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地民族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表现及影响因素
2015-05-30李天星
摘 要:为探求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采用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自然系统优势性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自然系统存在优势性,而且还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研究为在云南省广大山区建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民族社区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究,为在中国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关键词:自然;优势性;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直苴村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5.014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见证了人类生产、生活和繁衍种族的全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等子系统构成的,自然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和其它子系统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系统为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和资源平台。系统优势性是由于外界风险、压力或干扰的存在所导致的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相对稳定程度或潜在的稳定性及其表现出的或潜在的持续能力。因此,有效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自然系统的优势性就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快速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必要条件。
系统优势性研究,国内外都还是一个空白。系统不仅具有脆弱性还有优势性,系统是脆弱性和优势性的统一体[1-5]。实施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要减少社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且要发展社区生态系统的优势性[6-11]。优势性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工具[6-11]。
1 研究区概况
经多方考察后,选取永仁县中和乡的直苴村进行研究。永仁县(101°14′~101°49′E、25°51′~26°30′N)所辖国土总面积总面积2 189 km2,山区占97% [12]。2001年末,全县10.28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了55.64%,是楚雄州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小县[13]。
直苴村辖国土面积88.84 km2,海拔1 800~2 861 m,坡度25°以上部分占全村总面积的65.81%[14]。该村地处永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75 km,距乡政府所在地17 km,彝族占总人口的97%,是全县有名的高寒特困山区村。到2001年全村2 825人中,约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没接受过任何学校教育。
2 研究方法
以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研究为主要手段,结合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考虑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刀耕火种农业的逐渐消失以及2000年以后该村开始的生态移民等所导致的人口规模和人均资源等变化较大,因此选取了1988—1999年这个时间段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表现
3.1.1 区域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资源丰富 研究结果显示[14-15],直到1999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3.59%,其中,有林地占72.62%,灌木林地占了20.97%,区域森林覆盖率高,社区自然系统的优势性非常明显。研究表明[14-15],直到1999年,区域人均占有有林地面积2.3 km2,人均拥有土地面积中的72.78%是有林地,区域林地资源丰富。实际上,该村丰富的林地资源不仅是社区经济系统优势性的基础,也是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的根本,是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的重要内容。
3.1.2 区域未出现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野生菌资源丰富 研究结果显示[14],时至今日,区域内都未出现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山间的小溪水清澈可口,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嬉水;大片的森林郁郁葱葱,每年的6—10月林下的松茸、蘑菇等野生菌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远销东南亚多个国家。山、水、植被的原生态是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最好的、最直接的、也是最有力的证明。
3.2 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影响因素
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影响因子分为自然系统稳定性因子和自然系统持续力因子,系统优势性的形成是稳定性因子和持续力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和产物。
3.2.1 自然系统稳定性因子 能加剧区域自然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就是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因子。
3.2.1.1 区域环境多样性和交通不便 研究结果表明[14],研究区所在区域高山挺拔,河谷幽深,环境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非常明显,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显示出了自然系统本身结构上优势性的一面;加之区域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区域自然环境系统不易受到山外坝区和城市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了区域自然环境本身的优势性,即自身内部结构型优势。
3.2.1.2 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生产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14-15],长期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使老百姓不仅砍树、烧树而且还爱树、敬树和护树,最后还栽树,为了能保持森林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山里人形成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变化和发展着单一的传统山区农业生产方式,保证了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的长期相对稳定。
经实地调查发现[14-15],长期的刀耕火种农业,致使当地人爱山敬林甚至崇拜山林,为方便经营和管理,他们把森林进行了分类,对水源林、神林、风景林等实行绝对保护,无论谁都不能破坏这些森林。为了生产人们的基本口粮,对刀耕火种地,实行休闲轮歇制,绝不允许耕种那些尚处于休闲轮歇期间的刀耕火种地,从而保证了刀耕火种地里的幼树林不断发育为成林,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社区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形成了自然系统外部功能型优势。
3.2.1.3 朴实的民风民俗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调查结果表明[14-15],朴实的民风民俗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人们的私欲,强化了一切资源和环境都为全社会公有的思想,从源头上阻止了人们私自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和行为,保证了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稳定和发展。
3.2.2 自然系统持续力因子 区域自然系统持续力是区域自然系统在外界干扰和压力下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区域系统优势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持续力分析,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3.2.2.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化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确立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演化不仅有利于社区经济系统优势性的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的长期保持,因为在研究区内,其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森林资源不断被保护的过程[14-15]。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伴随着社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区域传统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方式终于消失,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和社区的森林系统相互独立开来,森林从根本上得到了休养生息,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持续发展。
3.2.2.2 国家政策的不断演化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计划生育、包产到户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国策的基础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这一切为区域自然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构建起了一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自然系统保护和发展的行为框架[14-15],成为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抑制区域自然系统脆弱性、保护和发展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行动指南,在全社会层面上增强和发展了区域自然系统的优势性,推动着区域自然系统内部结构优势性和外部功能优势性的快速持续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可见,研究区自然系统具有优势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只有在保护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社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持续发展的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发挥出研究区自然系统优势性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作用[14-19]。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自然系统优势性是保证区域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自然系统优势性的缺失,必然导致区域自然系统乃至整个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可持续发展[14-19]。充分利用云南山地民族社区自然系统的优势性,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降低云南山地民族社区自然系统脆弱性程度或弥补因区域自然系统脆弱性而导致的区域自然系统以及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力量的不足。
致谢:感谢楚雄州永仁县县委、政府、中和乡乡党委、政府、直苴村委会等对整个调研工作的支持及提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对云南大学叶辉教授、杨树华教授给予的指导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 许国志. 系统科学[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3] (英)欧阳莹之. 复杂系统理论基础[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4] (法)埃德加·莫兰. 方法: 天然之天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 许国志.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6]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自然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2014,30(5):165-168.
[7]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文化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13):6 102-6 103,6 105.
[8] 李天星. 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管理系统优势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14):6 540-6 541,6 547.
[9]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 天津农业科学,2014, 20(1):52-56.
[10]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社会系统优势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2):37-40.
[11]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社会系统脆弱性表现及影响因素[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0:114-117.
[12] 云南省永仁县志编纂委员会. 永仁县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38-39
[13] 永仁县地方志办公室. 永仁年鉴[M]. 楚雄: 楚雄日报社印刷厂印装, 2002:47.
[14] 李天星. 现状 成因 对策——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15] 李天星. 云南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生态学定位与山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 624-15 629.
[16]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行政村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估——以永仁县直苴村为例[J]. 天津农业科学, 2013,19(10):60-64,71.
[17] 李天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成因[J]. 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62-66.
[18] 李天星,杨红卫.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水土流失评估[J].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65-69.
[19] 李天星,杨红卫,余建中. 基于GIS和RS的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植被分布格局及成因[J]. 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0):38-43.