后逐渐降低,围成正面呈山形的筒式高冠。冠身正面以珠带分割成大面积山形主冠区和上部双层条形装饰带。山形内冠额正中饰圆形太阳花,花周嵌珠宝,珠宝之外满饰繁而有序的花蔓纹;上部装饰带分布对称围拢的卷草纹。冠箍上分格均匀嵌着宝珠。此外,冠上似曾有悬浮花坠。两耳上方宝缯斜伸,缯带飘垂于肩及肘处;耳后有小辫分披于两肩。头冠整体鎏金。
图2,当心间右侧立式胁侍菩萨,戴三角形筒式高华冠。与图1冠式基本相同。头冠左上方残损剥失,有明显补塑痕迹。冠身雕刻的缠枝、卷草纹等不及图1繁复,中间装饰带均匀嵌着宝珠。两侧有扎结。
图3,北次间左侧坐式菩萨,头戴前高后低波纹缘筒式高华冠。冠形基本同图1。冠缘为波纹形起伏状,冠身通体饰以珠宝、卷草纹,上部装饰带均匀镶嵌着一圈双环三连珠(中间圆形、两侧桃心形);冠前悬坠七朵不同珠花。冠箍上分格均匀嵌着双环三连珠。
图4,南次间右侧坐式菩萨,头戴前高后低花缀缘筒式高华冠。此菩萨地位高,体量比南次间的其他立式菩萨较大,因之头冠体量也较大。其样式与北次间图3坐式菩萨头冠相似,但在波纹冠缘上间隔饰有菱形、桃形(或云形)花缀。冠额中心浮雕一对翻飞的凤鸟,围绕凤鸟通体饰缠枝、卷草等花纹,并悬饰几朵花珠。装饰带次层均匀镶饰正反相临的心形珠宝。冠箍饰双环三连珠。
图5,南次间左侧2立式菩萨,戴花缀缘筒式高华冠。冠形基本同图4。其波纹冠缘上的花缀只有几处残留。冠身浮雕花蔓纹饰较为疏少;冠身悬浮着几朵花珠。冠体上部的两层窄装饰带,顶层装饰二方连续卷草纹,次层均匀镶饰珠宝。冠箍上亦均匀镶饰珠宝。
图6,南次间右侧2立式菩萨,戴花缀缘筒式高华冠。冠形基本同图4、5。其波纹冠缘上间隔缀饰完整的桃形和云形花缀。冠额中心太阳花花蕊凸出,花周通体密布卷草纹,其间嵌饰心形珠宝,冠身悬饰各种花珠。
图7,南次间左侧1立式菩萨,戴折棱筒式高华冠(合掌露齿菩萨)。此冠外形为六棱形筒式高华冠。冠前正中饰以平片太阳花,花周以锤鍱法做心形花瓣缀饰,嵌于冠上;往两侧则装饰有卷草纹饰,毁损严重;冠身上部亦分出两层窄装饰带,顶层毁损,纹样已失,次层均匀镶饰珠宝。冠缘有悬珠。箍圈为珠缘,冠箍上均匀镶饰珠宝。宝缯飞扬于两肩,两耳后小辫分缕垂于肩端。
图8,当心间右侧坐式菩萨,戴如意涡卷翼凤尾式高华冠。华冠中间如凤尾伸展,两侧外奓呈如意涡卷翼。高耸的凤尾由规整伸展的7片长条形花瓣纹排列组成,中间高两边低,略微向前翻翘;花瓣顶尖缀宝珠,外侧两片花瓣则分别向外涡卷。凤尾底部冠额上浮雕着弧边等腰三角形,其底边线由两底角回伸至中间后,各自向上回卷成对称如意纹。两侧游离中心、斜向伸展着对称的如意涡卷式镂空翅翼,纤长而精细,在冠翅两涡卷相接处有串珠举展。冠箍正中、及冠身两侧近冠箍处嵌宝珠。两侧宝缯自然回折落于发上,耳后两小辫垂肩。头冠鎏金,精致华美。
图9,当心间左侧立式菩萨,亦戴如意涡卷凤尾式高华冠。与图8菩萨头冠样式基本一致。较之前者,造型较粗略。下部冠额三角形纹边缘线细而平滑,冠两侧对称涡卷如意形镂空翅翼外奓近平伸,无串珠。冠箍未装饰。
图10,北次间右侧1立式菩萨,戴收翼凤尾式高花冠(图10)。整体形制同图8、9。冠身正面上部为挺拔高耸的凤尾。凤尾下部冠额上模制阴刻着分层压缩平面浮雕三角形如意花瓣。此冠两侧的如意涡卷式鸟翼不外奓,收拢、贴近中间凤尾。冠身整体呈束腰状。
图11,北次间左侧立式菩萨,头部有背光,戴桃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冠身高耸,冠额为剔地凸起的双线桃心纹,桃心尖外缘加宽成山形,顶端作桃形缨穗,缨穗中心嵌宝珠。桃心冠额上方左右两侧、紧贴花瓣山形有向上向外弯伸、对称、饱满的镂空如意涡卷纹。桃心冠额下部紧邻冠箍左右,为对称的单独上卷涡纹,各涡纹相邻相连。冠箍为珠缘,均匀嵌饰宝珠。两侧扎结,有宝缯,无小辫。冠通体鎏金。
图12,北次间右侧2立式菩萨,戴桃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冠形同图11。此冠额为阴刻线雕凸起的桃形,桃形中间镶心形珠宝,左、右及下方分别镶圆形珠宝。冠箍上珠宝装饰已失。两侧扎结,有钗,无宝缯,无小辫。
图13,南次间右侧3立式菩萨,戴镶花桃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与图11、12相类,冠身下部为平地,冠额起大桃形如意纹,桃心中央装饰浮雕太阳花。冠身上部呈山形饰竖条状分割,山形缘顶尖缀饰桃形缨穗,缨穗中心饰宝珠。山形左右两端有向上向外弯伸、对称的镂空如意涡卷纹。冠额桃心底端两侧、紧邻冠箍左右,有对称的单独上卷涡纹。冠箍上均匀嵌饰宝珠。
图14,南次间左侧3立式菩萨,戴镶花六边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图14)。与图13冠形相同,主要区别为冠额变化为六边形,其顶角和底边两角嵌花珠。冠身上部紧邻六边形亦为竖条状分割的山形。华冠整体雕饰平,蜗卷大,矮髻,无小辫。
图15,北次间左游戏坐供养菩萨,戴三叶云纹包髻箍冠。箍冠趋于简略,盘发髻于头顶,以箍冠束发裹髻。箍冠正面为三叶云纹,中间为竖直菱形叶片,两边叶片外卷成云形。箍圈上无饰物,无小辫。额前头发左右中分并在正中处分别外旋堆出螺形发尖。
图16,北次间右游戏坐供养菩萨,亦顶三叶云纹包髻箍冠。与图15不同处一是冠前的菱形叶片中间有竖折棱,二是额前头发外旋成螺纹但未堆出发尖。
图17,南次间左胡跪式供养菩萨,戴攒花珠包髻箍冠。头发分缕卷曲至头顶束成高髻,包裹于攒花珠冠内,冠额为云纹,冠顶中央由冠额前至冠后以羽毛状珠缘带固定,上饰珠宝;包髻冠体左右两侧呈椭圆旋形花纹,周边饰涡卷纹。珠缘箍圈上均匀镶缀宝珠。耳后留及肩小辫,耳鬓插花形钗。
图18,南次间右胡跪式供养菩萨,戴攒花珠包髻箍冠。宝冠与图17基本一致,珠缘箍圈上镶嵌珠宝较前者密集。
二、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艺术特点
1.对佛教菩萨头冠样式的继承和发展
在佛教经典和实际造像中,宝冠是菩萨最为典型的装束之一,是智慧和地位的象征。有文论证明,在印度和犍陀罗教艺术中菩萨头冠一般分束发无冠和有冠两种。我国早期菩萨造像身份明确、有纪年的,如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观世音与大势至泥塑菩萨,为束发无冠装束。其后,开始流行有冠饰的菩萨造像,在3世纪马土腊菩萨头冠的圆盘形装饰,和犍陀罗的大圆盘形冠饰共同作用下,龟兹地区菩萨头冠中出现有一个或三个圆盘形的固定装饰形式。到北魏时期大同云冈石窟演变为多见的三面冠(图19)和其后的山形冠(图20),呈低矮圆筒形。这种冠身呈筒式和装饰花蔓纹的头冠特征,为下华严寺胁侍菩萨的高华冠出现做好了铺垫。而四小尊供养菩萨的包髻箍冠,实为束发。
一般来说,一个时期的造像,往往是对前一时代风格样式的不同程度的继承。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塑造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承继关系。同处山西北部的五台山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其东大殿内遗存珍贵的唐塑菩萨,其头冠样式大体分山形冠(图21)和花冠(图22、图23)两类。山形冠前高后低(高低悬殊)呈筒式,多见如意纹冠缘,冠体纹饰洗练,冠额饰有日纹、太阳花,左右饰单支卷草纹。花冠冠额宽大,中心多饰浮雕太阳花,冠顶两侧以向外翻伸的涡卷纹托起中心顶端日纹,头冠正面的冠缘为连续的几组相对或相背的涡卷纹。这两种头冠样式和下华严寺菩萨的高华冠极为相似。相比较而言,下华严寺菩萨的山形筒式高华冠筒身高耸、纹饰繁密。而翅翼凤尾式高华冠及涡卷纹束腰高华冠与佛光寺花冠冠形和纹饰组合非常接近。不过前者融入辽代高冠的时代特征,将边缘如意涡卷纹拔高、伸展、变化,令头冠舒展高耸,同时以凤尾纹取代冠顶端的日纹。另外冠额由前者单一写实的太阳花纹饰,转变为或以三角形云纹为纹饰,或为不同形状(桃形、六边形)的冠额。整体上,唐冠偏低矮,纹饰简略,塑造粗略;辽冠则高拔、繁密、精细。
由上可知,下华严寺菩萨头冠的样式渊源深远,并更多继承唐代菩萨头冠的风格和样式。
2.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艺术中的现实因素
由前文可知,筒式高华冠为地位尊贵的4尊坐式菩萨和3尊立式胁侍菩萨顶戴,占头冠数最多。它们呈前高后低高大的山形筒状,鎏金溢彩;各冠形在冠缘曲直、花缀有无上相异;冠体展开为平面山形。主冠区冠额中心纹饰以太阳花、凤鸟为主,围绕其对称遍饰花蔓、珠宝纹样;冠围(包括冠箍)为装饰带。这种高大、精致、华丽的鎏金筒式高华冠正是辽朝独有的冠饰。类似的实物遗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的鎏金二龙戏珠银冠(图24)、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辽代银冠。另外,出土于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墓的两顶鎏金银冠,一顶冠身高圆,两侧高翅举展,冠身与冠翅均布镂空卷草纹,冠中央两凤对舞(图25),南次间坐式菩萨头冠(图5)冠中心也是一对凤鸟;另一顶如意卷云组合的帽屋(图26)亦高耸精美,以锤鍱工艺技法于冠身遍饰花缀。这些实物和下华严寺菩萨的筒式高华冠在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皆有类同。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下华严寺菩萨华冠对现实头冠的一种借鉴和创新。
3.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艺术的美学意蕴
①主从有序、疏密有致、统一多变的样式美
佛坛上的三组讲经说法群像形成主次分明的组合,以当心间为主,南北两次间为辅,共同凝合成一个整体。18尊菩萨的头冠样式、大小、位置、组合也因其主人身份地位的差别、作用,铺间位置的不同,在佛坛上的安置主次分明、疏密得当。
从身份地位上看:众菩萨依身份地位分为三个等级,地位和体量高低依次为:结跏趺坐式菩萨(3m多高)、立式胁侍菩萨(3m左右)和供养菩萨(1.5m左右),头冠的安置随主人呈现大小高低的错落节奏感。坐式和立式菩萨的头冠为体量大、装饰精美的高华冠,属神界菩萨的冠带装饰,除体量的大小差异,还在锻造工艺的精细上加以区别。供养菩萨的头冠则为体量小、装饰简约的包髻箍冠,属人间信众的冠带装饰。各菩萨头冠类型不同,大小有别,工艺精细有异,显示出众多菩萨头冠主从鲜明,等级严明。
从铺间安置上看:当心间4尊菩萨,两坐两立,头冠为如意涡卷翼凤尾式高华冠和山形筒式高华冠两种4冠。北次间菩萨6尊,主佛两侧各两尊,左侧一立一坐,右侧两立,中间两尊供养菩萨,头冠有波纹缘筒式高华冠、收翼凤尾式高华冠、桃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和三叶云纹包髻箍冠四种6冠。南次间菩萨8尊,主佛两侧各三尊,左侧三立式菩萨,右侧两立一坐,中间亦为两尊供养菩萨,头冠有花缀缘筒式高华冠、镶花额如意涡纹束腰高华冠、折棱筒式高华冠和攒花珠包髻箍冠四种8冠。这些头冠随菩萨身份地位、大小、数量有别,安放位置有序,形成当心间菩萨头冠少、样式单纯却华美端庄,场面神圣庄严的主体中心;两次间菩萨头冠众多、等级悬殊,样式丰富型式多变,但处于胁从地位。三铺18顶头冠的安置组合充分体现出主从有序、疏密有致、统一多变的审美意蕴。
②样式成双、交叉对称、两两呼应的形式美
薄伽教藏殿内统一多变的菩萨头冠在排列组合上亦严谨而灵活,遵循了样式成双、交叉对称、两两呼应的形式美规律。这种排列,既体现在每一铺头冠的组合上,也体现在南、北次间菩萨头冠既区别、又遥相呼应的整体对称形式上。
当心间四尊菩萨的头冠样式呈交叉对称式排列,即一坐式菩萨头冠(图1)为山形筒式高华冠,其对角线上的立式菩萨(图2)也戴此冠。另一坐式菩萨头冠(图8)为如意涡卷凤尾式高华冠,其对角线上的立式菩萨(图9)亦顶此冠。
北次间和南次间菩萨头冠的排列组合相对自由多变一些。有交叉对称,有的左右对称,也有单独变异。北次间左侧坐式菩萨(图3)戴波纹缘筒式高华冠,与南次间坐式菩萨头冠(图4)样式相同对称且遥相呼应。而其斜向上的立式菩萨头冠(图10)则是单独样式的收翼凤尾式高华冠。另外两尊(图11、12)处于对角线上的立式菩萨则为桃形额如意涡纹束腰高花冠;两供养菩萨头冠为左右对称的山叶云纹包髻箍冠(图15、16),并与北次间两供养菩萨的攒花式包髻箍冠(图17、18)变化呼应。
南次间图4坐式菩萨位于佛坛前为山形筒式高华冠,既与北次间坐式菩萨头冠对称呼应,又和其身后左右两立式菩萨冠饰(图5、6)样式一致,形成图4和图5交叉对称,同时图5和图6成平行对称排列;近佛左右两立式菩萨头冠(图13、14)为额形殊异的束腰高花冠,亦呈平行对称;图4对面的立式菩萨头冠则为仅有一例的折棱筒式高华冠(图7);此外,两供养菩萨(图17、18)皆戴攒花式箍冠。
如上组合排列,使得整个佛台上的塑像既严整对仗,又生动活泼。
③手法多样、塑法精湛、装饰华美的工艺美
18顶菩萨头冠,基本采用类型化的设计与同类比对的工艺技法,整体见设计者匠心独具、局部显制作者工艺精湛。
从头冠类型上看:筒形高华冠冠额中央除图11雕饰凤鸟纹外,余皆采用太阳花(圆形日月)为主纹饰,四周对称展开传统吉祥纹样图式:有如意卷草纹(图1、5、6、7、8、10、12、13)、缠枝纹、菊科花卉(图14)、三角吉祥卷云纹等,另加饰镂空或悬浮各种花坠,攒花(图3、11)。远看规整划一,近看冠身纹饰密布,精致华美。再看束腰高华冠,整体上外形仍呈山形,但将传统的山形花冠演绎为拔高舒展的如意涡纹华冠,冠额以浮雕手法装饰不同形状纹样;冠两侧,或有张开的如意翅形鸟翼、或为收拢的翅翼,锻造的精美华贵。最后是包髻箍冠,北次间供养菩萨的三叶纹箍束发髻,南次间供养菩萨头冠为同形整一的攒花包髻冠,它们虽不及前两种富贵华丽,却也洗练大方。
在制作工艺上,这些菩萨头冠制作以浮雕为主,同时采用不同的塑造工艺、压缩手法,手法多,技法精。如图9 冠体花饰以剔地法为主,在冠体泥坯上用线刻的手法剔除坯地刻制出凸起的卷草、缠枝等纹样。再如各华冠箍圈上的珠饰则用压模、贴花技法,即先模制花饰,成形后贴到冠体上去。再看当心间左坐式菩萨像头冠(图1),其冠体用压模法处理,浮起的纹样和凹下去的冠体基面高低相错、空间感微妙,细腻动人;加之锤鍱、悬饰等多种工艺手法的综合使用,使头冠生动华彩。另外所有头冠都曾通体鎏金,华贵气派,和整铺塑像的金身一起使得整个殿堂富丽辉煌。
三、结语
本文对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艺术的初步研究,通过以上对菩萨头冠样式的分类描述,艺术特点、审美意蕴的分析探讨,肯定了这组菩萨头冠独特的艺术价值。对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发掘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辽代佛教的宗派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以及北方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价值取向等,对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书目:
1《辽史》2《大正藏》
3《山西通志·文物志》,山西省志研究院中华书局,2000.
4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 王其钧,谢燕.石窟艺术[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7 李裕群.中国石窟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8 梁银景.隋代佛教窟龛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4.
9 沈丛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10毛志喜著 .云冈石窟线描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
11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M].中华书局,2002.
12赵生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头冠[J].《敦煌研究》 2005年第3期(总第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